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 1895 -1984年),祖籍浙江绍兴市诸暨县,生于湖南长沙,字龙荪。近代中国哲学泰斗,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中国哲学界第一人”。
金岳霖从小受到教会学校的教育,思想开化进步。辛亥革命时,人们兴起剪辫子的浪潮,金岳霖不仅率先将粗粗的辫子剪掉,还仿唐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作了一首打油诗:
辫子已随前朝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还,此头千载光溜溜。
青年金岳霖
1911年,金岳霖十六岁时,清华学堂(后改为清华学校)招生,他在长沙报考该校中等科,当他意气风发地走进考场,一看考题是《“土先器识而后文艺”论》,一下就蒙了,因为他对此不熟悉,无法落笔作文,结果名落孙山。
同年夏天,清华学堂高等科又招生,不服输的金岳霖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再次报考。作文题变成《“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议》,他沉思片刻,一挥而就。英文试题顺利过关。数学题虽难,但考生十有八九都不会做。
因此,等到发榜时,金岳霖榜上有名。清华中等科不第,而高等科却金榜题名,不亚于是“金鲤跳龙门”。这让长沙的亲友好生议论了一番。
金岳霖在清华学校读书时,受西方文化影响,对逻辑学始终感兴趣,善于逻辑思考。一天,突然对常用古语“金钱如粪士,朋友如千金”提出怀疑。
他对同学说,若把两句话当作前提,那么结论应是“朋友如粪士”,并不能说明友谊比金钱珍贵。因为“金钱”与“千金”可视为同一概念,那么,与其对应成等值概念,“粪士”也就与“朋友”成为等值的关系了,同学们听后莫不为其推理而叹服。
1914年,金岳霖以优异成绩获得官费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
1921年,金岳霖再赴英伦留学,进伦敦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在欧洲游学期间,几乎读遍了西方哲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著作无不涉猎,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习研究。并且,金岳霖在融会贯通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哲学、逻辑体系。
1925年回国,在中国大学任教授,讲授英文和英国史。同年秋,到清华学校教逻辑学。后又奉命创办哲学系,他任系主任兼教授,主讲西方哲学和逻辑学。
1928年,清华学校升为清华大学,金岳霖仍任系主任和教授,后又任文学院院长。凭借过人的才学和社会影响,金岳霖在清华园有很高的声誉。
当时人们把文学院院长金岳霖(字龙荪)、理学院院长叶启孙、法学院院长陈岱孙三人尊称为“清华三孙"。三人分别在哲学、物理学、经济学领域,皆是响当当的领军人物。有趣的是,三人除了是清华校长梅贻琦所倚重的顶梁柱之外,又都是终身未婚。
1931年,金岳霖再到美国入哈佛大学进修一年的逻辑学,次年回国。1935年4月,中国哲学会成立,金岳霖当选常务委员兼会计,又任《哲学评论》编委。
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清华、北大共组临时大学,他任哲学心理教育系教授。1938年4月,大学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他在该校文学院哲学心理学系任教授兼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晚年的金岳霖
1949年后,金岳霖继续担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1955年8月,他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务委员, 9月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兼逻辑研究组组长。次年,当选为国家一级研究员。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金岳霖任哲学所副所长兼逻辑研究室主任。1979年8月,他又当选中国逻辑学会首届理事长, 1983年被推选为名誉会长。
1984年10月20日,金岳霖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岁。他一生主要写了三部哲学著作:《论道》、《知识论》、《逻辑》。
1926年,金岳霖回国后,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唯物哲学与科学》,文中说:“世界上似乎有很多的哲学动物,我自己也是一个,就是把他们放在监牢里做苦工,他们脑子里仍然是满脑子的哲学问题。”
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仰天大笑
金岳霖为我国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许多后来的各界风流人物,对金岳霖的授业仍记忆犹新。
著名的“二乔”都是金岳霖的学生,“北乔”胡乔木回忆老师金岳霖说:“年轻力壮,讲课生动,很有吸引力。他旁征博引,上下古今,无所不谈,学生们非常爱听。”
“南乔”乔冠华也是金岳霖的学生,他当学生时听金岳霖的课,触动很大,他回忆道:“在某种意义上,是他教会了我对任何事物要好好地想一想,不要相信书上的话,也不要听旁人的话的道理。”
金岳霖对这位弟子的帮助也很大,乔冠华去日本留学,其可观的路费,都是金岳霖所赠。
近代著名学者、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初听金岳霖的课,成绩一直不好,甚是苦恼。不久,季羡林发现自己高中时学的哲学课,与金教授所授不是一个哲学体系,于是,他从金冠霖的哲学课里,了解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成绩大有提高。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是金岳霖的学生。他回忆,金岳霖授业时,备课颇为认真,每上一堂课,都要写好详细的讲授提纲。
钱学森清楚记得金教授第一次给他们上课的情景:那时天气渐凉,金教授空手走进教室,坐在讲台的椅子上,然后往呢大衣袖筒里一掏,竟掏出一叠白纸,那上面全是用钢笔密密麻麻写成的讲授提纲。
金岳霖的高徒汪曾祺也曾回忆过老师:“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点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
汪曾祺(1920—1997年),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殷海光
1935年,金岳霖接到一个陌生的中学生殷海光的信,信中说他读过金先生由清华大学出版的逻辑学教材后,很感兴趣,并向他请教一些关于逻辑的问题。金岳霖很欣赏这位十六岁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回了信予以鼓励,并邮寄一些有关的书籍给他。
过了一年,殷海光打算到北平求学,但家境贫寒,无力承担求学费用,就写信向金岳霖求助。金岳霖本托付友人为其找一份半工半读的工作,结果友人失约,金岳霖只好自己负担起殷海光的各种费用。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金岳霖又出资五十银元,安排殷海光安全返回故乡。
1967年,殷海光病逝于台湾,他虽然只活了50岁,却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作,其代表作有《逻辑新引》、《思想与方法》、《中国文化的展望》等。
1989年,台湾成立了纪念殷海光学术基金会;1996年,南京大学也设立“殷海光逻辑奖学金”。
本文参考自:《民国清流之大师们的中兴时代》
举报/反馈

史家之韵

7.5万获赞 3万粉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