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歪讲心理
图/素材来源于网络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为弗洛伊德用来描述儿童早期与看护者的关系的名词,后来,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学沿用这一概念,而在上个世纪,一群专注于儿童心理,将理论重心放在人际关系上的心理学家,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早年同年的人际交互的缩影,早期的人际关系将会成为这个人的模板,持续影响他后来的社交活动。给大家举个例子,男生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时候,通常会找一个性格与自己母亲相仿的对象,或者是这个对象有其同年所缺少的心理成分。
客体
要个大家讲清这个概念,首先要讲讲“客体”的定义,客体是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或是概念,他不一定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一个幻想,一个念头。
而客体关系理论所关注的重要客体,首先便是婴儿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是无论男婴还是女婴首要发生交互的对象。更直接的说,是母亲的两个乳房。研究表明,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才能分辨出乳房的所有者——母亲。而在此之前,乳房给婴儿提供生命的支撑,自然便会成为婴儿依恋的对象。而相应的,婴儿会将自已原始的攻击性,厌恶等负性表征与唯一的客体——乳房进行交互。这便是客体关系理论中著名的好乳房与坏乳房理论。
我们可以看出,婴儿是很难认识到乳房是属于母亲的,以至于婴儿一开始会认为乳房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婴儿自然也很难将好与坏同一在一个客体上。包括因而长大以后,父母对自己的温柔关心和父母对自己的严厉苛责在同一的过程中也是每一个孩子的难题。相信大家儿时也一定体验过类似的心理过程。
而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不断地建立人际关系使他们的人格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客体也开始在人地成长过程中内化,逐渐的了解自己,了解身边的事,对整个世界运转的规则有了自己的了解,逐渐的融入这个社会,懂得寻找不一样的客体,通过与不同客体的交互,满足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当然是理想的情况,那么在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下,病态的人格结构是怎么样的呢?他们认为,他们的客体关系表现出了一种不成熟的状态,对待一件事情,认为不是全好,便是全坏。他们无法理解客体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于是,有的人用着一套固定的模式去对待,重复且极端,根本不打算了解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与感受。有的人则是以一种近乎封闭的状态来对待别人,作茧自缚。有的人则是极力去模仿别人已得到认同建立关系,完全无视自己的需要,无法建立合理的自我认同。
所幸的是,客体关系理论学者们通过他们的理论发展出了关系治疗和家庭治疗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前者是通过和你构建人儿时缺乏的关系,从而给你重新塑造,唤醒你的人格,从而对现在有着正常的认识,后者则是主张以家庭的模式进行心理治疗,加强家庭间的互动,尤其在厌食症的治疗上颇有成效。
好的,本次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客体关系理论是当下比较新兴的研究方向,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下会更全面的,面向心里受众群体。那么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心理学知识,欢迎收藏订阅转发,谢谢各位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