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大脚
他模模糊糊感到,自己是跳进河里也洗不清了,因为大家都认定他本来就老奸巨猾。一想到这种毫无道理的偏见,他就心如刀割。 ---莫泊桑《绳子》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篇幅短小的文字里,总能找到在当下生活里的参照物,因为莫泊桑最擅长这种通过一个片断的故事,讽刺当下的社会。
《绳子》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诺曼底人奥什科纳,因为节俭拾取了地上的绳子,他被众人误会,污蔑他是一个捡钱包不还的“骗子”。最后,他在嘲笑和质疑中,精神崩溃,抑郁而终。
造成奥什科纳悲剧命运的表面是一根绳子,也是这根绳子串联起整个故事,但绳子只是一个载体,真正置其死地的是人们的偏见,由首因效应与旁观者效应的综合交错,引发了偏见的恶果。
我将结合这篇文章阐述,带着偏见的有色眼镜,是如何一步步把人逼死的。
一、首因效应在故事里的体现,导致偏见的萌芽
诺曼底人奥什科纳去赶集,在集市路上看到一小段绳子,出于节俭的本能,他弯腰拾起绳子。但恰巧他的行为被马具皮件商玛朗丹先生发现,玛朗丹和他因为一些小事产生过矛盾,奥什科纳为了掩饰他捡绳子这种没面子的行为,他还故意在四周检查,把绳子藏在裤子口袋免得被发现。
但也正是他这一通刻意的行为,让他陷入了被污蔑的漩涡里,碰巧遇到政府的乌尔布雷格先生在集市丢失了钱包,派人到市集发布公告。
他的异常行为被玛朗丹举报,镇长派人传讯了奥什科纳,奥什科纳很气愤,他掏出绳子来证明,他捡到的只是绳子,并不是钱包。但镇长对他的行为很质疑,只是苦于找不到丢失的钱包而已。
从镇长的行为来看,他一开始就对奥什科纳捡了钱包深信不疑,这是由对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从心理学角度看,称之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奥什科纳是诺曼底人,在当时的法国,诺曼底人是刁钻狡猾的,也是聪明的体现。因此,当马具皮件商玛朗丹污蔑奥什科纳就是捡了钱包不归还的骗子时,镇长对此毫不怀疑,心里认定就是奥什科纳捡到了钱包不归还,同样因为首因效应的影响,镇长对玛朗丹的诚实也毫无怀疑,他找不到玛朗丹说谎的理由,可以说,正是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造成了事件的发展,导致了偏见的萌芽。
这些第一印象虽然不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导致最后即使乌尔布雷格先生的钱包被当长工的马里于斯捡到并送回,奥什科纳依然未能洗脱被冤枉的罪名,反而得寸进尺般,人们把他的行为当作是同伙作案,他四处解释的行为更是变成一种贼喊捉贼的行径,被他人取笑。
使他特别感到羞愤的是,他具有诺曼底人的智慧,人家指责他的事,他是会很高明地回应的。他下意识地觉得洗脱不了他的罪名了,因为自己的聪明是尽人皆知的。
可见被认为是个聪明人在这件事上并不是好事,他人认为奥什科纳很聪明,奥什科纳必定会“聪明”地处理好这件事,以至于他无法彻底洗脱罪名,不管他做任何事情,都只是为洗脱罪名耍的手段而已,本质上不能洗脱嫌疑!
