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
文/老K
生活里有这样一种现象:
有一些人,经常觉得自己 “对不起”别人。他们过度地反思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并长期、过度地为此感到内疚、自责。
记得前几年学习曾奇峰老师的课程时,他提到了一个故事:
有个研究生,在在29岁去应聘一个银行的高级主管,第一次应聘因闹钟没响(也可能是没听见闹钟响)而错过了面试,这在以前是从未发生过的;
第二次时因为一个小车祸没有及时赶到又错过了面试。
她感到非常不正常,所以立马跑去了心理咨询室(在国外看心理咨询是家常便饭),在咨询中她的分析师发现,她妈妈终身也只是一个银行普通职员,而她却在20来岁当上了主管,也许这件事在她潜意识中是一种背叛,这让她感到深深自责和内疚。
所以潜意识就制造了很多麻烦来阻止她成功面试,这也是平衡她的这部分内疚感。
要说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多抑郁症身上太多了,我在临床学习时经常看到一些来访者讲述抑郁时总是感觉自己对不起别人(尤其是父母),但你深入了解,相反很多事父母没有照顾好他们,无形之中加给了他们过多的负罪感。
比如,很多孩子从小在家中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
“我为了你做了那么多,你老了以后不孝敬我,要天打雷劈的”。
内疚者并非为内疚而生,他们最终极的渴望是:我想要很多很多爱。内疚者父母会用一些带有目的性的付出,让子女感到愧疚,然后获得子女的爱。
可现实情况却是,孩子一开始感受到过多的负罪感时的确会按照养鱼者要求来做,可要知道这些行为都是以捆绑的形式使对方产生亏欠感,而不是无私、真诚的爱,时间久了疚感超出了子女的承受范围,子女甚至会逃离内疚者父母,把自己从这段关系中解脱出去。
关于这一点,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伴侣给你买了一个礼物,但天天挂在嘴边:“你看我对你多好,自己都不舍得买礼物,却给你买了这么贵的”。
这种感受是什么滋味?
内疚其实是一种负面情绪
发展心理学家M. L. Hoffman对“内疚”这种情绪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研究,在他给出的定义中:内疚是一种由于伤害了他人,或违背了个人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一种充满自我责备的负面体验。
内疚感是内归因产物,它和一个人总是将负面事件和自己联系有关。
其实这一点来说,过度内疚的人也是过度自恋的人,弗洛姆曾提出,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健康的自恋,但当自恋严重妨碍了个体对于现实的认知时,就成为了一种恶性的自恋形式(Malignant Narcissism)。这种恶性自恋者身上常出现的一种“症状”,叫作道德疑病症(Moral Hypochondria),即沉浸在对过往的内疚中无法自拔。
弗洛姆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强烈兴趣的表现——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而非客观事实。
但内疚感也有其积极一面,比如内疚感会阻止我们伤害友谊,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副产品,从大了说让人们产生过度的内疚感是一种社会稳定的催化剂,比如过度强调民族情结就是如此。
有过度内疚感的人其实会产生攻击自我行为,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内疚感过强。
被过度内疚束缚的你,该怎么办?
那么你一定要在你产生内疚感时回溯事件本身,把细节写出来,试着用第二人称视角甚至上帝视角来观察这件事,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责任。
尤其注意,你会不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自己不满的地方呢?
还有,试着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除了内疚之外的愤怒感),要知道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背锅侠,当你被内疚过度困扰时,你的愤怒感肯定也是非常多的,别担心,尊重这些珍贵的愤怒感,甚至适当的时候尝试表达出来,比如别人习惯了侵犯你时,把你的感受也完整讲出去,别害怕,有这一次就够了。
对内疚者来说,最难的莫过于摆脱心里那抹内疚感、罪恶感和亏欠感,但你要知道,你没有亏欠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没有亏欠你。
记得曾经有个老师和我说过,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自私”才能真正做到“无私”。
所以当你还没懂的真正尊重自己的感受时,就强迫自己关照他人,最终结果就是你既不会真正照顾他人,还让自己陷入深深自责抑郁的情绪痛苦中。#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