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杜撰,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一个总结。
相由心生,一般认为出自佛教《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意思是说,我们所见的所谓实物、所感觉到的事件,其实都是假有的,都是你心所产生的。这和人们所理解的个人的相貌受自己的心作用而变化有一定的差距。
然而在《无常经》中,翻来覆去地看,也查找不到这个“相由心生”的出处。
所以相由心生可能是对佛经的性、相、心的总结,即然是总结,要想称为经就要假托佛佗他老人家的名了,但出处是个问题,找来找去,找不到,只有安立一个了,反正这些假名相的是“无常”的,那就安立到《无常经》里吧,所以说就出于《无常经》,但你在《无常经》里又确实找不到。
理解这句话一般分为几种。
字面上望文生义者
一个人的面相是由人的自心而生的,这显然已不是佛学中的相了,而成了相面学中的相了,
一个人长期有什么样的心境,慢慢地就演化出什么样的面相来,所以说时间是一个尺度,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细细思量似乎有一些道量,就连《四库全书》中关于看相的内容也有类似的记述:“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可见人之面相转上一圈,转到由心生了,在古人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些道理,一个心恶之人,长久下来,反映在面相上则有凶神恶煞般,一个与人长期和善的人,反映在面相上则慈祥安宁、慈眉善目。
所以,这样来解释“相由心生”,相非佛家的相,心亦非佛家的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也有相、心之说。
从佛学观点解释
一般是指一个人对外部的客观世界的认知、感受以及评价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意识色彩,换句话说就是由他的内心决定了这些认知和评价。不同心境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件事物的所感是不同的。它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样一解释,神秘性顿然消失,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精神与物质的交互过织,也是一个主体生客体的交互过程。用唯识学的观点看,人的主体对外界,人是主体能动的,是能见,叫见分;外界是客体被动的,是被所见的,叫相分。所以这个“相”就是人的“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相”理解成外部世界的现象,是表面表达出来的,那么有现象的东西按理性判断来说,应该都有一个核心隐藏在背后,用现代的概念称为本质,在佛学中其相对的词叫“性”。
而在佛学中,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要由心的层次决定,但是这个“心”,本应是一个明明白白的心,不是一颗妄心、攀缘心,这样就能看到真实的“相”,即“实相”,即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每个人“心”的层次不一样,也就导致了见到的“相”,或虚幻、或亦真亦假、或真实,以至于或见山是山,或见山不是山,或见山只是山。就产生了不同境界,所以“相”由“心”生。
所以,明心见性,以“心”的层次对应了“性”的层次,也就是所见“相”的层次。从历代的修行次第来看,这种层次性还是存在的,如《瑜伽师地论》的十七个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以事物的相只是一个假象或称为虚幻不实的,故“相由心生”的上一句说“世事无相”,用《金刚经》的一句话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相由心生”,若心真正明了,即明心,则无相可生,就是拔开虚妄之相,见到事物的性(本质)了。
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先有物质(相)还是先有意识(心)
现代唯物哲学,讲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而对于佛教,早期的是物质与意识是俱存的,到了唯识则是意识早于物质了,一切唯识吗。
按《俱舍论》所说,心之为六或为七,六识则为六心,前五识转谢过后产生意界,意可以称为七心,相与心合为“想”字,这个想不是现代我们思维的想,而是“取像以为体”的想,就是如同一个照相机,把外界的相取回来放在心里,是很有意思的。
以眼识为例:眼根对外看色境,眼识发生了作用,注意这里有三样因素:(眼)根、(外)境、(眼)识。
过程是怎样的呢,就是把外界的“相”通过眼根(器官神经)放到眼识(心)上来的过程。但这种要特别注重它的顺序性。这里一般人可能有个误解,认为眼根+色尘,产生了眼识(心),如果这样认为的话,你看前面是物质(眼根+色尘),后面是精神(眼识),这就是物质决定了意思,这是佛学不承认。
所以在《俱舍论》中讲到根、境、识时强调三者同时存在,那你说我的眼睛没有看外物时,找不到眼识啊。在佛学中,识的存在有两种状态,即无作用和有作用两种,你感觉不到只是它没有起作用而已,而不是不存在。
从这一点来说,眼根、色境、眼识是同时存在的,当眼识没有起作用时,眼根也好,色境也好,都是感觉不到的,再进一步,眼识起作用时,眼根和色境也就起现行了,确切的说,"相"、"心"是同时现行的,并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没有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的问题。
但是佛学发展到唯识阶段,三界唯识万法唯心后,把心的作用提到高于一切,这时“相由心生”则是三界万法唯心所理,外相皆由心生。
总之,“相由心生”,是一个对佛学的“心”“相”所作的一个总结,外界的一切的所谓的“相”,只不过是“心”的一个认识反映。至于这种反应是同时存在,或是心的不同层次的幻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