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讲述了这么一个例子。
一次,我和朋友去理发,人家问我们都要啥级别的理发师?说普通美发师理的话,38元;总监,68元;而高级总监要158元。心想真贵!结果,我俩看了对方一眼后,最后都选择了68元。事后想想,一般人应该不会选择158元,那应该是用来做比较的。相对38元,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68元。回去的路上跟朋友探讨过后,从此再也没去过那家店。
这种事例我们日常中经常碰到过,给定了这些价格叫锚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锚定效应。锚定效应,又叫沉锚效应,指的是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那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锚定效应都有哪些,怎样才能避免?
"锚定"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商品价格中
正如上面的例子,158元和38元都是价格的"锚",顾客暗中会拿这两个价格做比较,所以选择68元的顾客会相对多一些。 我们小区附近菜市场里有一个大妈,每天她的菜都比较畅销,半天不到就几乎卖光。我专门跑去一探究竟,正好前面的人问"阿姨,油麦菜怎么卖?" "哦,这个啊,原来我都卖4块,现在给你3块半吧。" 一般 人听到这话,都会觉得占了便宜,原本要买一斤,可能会拿多一些。旁边的顾客听说降价了,也会跟着挑拣一些回去。这样下来,她的菜自然会好卖得多。这种策略被各种商家运用,如衣服鞋帽打折、商品限购,甚至是双十一等都有这种销售策略。
为避免被商家的"锚定效应"套路,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心中对物品的价值要有一个基本判断。比如上面理发的例子中,如果你以往的理发都是20元钱,这时你应该弄清楚,68元或者38元值不值得你在这里理发。假如理发效果差不多,根本没必要这样花费。只要对物品价值有所掌握,你就可以用这个平常价格作为参考基准,而不受商家的打折、限购及设定的"锚"影响。
第二,问问自己是否真正需要它。正如《断舍离》所体现的思想一样,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就应该"断"。所以,当我们被商家标出的价格打动时,被双十一不断闪现的产品迷惑双眼时,要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我真的需要吗?不要因为觉得它很"值得",也不要因为面子,更不是因为从众心理而去购买。
"锚定"存在求职应聘、相亲交友等人际交往中
参加面试的时候,你前三分钟的表现就很大程度决定了是否会被录用。很多女孩子在第一次相亲的时候,考虑选一个不如自己漂亮的女伴陪同,这些都是典型的锚定效应。我们之所以在意这些,是因为这会影响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身边的"锚定"成为评定我们个人价值的基准。
为避免被"锚定效应"影响我们的选择,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定好你要选择的标准。标准就是标杆,指引着人们的行动,只有朝着标杆前进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结果。南辕北辙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定好了是要去往南方,当然只有朝南走才能到达目的地。在相亲交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你定下的标准是关注对方的能力、气质、为人处世等,就不应该把陪衬的旁人相貌作为标准。
第二,多方面了解你将要选定的对象。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你要选定的对象,才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为正确判断做好基础。
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同样存在着"锚定"
曾有过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幼儿园教师在课上听到隐约的"咚咚"响声,观察了几次,是班上一个比较牛的孩子不停踩踏地板发出来的。她提醒孩子不要发出声响。然而,没几分钟,"咚咚"声再次响起。如此这般,几次后老师生气了,把孩子拎了出来。后来才发现,原来今天孩子没穿袜子,当时气温是零下5度。是孩子平时比较"牛"这个"锚"限定了老师的判断。
医生也有可能会犯这种错误,比如不是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开单,而是根据症状开对应的药。是原有的知识这个"锚"使得他开流水线式的药方。
为避免这种偏误,只有根据当时的实际情景,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才能不会被这些"锚"牵着鼻子走。
"锚"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不想被它牵着鼻子走,我想只要自己心中有基本判定、有标准、有考量,加上多观察、冷静思考、准备判断,我们还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