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考“健康管理师”的时候,接触到一个新的词语“成瘾性人格”。
在针对容易形成烟瘾、酒瘾的人群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人普遍表现出被动、依赖、自我中心、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对人疏远等心理表现,并将这种性格特点称为“成瘾性人格”。
“成瘾”可不仅仅是成烟瘾、酒瘾,表现在青少年身上,还有游戏瘾、手机瘾、小说瘾、电视剧瘾、甜食瘾、咖啡瘾,甚至赌博瘾、药物成瘾。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孩子形成了“成瘾性人格”,才让他们更容易被游戏、手机、网络小说、甚至烟酒带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孩子都玩过手机和游戏,但只有小部分孩子真正到了上瘾的地步。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是什么促成了青少年“成瘾性人格”的产生?家庭教育当然是首当其冲,甚至可以说是许多父母急切的望子成龙、严格管教、忘我工作,促成了孩子的“成瘾性人格”。
父亲:“我这么辛苦,不就是希望给你们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全世界的工作都越来越辛苦了,不但在中国如此,即使是在我们心目中悠闲的澳洲,75%男性的工作时间都比以前高出5-10小时。
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早上孩子上学时,爸爸已经出门,晚上孩子已经睡了,爸爸还没到家。
许多孩子一星期只在周末能见到父亲,即使这样也说不上几句话,因为爸爸总在打电话、或者看手机。
曾有个妈妈抱怨说“爸爸要么在厕所,要么在去厕所的路上……因为待在厕所里,他可以名正言顺的锁上门,躲在马桶上看手机。“
面对妻子的抱怨,爸爸们总是说:“我这么辛苦,不就是希望给你们更好的生活?我上班太累了,回家只想静静都不行吗?”
西澳大学医学教授布鲁斯罗宾森在其著作中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近2/3的自杀青少年,70%的滥用药物的青少年,都有个缺席的父亲。
换句话说,您现在牺牲陪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为了孩子的物质生活打拼,实际上却在摧毁孩子的自尊,促成孩子的“成瘾性人格”,可能让他们终身遭受缺乏自信、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的困扰。
再说切近一些,孩子6岁前您为了赚钱,不抽出时间来陪孩子玩,等十来岁的时候,您就要为了帮孩子戒网瘾而花钱了。
母亲:“你怎么这么不自觉,非得我盯着才能学?”
很多父母会认为,孩子上瘾是因为“自控力”差,对自己没要求,不学好。但更多的心理学研究证明,越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觉得自己不够好,就越容易上瘾,难以自拔。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拉里·罗森在其《i成瘾》一书中提出,手机成瘾是一种“低自尊”导致的精神疾病。而“低自尊”的源头总是要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谈起。
当妈妈为了孩子的作业着急,忍不住口出恶言:“你还能再蠢一点吗?”或者“你就不能自觉一点吗?非要我盯着你才学?”
孩子内心的潜台词是:“我很蠢”、“我管不住自己”、“所以妈妈都不爱我了”。
孩子感觉越内疚、越自责、越焦虑,他就越容易沉溺在网络、手机、游戏里不能自拔。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形,一边告诉自己,再看最后一个视频,必须要睡觉了,一边又刷了十来个视频。到睡觉时,自责不已,第二天却依然如故。
孩子也是如此,越逼自己、越骂自己,就越没办法跳出来,这正是“成瘾性人格”的一大特征。
无论孩子是否已经存在“成瘾倾向”,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需要更科学的对待孩子,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以预防或者扭转“成瘾人格”。
让孩子感受到陪伴
父亲虽然很忙,但依然每周需要抽出时间“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
这个时间不必很长,哪怕周末两天每天30分钟,也能够极大的改善亲子关系,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既然缩短了陪伴的时间,就要提升陪伴的质量。
高质量的陪伴有以下几个要素,只要满足这些要素,哪怕时间少,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提升他的自尊水平。
正式的陪伴时间:当您准备高质量陪伴时,不妨给自己定个时间,比如20分钟,您甚至可以定个闹钟;全心全意:在陪伴的过程中,请把手机静音放在一边,不要看电视、也不要想别的,全心全意的关注孩子;让孩子做主导:这是最难的一点,当孩子带您做游戏的时候,他才是规则的制定者,您需要做的是听他的,无论那是多么奇怪又没逻辑的玩法,您都需要按照孩子的方式玩;在这样陪伴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爱,这些温馨的时刻将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画面,给他力量。
帮助孩子而不是贬低孩子
时刻记得,不要贬低孩子,更不要贬低孩子的努力。
看过一集《超级保姆》,里面的孩子写作业时,妈妈总是在旁边说:“快写!这都不会!”
超级保姆建议家长和孩子位置互换,让家长“听写”,孩子扮演父母。一开始,孩子学着父母大叫:“快写!快点!”
但是当父母说有字不会写的时候,孩子却开始在纸上教父母怎么写,这让他的爸妈非常感动。
因为易地而处,这对父母从来只是贬低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却从来没有帮过他。
这就像一个1岁学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这时他需要的是你拉他一把,问问他“疼吗?”,鼓励他“来!走过来,加油!”,而绝不是告诉他要怎样迈腿、怎样控制肌肉……
在孩子着急的时候说一句:“别着急,慢慢来。”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说一句:“妈妈会陪着你。”
在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说一句:“有什么我能帮你的?”
这才是真正在帮助孩子,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他就有足够的归属感让他重新找回自尊,远离“成瘾人格”。
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男孩养育中的心理成长、教育心理,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制力和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