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自我暗示

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会暗示别人,接受别人的暗示,或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通过主观想象某种特殊的人与事物的存在来进行自我刺激,达到改变行为和主观经验的目的。
积极的自我暗示,会让人富有热情和动力,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消极的自我暗示,则令人冷漠和沮丧,心理常常被消极情绪所覆盖。
亚里士多德说:“一个清晰的想象促使身体服从它,这正是行为的自然原理。想象实际上控制着所有感知力,感知力又控制着心脏的跳动,而且通过它激活所有生命机能。因而,整个机体是可以被改善的。尽管如此,这个想象无论多么清晰,它也不能改变一只手、一只脚或者其他器官的形态。”

02肢体语言的力量

在TED演讲中,一位哈佛商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根据她的研究,表示我们的心理不仅能决定我们的肢体语言,而反过来,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会影响到自身的荷尔蒙水平,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态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周围人的肢体语言,你会发现人们在颓丧的时候,会不自觉耷拉着脑袋。而在悲伤难过,比如失恋分手后,会习惯性抱着手臂或膝盖哭泣。这些时候,我们的肢体倾向于缩成一团,这种偏防御性的姿势会增强我们的安全感。
商务照
而当人们表现出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时,常见的姿态会呈现出相反的舒展状。比如职场人士的商务工作照,很多是双手交叉环抱在胸前,辅之以肩膀打开,头微微仰起的姿势,给人以自信的职场精英的印象。双手交叉抱于脑后,也是很多人习惯做的一个动作,这种姿势往往与开放性思考、放松联系在一起,通常被自信心很强和具有优越感的人所采用。
你可以留意当下自己的姿势,是蜷缩弓背,还是肢体舒展?Amy Cuddy认为,如果我们的姿态尽量伸展,并且假装自己很有力量,持续一段时间后,我们体内的荷尔蒙就会产生轻微改变,从而让我们真的开始觉得自己有力量
通过改变肢体语言,达到让自己自信的效果,这个过程正是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发挥作用的例证。

03假装自己会

很多人在学习英语时,总是不敢迈出开口说的那一步,总是有各种顾虑,自己说得太蹩脚,别人会不会嘲笑自己的发音。或者是在面试的场合,过于焦虑紧张,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一问就露出了短板。又或是在社交聚餐时,看到别人光芒耀眼,自己则低头卑微地坐在一旁不敢说话。
以上这些都是不够自信的表现,如果总是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能不能做好上,我们会一直停滞不前。
Amy Cuddy根据她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这样一个说法,意思可以理解为假装自己会,直到你真的会。这条准则,适用于学习、工作、社交等等需要自信力的方面。
假设你的英语(或其他学科)仍属于菜鸟水平,那么想象自己已经达到了能和外籍人沟通自如的水平。当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水平已经足以与人交流,而是暗示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定会成为现实。比如模仿视频中母语者的发音,多查阅字典来读懂英语文章、报纸上的内容,长此以往,即便你没有系统学习过这门语言,也能达到喻人沟通交流的水平。
面试时过度紧张,不妨假装自己对此类问题已经胸有成竹。在此之前可以多练习微笑,避免面部表情僵硬,同时也给人自信的感觉。面试时,将自己想象成很有实力的人,将评委想象成很熟悉的老友。在肢体上尽量放松舒展,头微微抬起,眼睛看向对方的鼻尖。这样积极的自我暗示,最终会让你的精神状态更佳,也会令评委感到你是有备而来。
在社交聚餐时,很多人因为不自信,推掉了各种给自己带来机遇的社交活动。但其实你的自信是可以装出来的。不会说话没有关系,假装自己谦虚内敛,事实上过多为自己修饰的话语让人厌烦,话越少反而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偶尔点头,不时顺着对方的话提问,会让人觉得有礼貌。高档聚会场所,眼神平稳地看向一个地方,而不是东张西望,会让你看起来更从容,而非第一次来的局促。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提出过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自证预言。它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通俗的说,自证预言就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使我们的预言成为现实。
我们内心给自己的设定,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到自己的外在表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中,存在着两个自我,一个是理想自我,一个是真实自我。如果你想要不断提升自我,就需要一定的努力和策略,让真实自我无比接近于理想自我。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不断激励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成为了这样的人。
举报/反馈

输出君

1.8万获赞 4079粉丝
专注个人成长,学习精进!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