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强大的系统思维。
一、那么什么是系统思维呢?
系统思维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有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才能不失原则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处置事务。客观事物是多方面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
二、为什么我们需要系统思维。
1、系统思维能转变我们单向的思维模式,从全局看待问题系统思考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既然是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就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看待问题,而不能只看到一个单方面的问题。
【案例】比如一家大型零售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额,在第一季度推出了多种促销手段,这些手段都非常成功,使季度销售额增长了50%,但紧接着在第二季度,该零售公司的销售额却突然下降了50%。
原因是第一季度搞促销活动,吸引了许多顾客提前购买,把应该在下季度购买的商品在这一季度实现了,而总需求容量本身没有太大的提高,这样就使得第二季度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
2、系统思维能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案例】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宰牛时,他顺着牛的身体结构,挥舞着刀子,一会儿功夫整头牛就像是被拆解下来的零部件,被完美的肢解了。在庖丁眼中,牛只是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只有看到牛身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且理清了这些关系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一刀下去,切中要害。
3、系统思维能看清事物之间存在的延迟现象。
【案例】多米诺骨牌效应:曾经有这么一幅卡通漫画,画的是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推倒左边的一个大骨牌。他告诉自己:“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骨牌不会倒下来压到他,然而他没有看见那骨牌正倒向另外一个骨牌,而后又倒向另外一个,一个接着一个,骨牌最后将形成一个圈,从他的右边击中他,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少数人,拥有一眼看穿本质的能力,多数人,渴求拥有直抵本质的能力
面对这个时代的三性“复杂性,不对称性,不确定性”,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输入大量知识(信息)来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拥有直抵本质的能力,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才能碾压竞争对手,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系统化的思维应用而生。
三、如何培养自己的系统化思维呢?
第一步:工具
1张A4纸加上1支能写的笔,或者脑图工具,互联网从业者们想必对脑图都很熟悉了,其实对于其他行业的人士,毕竟比用纸笔的草稿更具分享传阅性嘛。当然还是那句话,不要看重工具、不是用个脑图就是有系统化思维了,它可能只充当了你的记事本的角色;
第二步:界定问题事实上。
我们最大的问题往往出在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那么现在,把你想到的问题尽可能地罗列出来,它们可以是杂乱无章的或者任何一个与主题有关的念头;
这里推荐两个思维模型,职场人士多少都会了解过,它们很简单也很好用,工作中生活中都可以派上用场。
第一个——6w1h,即小学语文四元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之加强版,
Why-我做这件事需要达到什么目的;What-我需要为此做些什么;When-何时开始行动;Where-涉及到的地理范围;Who-相关人都有谁;Which-选择哪一种方式展开;How-如何开展计划。
第二个——SWOT,这对于企业分析内外部态势很常用到,我也时常用来分析其他问题,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Strength-与他人相比,我的优势是什么?Weakness-我的弱势在于什么?Opportunity-我还有哪些机会?或者还可以制造哪些机会?Threat-我的周围存在哪些潜在的威胁?
Tips:在思考的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why”和“so what”,“如果不是A,那么还有B吗?”,保持批判性思维。
第三步:整理逻辑树我们将逻辑树的各项子内容合并同类项,即麦肯锡人常说的MECE分析法,全称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通常为3个大的分类(2个太少,4个太多),其下包含了各种子议题,这样我们就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
第四步:大胆假设依据第三步的三个母议题,重新整体我们的逻辑树,并进一步进行大胆假设,寻求解决方法;
第五步:小心求证,得出结论找到相关专业人士,可能是你的同行,进一步思考第四步中你所想到的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去伪求真;
第六步 行动、行动、行动!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及,不断地实践、实践再实践。
系统思维是一项看得见整体的修炼,是人用系统的眼光从事物的结构和功能角度等,重新观察和发现多样化世界的一种思维。
培养从点、线、面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因为一个点,想到了一条线,因为一条线,想到了一个面
系统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你值得拥。您的关注,是给予作者无声的力量。
举报/反馈

文和先生

3436获赞 1103粉丝
一天一个,用故事解读底层思维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