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认识,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不要用爱控制我》
复工已经有段时间了,大家每天几乎都是自带午饭,尽量减少在外就餐。
昨天,我们几个同事在茶水间吃完午饭,看到小黎还坐在工位上,她说点的外卖还没有送到。
大家都劝她明天还是自己带饭更好,既不用等,也更安全。没想到,小黎的情绪马上变得激动了:“我今天本来是想带饭的,可是我老公觉得带饭特别麻烦,非让我点外卖。”然后,她就开始和我们几个倾诉,说自己对现在的婚姻特别绝望。
小黎说,不管她做什么,换来的都是老公的一顿指责。
上个月,小黎买了台洗碗机,结果她老公说她太懒了,连碗都不想洗了;趁着周末,她把家里打扫了一遍,她老公又嫌吵到了他午睡,埋怨她有时间不如好好做顿饭;前几天,她有几天加班回家晚,于是她老公就奚落她那么低的工资还干得挺起劲。
小黎感觉自己的价值感正在她老公无休止的指责下,变得越来越低,非常痛苦。
不得不说,小黎已经陷入了一场情感操纵,她老公的奚落和指责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性地打压,使她越来越怀疑自己,自我认同感越来越低。
事实上,情感操纵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很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这样的话:
“一个女人,拼什么事业?把家照顾好就行了。”“得啦,你就是这么想的,别解释了。”“你总是这么不小心。”“你能不能不要总是疑神疑鬼?你太敏感了!”
一旦我们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便会开始下意识地自我反思,认为可能真的是自己有问题。当一切成为习惯后,我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并开始无底线地认同对方。
如果你也有着类似的感受或经历,那么真的需要警惕,因为这一切很有可能不是你有问题,而是你已经陷入了一段情感操纵的关系之中。
01 生活中,哪些行为是情感操纵
情感操纵是一种对精神的侵犯,所有攻击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对方。如果对情感操纵行为没有清晰的认知,我们很容易就会淹没在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之中,从而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事实上,情感操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隐藏得很深。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因为对这种侵犯并不了解,所以就都会想要大事化小,甚至觉得生活中的这些冲突,不过是彼此之间的打情骂俏。
那么,究竟哪些行为属于情感操纵呢?
1.扮演受害者,使对方感到内疚或羞愧
操控者非常清楚,内疚和羞愧对于有着健全良知的人来说,是一种标志。所以,操纵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看上去比受害者具有更多的良知,让受害者处于自我怀疑、焦虑和服从的位置。
同时,受害者的良知越健全,就越容易感到内疚或羞愧。换句话说,越善良、越有责任心的人,就越容易被操控者所操纵。
就像《小欢喜》中宋倩为了规划女儿的人生,先是对女儿温柔的告白:“妈妈最爱最爱的就是你,自从你来到妈妈肚子里,妈妈就没跟你分开或,我从来没觉得你已经离开妈妈的身体了。”当女儿仍旧想坚持自己的原则时,宋倩则使出了杀手锏:“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吗?”
听了妈妈的话,陷入内疚和羞愧中的女儿泪流满面,可是再也没有反驳一句,而是痛苦地抓着头发,默默哭泣。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你正和朋友聚餐时,女友发微信告诉你,她还饿着肚子,因为觉得自己一个人吃饭很没意思。再比如,你因为工作太忙而忘记了另一半的生日,当你想要弥补的时候,对方却说没关系,反正自己也没那么重要。
操控者正是通过扮演受害者的形式,以求换取和获得他人的同情,从而实现自己操控的目的。而作为真正受害的一方,却会因陷入自我怀疑而忽略了操控者的真实意图,并会在内疚和羞愧的情绪下屈服于操控者,使操控者继续保留着支配位置。
2.运用讽刺、嘲笑或轻蔑的伎俩,诋毁受害者
有些操控者会潜移默化地打击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经常会将受害者的缺点或软肋了拎出来嘲讽或打击一番,让受害者越来越觉的自己毫无价值。
可以说,操控者正是利用了心理学上著名的“自我实现预言”,也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当一个人长期反复被灌输一种观点,不管这个观点本身是好是坏,他都会慢慢认可和接受这一观点。
在操控者频繁的嘲笑与打压下,受害者逐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配不上操控者,进而变得低三下四,逆来顺受。
记得今年元旦的时候,同事Q和老公因为一次家庭聚会闹得特别不愉快。两个人当时计划春节去旅游,所以Q就请了几天假陪她老公提前回老家。
Q说刚到老家的那晚,她老公的七大姑八大姨全都聚到他家吃晚饭,她当时还觉得挺热闹。结果,全家正吃饭的时候,她老公说:“这个小鸡炖蘑菇真好吃,不像你,每次做得都和炖柴火似的。”
Q当时觉得有点尴尬,就说:“那我回头好好学学……”话还没说完,她老公就一脸不屑地说:“算了吧,就你那厨艺,学完没准就从炖柴火变成炖木炭了。”大家听完哄堂大笑。
晚上临睡前,Q挺不高兴地和她老公说,他的话让自己当时觉得特别没面子。结果,他老公却说:“我不就是开个玩笑吗?你怎么这么没有幽默感!”
