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也是对人生意义最大的挑战。如果注定要死亡,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到底有没有超越生死的永恒的终极价值?这是哲学和宗教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能够安详地面对死亡,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成就。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靠平时的修炼。一个人如果平时什么事情都放不下的话,到死了依旧有很多放不下的。若平时修炼到什么都能看淡的话,到时候你就比较好办了。
这里哲学大家周国平先生通过最贴近生活的「哲学绪论、幸福论、道德论、生死论」四个模块,带你用哲学指导人生,找到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探索生命最本源的问题。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吧。
11:49
我有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朋友,他有一个让我有一点烦恼的习惯,就是问我“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其实我可以用存在主义的论点来回答他,但使我苦恼的是,如果我不加解释地跟他说 “存在的本身就是意义啊”之类的,我怕他陷入人生的虚无空洞中不能自拔。
我不想要我的朋友陷入人生的虚无空洞中无法自拔,我也不想让大家在网页上搜索“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时”得到更困惑的答案,所以这次,就给大家带来一系列关于人生的意义的研究。
1. 有意义的人生其实蛮坏的啊
我们先不去思考对我们本人来说人生中什么才是意义,Lambert等人的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来说,维持社会关系和获得更好的教育,是两件普遍接受的、有意义的事情。追求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更高的学位,这样的人生就会有意义。
大部分人都会同意的是,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是快乐的。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生活的“意义”和“快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想朋友们问我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也是因为一时之间快乐缺席,所以就想用意义来补充。
大概快乐的人一般不会去思考现在过着的快乐生活有什么意义。
但Baumeister等人有不一样的意见。他们认为生活里的意义和生活里的快乐是有分歧的,有意义的生活不一定就快乐。
有意义使人快乐,这没有错;但假设有人以和身边的人维持良好的关系为意义,那么在追求这个意义的过程里,亲人有可能会离去,爱人有可能会变心,朋友之间有可能有嫌隙。追求某些事物为意义,那么在追求它的开端过程和结尾,痛苦总会相伴。
Lane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在他们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们选择“追求学位”和“追求社会关系”为意义,通过问卷研究的方法调查了400名大学生对这些意义的追求程度,与他们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至少在以追求学位和追求社会关系这两个人生意义上,想要过“有意义的人生”,既会给人们带来快乐,也会带来痛苦。
这并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结果,但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假设我们认为的确有一些事情会使我们的人生有意义,我们在质疑这些意义的时候,实质上是不是在质疑这些意义带来的痛苦?
是不是因为我们把“人生的意义”和“快乐”联系得太紧密,所以在追求意义的路上遇见痛苦,就会困惑?我们困惑“人生的意义”,这个困惑的本质,有没有可能是对痛苦的回避和否认?
2. 人生意义的好处其实来源于...
觉得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能有效地减少自杀念头。根据Kleiman等人2013年发表的研究,和他在研究中提供的前人调查显示,人生的意义能减少人们的自杀念头,它能作为一种支撑人们生活下去的动力存在。
这个逻辑简直太好理解了,有意义的人生就值得活,值得活那我就接着活。但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更进了一步,探讨了究竟是人生意义存在本身(its presence),还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search for it)更能让人们愿意活下去。
他们借助人际心理自杀理论(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suicide)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并不是人生意义的存在本身,而是追求意义的这个过程,更能给人们活下去的动力。
不是每个人都对人生意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的。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找到那个真的属于自己的“意义”。我们所知道的意义,无论是在上一个研究提到的学业和社会关系,还是你想要的猫,他想要的游艇,很多时候我们都很难斩钉截铁地把这些东西定义成我们人生的“意义”。
即使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个渺小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完全没有关系。哇,我们的人生同浩瀚星群比起来算什么呢?它只在我们手上、在爱我们的人心里有“意义”。
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可以是万般样子。有时候给我们继续生活的动力的,就是挠破脑袋、磨破鞋跟思考和追寻它的这个过程。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我一想到我的人生会有一万种可能性,我就精神百倍。
3. 寻找人生意义的实用手册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个非常简单的试验性研究(pilot study)。
主试先让被试填写生活的意义、生活满意度、心理压力等量表,并给每位被试一部相机,让他们在一周时间内拍下9-12张他们认为对他们“有意义”的物件的照片。一周后归还相机并对照片进行简要描述和报告,之后重新填写以上量表。
通过对前测和后测两组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这一周的拍摄以后,被试们对自己生活的意义更加明朗,生活满意度也显著增加。
受制于篇幅,研究者没有具体列出大家所拍摄的有意义物件到底都是什么,但让我拍摄的话,我会拍我床头最可爱的那只玩偶,房间进门的猫屁股地垫和书架上的鲸鱼台灯。
哇,关于它们每一个,我都能说出一个充满意义的故事来。我一边看着这个研究,一边想着我想要拍摄的小物件,竟然真的觉得幸福了起来。
其实我们在执着寻找的所谓“人生的意义”,我们是不是把它们想象得太宏大了呢?“意义”会不会实际上是很小很平凡的东西,是玩偶,是地垫,是鲸鱼台灯呢?
死亡如何影响人对生命意义的态度
死亡带来的意义上的焦虑是巨大的,这是因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知道,人对目标的选择可能会改变,一旦目标改变,之前的行为可能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对死亡的看法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终极意义的态度。
那些相信死后依然存在另一种生活的人,如果他们的人生选择服从于死亡之后的世界,他们很少担心生命的意义会因死亡而消失或改变;
那些相信死亡之后没有任何存在的人,也较少担心死亡对当前人生意义的影响,因为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只有在活着时才能被考虑;
而那些对死后态度不明的人,最担心死亡对生命的意义的影响,他们不知道自己认定的意义是否会被死亡之后可能存在的世界进一步决定。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种基于“目的-意义”的思维遍布我们的生活,但只用这种思维来思考“生命”可能会限制了我们的生命。因为当人的行动以“目标”为导向时,我们容易将目标的完成视为最重要的事,而忽略过程本身。
在“目的-意义”这个生活结构之外,还有另一种生活的方式:体验-意义。比如有人问起:“树木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可能有人会回答:“树木的存在是为了供人使用。”你细细想想就知道,这个回答过于以人类为中心,也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本身。
“既然所有的树木都会枯死,那树木的意义是什么?”
“既然所有的星星都会熄灭,那星星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如此发问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看出“目的-意义”这一结构的局限性了,有时候事物的意义是不需追问的。或者说,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它的意义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不断追求生命的终极目标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的存在本身也需要我们不断地体验。
现在就放松一下身心,深深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就能体验到生命本身。
以上。
举报/反馈

水木之声

916获赞 316粉丝
水木,首先是一种心情,然后是一种生活方式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