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旻
来源:心榜(ID:psytop)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一句著名的评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910年当他说这句话时,距离1879年威廉·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刚刚过去30年。
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直到现在,艾宾浩斯的这句评论,尽管依然在各大《心理学史》的教科书序言中,频繁出现,但是,要突破当代史去看心理学,必须得从它“漫长的过去”开始说起。
一
心理学“奇点”
宇宙物理学中,关于宇宙的起源有一种假说,就是众所周知的「大爆炸宇宙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宇宙以及时空的起点,是从一“点”的“大爆炸”而后膨胀形成的。现在的众多天文观察,发现宇宙确实在膨胀,也从逻辑上验证这种假说。
而最初的这一点被称作“奇点”。人类通过数学的工具,大致计算出,从当前到“奇点”,宇宙的历史大约长达138亿年。
如果问你,人类历史从哪一刻开始?换句话说,人类的“奇点”发生在什么时候?你会如何回答?
人类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这样回答:当智人开始使用「虚构故事」,通过「想象的现实」组织起来,发明了许许多多的行为模式,并由此来认识世界时,当今的人类正式诞生。这段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7万年前。赫拉利把7万年前的这次人类“奇点”称为「认知革命」。
接下来的问题是,心理学的历史从哪一刻开始?心理学“奇点”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了上述铺垫,我相信,你的答案一定不再是1879年。
但答案似乎没有那么简单,心理学奇点或许发生很早,或许至今还未发生。
二
图腾、灵魂与死亡
从7万年前到7千年前,人类历史经过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最早的人类文化现象——图腾。
至今,这类文化现象依然生气蓬勃,例如,我们相信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图腾文化最早的含义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类由于对抗自然力量的不足,产生迷信某种自然现象或某种祖先、亲属、保护神的象征,从而产生的一种符号系统。
这种符号系统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和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历史的起源是「认知革命」,而认知革命中,人类发展出最重要的能力「相信虚构故事」是同一件事。
人类正是相信「图腾」,以及图腾背后的故事,从而有了信仰,有了团结起来,对抗自然力量,并消灭异己部落的能力。
尽管「图腾」在人类历史上,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艺术,甚至生理等方面,但它的起源并不意味着人类开始探索内心主观世界。它是前心理学历史上,一支重要的影响力量。
在「图腾」的含义中,核心的部分是「灵魂」,而灵魂是最早和人类「意识」相近的概念。
人类学家通过考古研究,推测灵魂的观念发源于25000年至50000年之间。原始人类产生灵魂观念,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和迷惑。
在25000年前,原始人类的朴素观念中,灵魂具有强烈的物质特征,具有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的特色。人们常常佩戴一些精心雕刻的动物牙齿、壳、皮毛等物质,以此寄托已故祖先的灵魂。
直至公元世纪前后,哲学的发展、宗教的产生,人类的灵魂观,逐渐趋向于“非物质化”的精神统一体。哲学领域的典型代表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灵魂说,是灵魂永恒说(这听起来很美妙),也就是说,灵魂是生物躯体内在的规则和信息。柏拉图认为,灵魂并不是永生(生物躯体会腐化),但却是永恒的(内在规则和信息永存)。
关于灵魂如何永存,后世又演绎出不同的观念,例如:
(1)死后休眠和复活。人们相信未来某个特定时刻,人类可以复活(或是灵魂附体于新的躯体),这类观念至今依然在传承。在《圣经·新约全书》中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至今,世界各地依然有许多基督教徒,在每年春分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庆祝这一节日——复活节(Easter Day)。
在这一天,美国人会以羊肉和火腿为主食,以巧克力和糖果作为装饰彩蛋,庆祝这一象征重生与希望的节日。
(2)死后成鬼魂。先秦时期的东方思潮中,认为存在鬼魂的典型代表是墨家,在《墨子·明鬼》中,墨子明确声称,鬼魂不仅存在,而且能对人间的善恶予以赏罚。这也多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的思潮——毕竟死者的灵魂变为了鬼魂,而鬼魂是人间善恶的赏罚者。
死亡成为了灵魂(意识)探讨的源动力。毕竟人生短暂,我们的主观意识能否延续,是每个人类无法逃避的终极关怀。
关于死亡的研究,只能用一句经典的废话来阐释:「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死后还有生命,也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没有生命」。
毕竟,死亡是一场无法做「对照实验」的生命现象。于是,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类的濒死体验,妄图从中获取灵感,以解释死后的世界。
可是这类探讨多数停留在玄学层面,唯一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来自,自然科学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他认为:濒死体验,其实是对出生体验的记忆。但这类解释,让好奇死后世界的人类失望了。
三
梦与幸福感
死亡的不可避免与无法研究,使得人类对意识(灵魂)的探讨,转向当下(现世)。当下体验中,最令人迷惑不解的主观现象,是梦。