Q说,像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她老公总是当着家人朋友的面奚落她身宽体胖,要么就是挖苦她丢三落四。
操控者总是通过讽刺、嘲笑或轻蔑的伎俩,暗暗诋毁受害者。作为受害者,可能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这一切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甚至都不确定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敏感想多了。
一个不以操控为目的的人在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有失后,会感到内疚,而操控者却不同,他们从来不会为自己过分的言行道歉,而是用各种方式掩盖自己的意图和行为,使受害者无意识地就处于防守地位。
3.通过发泄怒火,胁迫受害者
把表达愤怒作为操控的策略,看起来似乎有点儿奇怪。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愤怒是攻击行为发生之前的一种无意识的情绪反应,这也是情绪管理理论的基础。
可是,事实上,操控者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却不同,因为愤怒对于他们而言,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表现出来的。
比如,有些人会给对方提出很多要求,而一旦对方或直接或委婉的拒绝,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愤怒,这种愤怒就像是一种夸张的表演,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顺从自己。在强大的怒火下,另一方很容易就感受到了情绪冲击,进而做出妥协或让步。
这时的愤怒,已经不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反应,而是成为了一种操控手段。
就像我们每个人在很小时候,如果感到饿了,就会哭闹。妈妈听到了我们的哭闹就会把我们抱在怀里,喂我们喝奶。于是,我们就会露出笑脸,因为我们的食欲被满足了,情绪也得到了安抚。
相反,如果妈妈没有发现,或者对我们的哭闹视而不见。这时,我们的脾气就会变得更大,哭闹得更厉害。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就应该得到妈妈的照顾,就应该吃到食物。所以,你就用愤怒的方式以唤起妈妈的注意。
这一切原本只应该属于婴儿时期,可是,很多操控者却将它当作一种操纵伎俩,他们通过发泄怒火的方式,来恐吓或胁迫对方。
4.孤立受害者,从而实施精神控制
有一些极端的操控者会用各种方式,将受害者完全孤立起来,然后通过扭曲事实、选择性删减,持续使用否认、矛盾、误导和谎言等方式,使受害者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和理智,甚至是怀疑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自我存在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操控者会将受害者置于一种超现实的关系中,而后不断地扭曲事实,从而使受害者感觉自己“疯”了。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变态的精神虐待。
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下》,就讲述了一个情感操控的故事。剧中诡计多端的丈夫先是将妻子孤立起来,然后将煤气灯调得忽明忽暗,却坚持告诉妻子那是她的幻觉。
丈夫的目的就是摧毁妻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也混淆并扭曲她对现实的认知,最终以使妻子不再信任自己的判断,转而相信自己已经精神失常,从而接受他强加给她的现实。
这就是操控者的秘密所在,他们知道,如果受害者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增加反抗,而不是屈服。所以,操控者首先会让受害者对自我产生怀疑,然后开始退让并采用跟操控者一样的方式看待事情。最终,受害者便会放弃自我,陷入被利用和被控制之中。
比如,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中,主人公被控告犯罪,可他根本不知道最近所犯何罪。在法庭一次次荒谬的审问下,他开始怀疑是自己的记忆出了问题,甚至最终说服自己相信,其实自己就是一个罪犯。
精神控制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策略,操控者通常会和其他手段结合使用,如羞辱、负罪感或假装无辜。一旦受害者被这些伎俩所蒙蔽而开始自我怀疑,就意味着已经陷入了危险之中。
很多时候,情感操控的杀伤力已经超过了肉体伤害,它能直接瓦解一个人的自我,却不留任何痕迹。
我们越是了解自己,越留心日常生活,就越能增强自由的能力。如果我们头脑迷糊,就不能得到自由。
02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陷入情感操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都有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我们都希望关系和谐少有冲突,都有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妥协让步。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容易陷入情感操控呢?