这个想法让奥什科纳绝望,但他毫无办法,他一遍一遍地解释,尤如魔症一样,把故事越说越细,越说越长,也编造很多其他细节,但他越是说得精彩,人们越不相信他。
最后,奥什科纳病例了,一天天憔悴,他的精神也崩溃了,随后抑郁而终。
可以说首因效应的出现导致了奥什科纳的悲剧,让偏见有了滋生的土壤,而民众的反应更是让这个偏见茁壮成长。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旁观者效应。
二、旁观者效应的出现,加剧了偏见的成长
旁观者效应是指目击一起危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之中有人会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心理学家曾假设:当人们认识到别人也目睹了此事时,个人的责任感就减弱了。
《绳子》里出现很多代表着普通人的角色,有宪兵班长,镇长,玛朗丹,路上碰到的行人,农场主布雷乐先生,还有马贩子等,这些人都是旁观者,基于首因效应中的对于奥什科纳的第一印象,人们对此事深信不疑,即使因为第二天,乌尔布雷格先生的钱包被找回,依然没人会为奥什科纳辩解一句,一是很多人目睹了这件事,每个人都没有太强的责任去为奥什科纳解释,那么给予奥什科纳的帮助就越小。二是奥什科纳作为聪明的诺曼底人,他有足够智慧处理好事情,也是首因效应的影响。
由首因效应与旁观者效应的交织汇集,让人们的偏见更是迅猛,从而导致了奥什科纳的人生悲剧。
老头儿一走出镇政府,立刻就被人围住,问这问那,有的确实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有的却连挖苦再讽刺,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站起来说句话。他把这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谁也不信,大家都以为他在说谎。
如果恰巧有个人近距离看到奥什科纳捡到的就是绳子,而不是钱包,这件事情或许就不会发展为文章中的状态,偏偏看到这一幕的人是马具皮件商玛朗丹,而玛朗丹之前和奥什科纳有矛盾,于是玛朗丹为了报复,借机污蔑了奥什科纳,他借用他更有身份的象征,误导了人们,让人们为他诚实的行为背书,间接地谋害了奥什科纳,这是首因效应导致的结果。
而众多围观者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没有任何人试图为奥什科纳说句实话,这是旁观者效应的发酵。
最终两者的结合导致奥什科纳悲剧的命运。莫泊桑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情景的细致描述,把当下社会的人们在偏见下,如何把一个好人慢慢逼疯,讽刺了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也反映了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面对偏见导致的恶果,既是奥什科纳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人们在这件事上的偏见,导致了奥什科纳悲惨的命运。
相信遭遇过被冤枉的人总是力求自证,奥什科纳也在艰难自证,但是为什么他的自证如此艰难?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的话呢?
这一切都与当下的社会有关,在法国,当时社会农村充满着落后,农民的生活很贫困,在马具皮件商玛朗丹的力证之下,人们理所当然地认定,事实正是如此,在这种环境下,奥什科纳想要通过个人的力量改变这要根深蒂固的偏见何其困难,终其余生都无任何进展,唯有带着屈辱的疤痕离去。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马塞尔·埃梅说过:社会偏见屡见不鲜,它长得如此硕壮,即使是它的受害者也很快就把它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奥什科纳陷入被污蔑的境遇,从他被玛朗丹报复性举报开始,一直到他最后精神崩溃,抑郁而终。他一直在追求着真理,但他这种临死式的挣扎并没有唤醒人们的偏见,甚至在他们眼中,奥什科纳的死或许也是畏罪的表现,害怕因此承担拾到钱包不归还的惩罚,从而选择死亡来恕罪。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当下社会里,人们的偏见长得如果壮硕,也让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什么可辩驳的。
奥什科纳正是在这个被陷害,解释,又被嘲讽,再辩解,仍不被信任的怪圈中前行。他的精神一步步被瓦解,越是不被信任,越是不甘,越是带着郁结的情绪,人们冷漠的态度,颠倒黑白的行径更加深奥什科纳的思想负担,最后他含恨而死,弥留之际还在对镇长做最后的辩护。
一个好人就这样一步步被人们逼迫致死,既是奥什科纳的悲哀,也是当下社会的悲哀!
总结:偏见不可避免,我们都应负重前行
我能确保正直,却不能保证没有偏见。偏见缠住了人的性格,就无法克服,因为它们成了人本身的一部分,无论证据,常识还是理性都拿偏见毫无办法。——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
偏见与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生存环境及道德认知有关,偏见与世界上存在的真理相悖,偏见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产生影响,偏见也是首因效应最直接的体现。
偏见可能造成严重恶果,当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偏见时,我们理应强大心灵,负重前行。而偏见永远掩盖不了真理,在真理面前,偏见是狭隘的,如果奥什科纳能理解这个事件本质,或许是另外一种结局。《绳子》隐含的意义正是在于此,它既是串联事件的物品,也是捆绑束缚心灵的道具,偏见如绳,解不开,挣不脱。
举报/反馈

阡陌故事汇

5578获赞 238粉丝
听故事 懂道理 / 看故事 明事理品百家故事 / 品百味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