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医不自治,鉴不自照”,是说每个人在对待自己时很难做到准确公正;西方也有句老话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是说每个人看别人往往看得清楚,看自己就不容易了。其实,上面两句简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另一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个人如若自高自大,就会使自己的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后退,而自暴自弃则会永远失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现,如果因为错误地评价自己而使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由此埋没了自己,那么就会处于自卑感和失败感的控制之下。
长此以往,就会变得胆小、退缩,形成消极的情绪和性格,最终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一个具有健康情绪的人,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做自己的旁观者。
有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和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
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推理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
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大文豪苏轼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他发现自己有一双大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脚!”他想。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第二天,他对他的学生们说。
尼采曾经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使自己充满自信,人生的航船才不会迷失方向。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充满自信,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但是,精确地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旁观者清。这是因为了解外界的事物需要的是观察力、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这些属于智商范畴,并不太受情商影响,只是经常被运气所左右。
而认识自己,就需要较高的情商。人在开始准备了解自己之前,都对自己怀有各种期望,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及自己的期望,自然会产生失望的情绪,从而低估自己的其他能力。
相反,如果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超出自己的期望,自然也会产生惊喜的情绪,从而高估了自己的其他能力。只有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在平和的心态中对自己进行精确的评估。
著名作家威廉·史泰隆在自述严重抑郁的心境时,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我感觉似乎有另一个自我与我相随,一个幽魂的旁观者心智清明如常,无动于衷,带着一丝好奇,旁观我的痛苦挣扎。”
有些人在自我体察时,的确对激昂或困扰的情绪了然于胸,从自身的体验向旁迈开一步,仿佛另一个自我在半空中冷静旁观。
“我在愤怒面前不能自已了!”有人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情绪。在这种场景中有两个自我:一个身临其境怒火中烧的我,一个旁观的我。“旁观的我”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来评判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他与自己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距离,是以一种鸟瞰的方式来打量自己,与自我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潜在的我,了解自己真实的情绪。
每当你受到刺激需要发泄时,便可试着先强迫自己冷静,然后在脑子里迅速地幻想出一个内心的旁观者。这个人可以是潜在的自我,也可以是另外一个人,想着他就在你的旁边,他在注视着你的表演,看你如何发泄不满,而他的内心正在嘲笑你。
这时你便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多么不理智,你就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懂得一个正确的处理办法。
一般说来,高情商者都是通过两种途径了解自己。
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他人评价比自己的主观认识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相差不大,表明自我认识能力较好,反之,则表明在自我认知上有偏差,需要调整。
然而,对待别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只以自己的心理需要,注意某一方面的评价。应全面听取、综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
二是通过生活阅历了解自己。大多数人通过别人的看法来观察自己,为获得别人的良好评价而苦心迎合。
但是,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把对自己的认识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以塑造自我。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个人的性格情绪,因此,还可以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自己的情绪特点,在自我反省中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己的情绪走向。
高情商者是自我觉知型的人,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能进行认知、体察和监控。他们具备自我意识,能在情绪分扰中保持中立自省的能力。反之,低情商者则受情绪的左右,对事物的发展缺乏判断和预知能力,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纪伯伦在其作品中讲了一只狐狸觅食的故事:狐狸欣赏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说:“今天我要用一只骆驼做午餐!”整个上午,它奔波着,寻找骆驼。
但当正午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再次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影,于是说:“一只老鼠也就够了。”狐狸之所以犯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与它选择“晨曦”和“正午的阳光”作为镜子有关。
晨曦不负责任地拉长了它的身影,使它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并且力大无穷、无所不能,而正午的阳光又让它对着自己已缩小了的身影忍不住妄自菲薄。
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人,千万别忘记了上帝为我们准备了另外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反躬自省”四个字。它可以映射出落在心灵上尘埃,提醒我们“时时勤拂拭”,认识真实的自己。
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有迷逾的羔羊,皆因为心性已失;所有遗失的鸟儿,皆因忘乎所以。要想拥有美好的人生,就该时时刻刻打开心灵的窗户,让自己认清自己的灵魂,把命运掌强在自已手中,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