操控者攻击型人格的人,最容易成为情感操控中的操控者。
人格一词源自拉丁文“persona”,本义是指面具。
在心理学领域,人格被定义为个体在感知世界、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模式。这种模式相对稳定,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恒常性,在事件维度上表现出普遍性。
攻击型人格倾向于向一切潜在的冲突直接宣战。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就在于“赢”,并且会为了“赢”而全力以赴。
在攻击型人格看来,世界是危险的,人心是险恶的,自己必须获取大量的权力才能保护自己。当然,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可是,他们的内心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过失,反而觉得是一种能力的证明。
同时,攻击型人格会将善良看成是一种愚蠢,所以他们不允许自己身上会出现怜悯和宽容,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软弱。对他们而言,即便是爱情,也需要算计。
从本质上说,攻击型人格的人都很软弱无力,因为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成功不过是一种侥幸,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这点,所以他们才如此在乎“赢”,对他们而言,自己必须永远正确。
所以,即便是面对别人的指责和反驳,他们也不能接受是自己有错,而是要想方设法地为自我辩护。这一点,正如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所写的一样:
“他们不喜欢逢迎他人,而是想要成为一名战斗着,想要为此奋斗终生。他总是认为自己没有错,尤其是陷入窘境不得不拼死一搏的时候,他更会觉得应该展现出全部的力量,每次和人争论,他都会尽力表现出自己的聪明和智慧。”
控制型人格为了始终都能维持虚假的自我,以及保证自己永远正确,就会迫切地想要控制自己身边的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人格的产生呢?
心理学家佐治·K·西蒙指出,攻击型人格的人大都在童年的时候有过被虐待和忽视的经历,他们所发展出的攻击性,是为了保障生存。这些痛苦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将日常的生活看成战斗,而任何阻碍他们的人都是敌人。
他们必须通过控制他人,才能使一切尽在掌控,也只有这样,自己才是的安全的。
受害者在情感操纵关系中,有两类人容易成为受害者。一种是顺从型人格的人,一种是有人格分裂倾向的人。
操控者往往认为人心叵测,而作为受害者的顺从型人格则坚信“人性本善”。顺从型人格者非常渴望亲近关系和归属感,需要他人的喜欢、需求、想念,也需要他人的接纳、称赞和照顾。
顺从型人格者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为了满足对安全感的需要。对他们而言,只有让别人都满意了,自己才是安全的。于是,他们会把他人对自己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当和他人产生竞争或矛盾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躲避,心甘情愿地顺从他人,而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追溯到顺从型人格者的童年就会发现,他们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强势的,他们往往对孩子有着各种要求,如果孩子没有满足这些要求,他们就会表示出失望、愤怒或者会威胁、恐吓。于是,孩子就不得不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渐发展处讨好和顺从的特质。
巧合的是,因为顺从者因为内心脆弱,就会渴望有人能够守护自己,帮助自己躲避风险,于是,攻击型人格的操控者就成为了不二人选。
容易成为受害者的另一种人,是有人格分裂倾向的人。这类人不相信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能根据亲身体验来完善自我,而是一句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
每个正常人在出生的时候,都可以感觉、直觉、直觉和思考。正是这与生俱来的四种功能,使我们产生了自我感。但是,如果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论,那么就意味着在削弱孩子对自身的理解,使孩子逐渐失去自我。
比如,当孩子摔倒大哭的时候,很多父母会边拉他起来边说:“没事啊,不疼。”又或者,当孩子说吃饱了的时候,父母却说:“吃那么少,怎么可能饱了呢?”在父母不断给孩子下定论的时候,扭曲现象就出现了,孩子会越来越不相信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构建自我。
当面对操控者的时候,这类人就往往意识不到伪装和操纵,理所当然地认为,操控者的话是真的,他们的行为也是对的。他们会对操控者的评价全盘接受,而把自己的体验放在一边,这无疑会是操控者更加肆无忌惮。
03 如何察觉和应对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操纵
这个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就是把控制说成爱。对这个谎言,我们总是很容易就信以为真,并因此而受伤。
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只有学会识别和应对情感操纵,才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更幸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人际关系中的情感操纵呢?
