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有个大家很熟悉的概念,那就是从众。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网上购物的时候,通常会选择销量高的商品;或者在路口时有人闯红灯,于是你也跟着闯红灯;又或者在安静的图书馆,会不由自主的安静下来。心理学上将这种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称为从众。那么你为什么会从众?是否存在着让你忽略社会制约,独立行事的情景?对此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种导致从众的因素:
一是信息性影响过程——希望自己的主张或者行为准确无误。
二是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接下来描述下有关这两种影响的经典实验。
第一种信息性影响:又称谢里夫的自主效应。实验是这样子的:参与者需要判断一个光点的运动量,该光点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点,它实际是静止的,但是看起来像运动。这是知觉的错觉。又称为自主运动效应。最开始的时候,单个人判断差异很大。接着,这些参与者被召集在一起,小组中还有陌生人,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于是出现了一个现象,渐渐的大家的估计就趋向一致了。他们开始描述自己的判断时,光点朝同一方向移动,甚至移动量也一样了。
更有趣的是,当结束群体观看之后,每个人单独回到同样的暗室,他们依然继续遵从集体形成的群体规范,也就是说他们所看到的光点运动方向与集体讨论时一致。随后的研究发现,这次形成的群体规范一年后进行同样的测验中仍然存在。甚至在做重复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不断把试验小组中老成员换成新成员。几次下来当组内全是新成员的时候,之前的群体规范依然和之前如出一辙。你是否能明白这个试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其实换个现实中的例子你就很清楚了。比如在课堂上,刚开始每个人独自面对同一道问题时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解法,但是当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后。逐渐的,集体的声音占据上风,于是给出唯一解。下课后到往后的考试中,只要碰到同样的问题你就会利用课堂上给出的方法去解题。这就是群体规范的特点,一旦形成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又或者当你与一群人在高雅的餐厅里共进晚餐。进去后你发现桌子上摆了一大堆的餐具。当你坐下后,第一道菜摆了上来,可是你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菜。你怎么知道该使用哪个餐具?于是一般情况下,你会不动声色地观察其他人,然后模仿他人做出合适的选择。你看看这不是还是一个道理吗。光点的运动方向是信息,解题的方法是信息,知道如何使用餐具也是信息。而知道这些信息可以让你的主张或者行为在集体环境下显得无比正确,然后你就可以被群体接纳从而得到称赞。
第二个试验是验证规范性影响的。又称为阿施效应,阿施是早期最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做了一个试验:先是引导男性大学生,告诉他们只是在做简单的视觉知觉研究。然后给他们看三根长短不一的线条,要求指出其中哪条线与标准线一样长。(线条长短足够明显,而其中有一条和标准线一样长,其余两条明显短了一小节)当实验开始时,参与者与另外6到8名学生呈半圆形坐好,且参与者坐在最后一位。但其实真正参与实验的人只有参与者一人,其余的都是研究者的同伙(他们按照研究者给的剧本行事,也就是说他们是演员!!)。
因为事先对参与者说过是知觉实验需要不断实验。所以头三次大家都是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从第四次开始时,演员们就开始把标准线与两条显然不同的线条等长了,于是除参与者外的其他人都做了一样的反应。轮到最后的参与者时,他不得不思考是否要与周围其他人保持一致的意见,还是要坚持自己亲眼所见保持独立看法。所以当面对多数人与自己有不同意见时,参与者会明显地感到不适?然后他会怎么选择呢?
最后研究数据显示:大约四分之一的参与者保持了完全的独立性没有从众。然而有50%到80%的参与者至少有一次选择服从大多数人的错误的估计。30%的参与者半数的判断都是随大流,选择那明显错误的答案。阿施说那些多数时候都屈从于大多数人的参与者“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冲动,不要不同与大多数人”屈从者低估了社会压力的影响,有的人甚至说他们真的认为那些线条一样长,尽管实际上线条之间的差异显著。
尽管你可能从未经历过阿施的实验,但是仔细想想生活中还是有许多从众的现象。例如,你可能穿一件你并不喜欢但是别人说很时尚很好看的衣服。又或者在信息发达的今天,由于舆论,你会毫不犹豫的加入对某个明星某件事情的讨伐中,即使你对事情或人一点也不了解。比如有段时间,几乎全网都在喷一个叫蔡徐坤的艺人。然后你看到了,于是在往后的日子中你就会时不时地拿这个梗到处宣扬。可是你真的了解蔡徐坤这个人吗?难道仅仅凭一个视频,或者网上对其的描述,你就敢断言其为人的好坏嘛?还是仅仅是人云亦云。成为了一个没有独立思想的盲从者。
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规范的影响。于是后来就有人做了项研究,用来考察规范性信息对人们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者给出了五种信息:
一是说最近对你小区住户的调查中,发现有77%的用户,今年夏天用风扇而非空调纳凉。(规范信息)
二是说研究发现,今年用风扇而非空调纳凉,你每月可以省58美元。
三是说研究发现,今年用风扇而非空调纳凉,每个月可以减少排放120 公斤温室气体。
四是说研究发现,今年用风扇而非空调纳凉,每个月的用电量可以减少29%。
五是说夏天来了,是节能的好季节。今年夏天怎么做才能节能?请使用电风扇而非空调。
首先研究者先拿以上的信息,挨家挨户的询问:“门把上悬挂以上的信息,对你节能有多大作用?”居民可以在1(一点也不)到4(非常激励)。统计结果显示,人们认为规范性信息的激励作用最小。而后开始随机在小区里,给居民的门把挂一种信息的提示牌,然后对比挂牌子前后的电表耗电量。结果显示是挂规范信息的居民,耗电量最低。总结实验,你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参与者认为他们邻居的行为(规范性信息)对他们的影响最小,结果却表明实际上规范性描述对参与者的节能行为有最强的影响”
最后针对从众做个总结。从众的原因是规范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前者让别人喜欢自己,后者希望自己的主张是对的。人一生都在做所谓对的选择,让别人喜欢自己。列如,高考后你选了热门专业,放弃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哲学系,因为周围人觉得赚不了钱;大学时,你开始和舍友彻夜开黑,放弃独处时间,因为家里人说要和同学搞好关系;毕业了,你成了最近比较火电商行业从业者,放弃了继续学习,因为网络上的的喧闹声告诉你,钱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当你回过头一看,你会发现你的每个选择都是环境内的群体规范迫使你做出大多数人觉得正确的选择。为了得到周围人喜欢,你把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没有差异。这样你就安全了,也不必承受他人异样的目光。但是你能甘心自己努力学习工作,得到别人的喜爱,对环境妥协,做了一切正确的选择,到头来却只能成为大多数普通人之一吗?
所以不要从众,不要别人认为对的,不要妄图得到所有人喜欢。静下心来,做一个独立思考者。你会发现真正优秀的人,他的行为模式完全都是反人类反自然反直觉的。所以想要不从众,更优秀,你需要有被人讨厌被人否定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