梦也是现在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必然出现的一小节,它被划分到「意识」这一章节里,也就是说,当代科学普遍认为,梦是一种意识现象。
关于梦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6000年,亚述人在黏土板上创造的“梦书”。他们用最为古老的方式,记录了死亡之梦、掉牙和脱发之梦。
中国人最熟悉的释梦著作是《周公解梦》。有意思的是,在百度百科中,「周公解梦」这个词条后,括号注释为“民间习俗”。也就是说,这并不是一个严肃的探讨或哲学的思辨,而是一种民间流传,使用梦来占卜凶吉的安慰剂。
所以,受限于古人的科学技术和观测手段,人们对梦的推测,长时间停留在此类玄学层面。
直到有一天,影响当代文化许多方面的重磅人物,众所周知的弗洛伊德出现了。中国人除了周公解梦,最熟悉的关于梦的著作,莫过于弗氏的《梦的解析》。
关于弗洛伊德的学术贡献,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他最为突出的贡献,不只是解释了梦的原理,而是首次让人们意识到,人类的大量行为模式,并不完全受控于,我们可感知的意识,而往往受制于我们感知不到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用“冰山模型”的比喻声称,人类的潜意识,就像隐藏的水面之下的冰山一样,占据了人类行为模式驱动力的绝大部分。
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弗洛伊德提醒人类——我们活得并不明白。
这一思潮下,人类感到疑惑——怎样叫活得明白呢?换句话说,人生意义在哪里?人类主观体验的质量提升,以什么为标准?
针对这样的思考,人类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幸福感」。
这种思考,其实远早于弗洛伊德。
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讲出那句惊世骇俗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前,人类没有「幸福感」的概念。人们忙着生、忙着死、忙着斗争、忙着繁衍;面对死亡的威胁和生存的焦虑,人类通过图腾和关于灵魂的观念坚定信仰,团结力量,安慰心灵。
直到这句振聋发聩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诞生,人类关于「幸福感」的关注,才慢慢展开。关于人类主体性,人类主观经验的探讨和关注,越来越多。
在东方早期的思潮中,关于幸福的追求,不同“家”给出了不同看法,老子在《道德经》中声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幸福的典范。庄子认为“精神上逍遥自在,在现实中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由状态”是幸福。
单个个体的幸福总是不太相似,心理学与社会家们却企图给出关于幸福的统一答案。
在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给出的答案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那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统治了资本主义的关于幸福总的看法。
可是这一切到今天开始发生变化。
21世纪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浪潮中,人类对于幸福感讨论达到巅峰。随着物质的不断满足,人类精神生活却陷入倒退的境地,以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障碍高发,人们面临“高收入陷阱”。
人类社会陷入一种「疯狂挣钱,又疯狂用钱来治病」的迷之循环中。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的西方发达国家,收入和幸福感出现负相关——挣钱越多,人越痛苦[1]。
自此,心理学进入“文艺复古时代”,在东方已经式微的禅宗和佛教,被似乎走到死胡同的西方科学心理学青睐。
围绕佛教禅修而衍生出,一系列提升当下幸福感的心理学研究与实践。
例如,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辩证行为疗法(DBT)和接纳承诺疗法(ACT)等各种衍生品在西方世界掀起浪潮。
这起心理学的“文艺复古”浪潮提示人们:我们越是努力追求幸福,就越会长期遭受痛苦的恶性循环。所以,面对远处美丽可人的“幸福感”,不要追。
劝告人们不要追求远方的功名利禄,关注当下,这怎么看怎么像封建时代,东方统治者运用佛教进行思想教育,稳固统治的手段。可是,这看似是宗教、玄学的“文化倒退”,却并没有遭受科学至上的西方精神反对,反而被奉为圭臬,背后的根源在于「实证主义」。
四
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灭亡
讲到实证主义,终于要引出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朋友,期待已久的人物——威廉·冯特。
当前所有教科书,都会告诉你,心理学的历史发源于1879年,以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要略作修改,这并不是心理学的发端,而是「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的发端。
而「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是基于近一个多世纪,实证主义的科学共同体,在心理现象领域研究达成的共识。这一概念远小于「心理学」这三个字本来的含义。
这也是开篇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缘由。我们站在了当代实证主义的思潮里,自然只把这短暂的实证主义实践当作是「心理学」,而以往的一切,都纳入了「前心理学」。
在当代的话语体系中,冯特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另一位早于冯特的人物不容忽视,大家可能对他会有些陌生。他叫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与实证主义之父。
实证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奠基人,就是孔德。