第一,提升自我认知,懂得保护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知道自己的本性、目标、动机、想法、感觉……换句话说,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我们要意识到,自我认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专利。我们的自我认知是天生的,而不是他人赋予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证明或者是解释。
如果你觉得现在和自我比较梳理,那么,就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发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可以在每天晚上临睡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写下今天发生的那些让你产生情绪波动的事情,然后再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个方法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内在的感受,坚持下去,就能对自己又清醒的认知,从而真正地实现从内部构建自我。
当一个人越来越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而不会再把操控者的评价,当做是自己的感受。
第二,要在生活中保持警觉,识别出那些具有操纵性质的行为。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对方总是强迫你按照他们的方式行事,总是想通过各种方式“赢”,总想占上风,不接受你的拒绝和否定,那么你就应该予以警惕。
不管对方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都不要接受它。因为从他们开始解释的那一刻起,就是在试图让你臣服与他们的观点。所以,不要接受对方的任何借口,只有这样,才能更直接的面对那些不当行为。
对于操控者,我们要判断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判断他们的意图。换句话说,如果对方做了一些伤害我们或别人的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真正了解他们究竟是因为什么。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去猜测对方的动机,就会导致偏离真正重要的问题。
只有行为模式本身,才能给我们提供判断的明确信息,过去的行为就是判断未来行为的唯一可靠依据。
比如,当一个操控者对你大喊大叫,如果你是想试图弄清楚他的意图,就会说:“你为什么大喊大叫?我觉得这样不对。”那么,操控者就会寻找各种理由,向你解释这样做的“合理性”,甚至会把责任推到你的身上,指责是因为你在某件事情上没有做好,才致使他情绪变得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也就偏离了重点。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看清他正在通过大喊大叫攻击你。一旦你看到了行为半身,就立即给他的控制策略贴上标签。
只有始终保持这样的觉察,才能使自己保持对问题的清晰认知,而不是被各种合理化的策略所动摇。
第三,通过说“什么”,坚守自我边界。
很多时候,控制者总会对我们指手画脚,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甚至随便定义我们是怎样的人。如果我们和他们争辩,就很可能模糊自我边界,接受他人随便定义我们的行为。
前几天,我打算买件新外套,于是就跑去购物网站上看。表妹在旁边看了一会,突然指着一件红色的大衣说:“买这件!”
我当时抬起头看着她,说了句“什么?”表妹好像也觉得她的做法不太好,于是,默默走开了。
现在想想,我当时不能接受的,其实不是那件红色的大衣,而是表妹想要替我做主的行为。但是,如果那天我回答:“红色的不好看。”那么,就是在告诉她,我接受她替我做主的这种方式,虽然我认为内容是错的。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你肯定听过很多人对你说“女人就应该……”如果这时你和他们争论女人究竟应不应该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你接受了她们随便定义女人的行为。
通过说“什么”,你就不会被指责打断了别人的谈话,同时也让对方有机会去思考再见刚才说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这样做可以使那些企图给你下定义的人发现,你不是一个可以随便被定义的人。
第四,要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
当提出要求时,需要明确你想要什么,尤其是你不喜欢什么,或者期待什么。
比如,当对方假借幽默的名义挖苦和奚落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如果你在这点上不注意,那我会十分生气。”
我们不能决定操控者会做出怎样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的行为。
与此同时,发出直接且具体的要求有两个好处。首先,它不会使操控者去接你的需求或期望。其次,如果对方没有给出直接合理的回应,那么你就能知道,他在与你斗争,或者正在计划与你对抗。
当你提出要求后,操控者很可能会回应,他就是开个玩笑,或者说你没有幽默感,又或者说你小气敏感。这些都不重要,对于操控者的任何解释和辩解都不要予以回应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样只会陷入无意义的争论。所以,不管操控者如何回应,你只需要重申自己的要求就好。
总之,面对情感操纵,一味忍让顺从,只会让控制者的侵犯更加肆无忌惮。我们只有学会识别和应对控制,坚定捍卫自己的边界,才能真正活出自由的人生。
人生有一种勇敢的选择,就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从新开始。愿我们都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举报/反馈

时光轻慢读

5.2万获赞 8016粉丝
以文字相遇,是一种欣喜的遇见。
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