他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叫“三阶段法则”,用以阐释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个或“实证的”阶段,是当科学的解释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时候所达到的。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符合我们对人类对心灵探索的历史探究。
他的第二项重要成就是对科学进行了分类,从一般性到复杂性不断增加(也参考历史概念的演化),孔德提出了一个科学学科的分类表。
在所有学科中,最具有一般性的科学是——数学,也是历史上最早成为实证科学的科学。
数学之后,是天文学,随后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
而复杂性最高,实证科学复杂性的终点,是孔德创立的社会学。
在孔德的科学分类中,并没有心理学的一席之地,他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应该被视为人类生物学(“生理学”)的一部分。
自1830年,孔德著名的《实证哲学教程》出版以来,至1879年冯特开创实证主义科学心理学,这期间,人类关于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研究,硕果累累。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名字有: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Webber E. H., 1795-1878)、费希纳(Fechner, 1801-1887)、赫尔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 1821-1894),英国内科医生托马斯·扬(Thomas Young, 1773-1829),法国外科医生弗卢龙(M. P. Flourens, 1794-1867)等等。
他们共同奠定了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探讨,从人的感觉测量,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测量,到最为重要的人类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定位——大脑,这些奠基性成果,对1879年后,人类科学实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拉什利·卡尔·斯宾塞(Lashley Karl Spencer,1890~1958)、法国神经学家布洛卡(PierrePaul Broca, 1824-1880)、德国学者威尔尼克(Wernicke.C.)、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卡尔·斯顿夫(Carl Stumpf,1848-1936)、屈佩尔(Oswald Kulpe,1862-1915)等后继者们,丰富和完善了人类从感知觉到记忆、认知、情绪、动机甚至人格与社会性的生理基础。
这些生理心理机制,为日后的心理治疗实践打下了根基,当前的重症精神障碍治疗中,无论是作为终极手段的电痉挛疗法(ECT),还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精神药物治疗,都离不开对大脑神经活动的干预。
在当前的心理学学术圈内,也免不了存在如此的鄙视链,研究大脑机制的处于鄙视链顶端,而跟随约翰·华生,探讨人类行为的,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当代实证心理学,依然是一门生理学掌握最大话语权的学科。这印证了实证主义之父孔德的高瞻远瞩——人类的心理过程应该被视为生理学的一部分。
但话语权的集中,并不意味着当代心理学没有走向多元发展,相反,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内部的统合力在不断减小,而心理学走向分裂的趋势愈发严重。
自1892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以来,由最初的18名会员,如今有了84400名会员,55个分会,一项国际调查显示,全世界心理学家总数大大超过了50万人。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雷蒙德·福勒(Fowler, 1990)在就职演说中谈到,心理学是一门“核心学科”,它提供其他学科所用知识的基本核心。换句话说,心理学在发展中,不断与其他学科融合。奥尔特曼(Altman, 1987)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学内部强大的“离心力”。前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詹尼特·斯彭斯说:“心理学还会具有向心力吗?”他“悲观地”认为,不会了,心理学在走向分化。
斯科特(Scott,1991)曾断言,各大高校的心理学系前景可能不容乐观。他设想,到2050年,当前这样组建的心理学系会成为历史——生理心理学将会在医学院讲授;认知心理学会成为认知科学的一员;社会心理学一部分会融入社会学,另一部分会融入实践应用为特点的职业院校;而临床心理学则成为医学院的一个专业。
从孔德到福勒、斯科特,之所以众多实证主义科学家,对「心理学」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归其根源,还是源于「心理学」缺乏一个核心探讨的对象,或是对于本应属于「心理学」核心探讨的对象,「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没有给出答案,也似乎很难给出答案。
如果,这个本应属于「心理学」核心探讨的对象,算作是人类意识(灵魂)的话,「心理学的奇点」早已诞生于25000年-50000年前了,但这也意味着「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会逐渐消失。
如果,这个本应属于「心理学」核心探讨的对象,不该是人类意识(灵魂)的话。未来需要有一位如牛顿和爱因斯坦一般的人物站出来,告诉人们,人类心灵的本质是什么?从这个视角来看,「心理学的奇点」还未到来。
作者简介:曾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作者。2017年度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著有畅销书《情绪的重建》,译著《创伤与记忆》。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排版:小鲸鱼 远方的你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