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外在特征的认识、对认知客体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对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推断。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者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
印象是指认知主体对他人外部特征、内在性格的判断和认识。
归因是指认知主体对于他人(偶尔包括自己)的行为原因的判断和推理。
内隐社会认知在个体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图式的指导下的判断、行为和决策过程。
(一)图式
1.图式的分类
(1)个体图式:是一种心理认知类型,它描述了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2)自我图式:是指个体对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
(3)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角色和群体的心理认知类型。
(4)事件图式:是指人们对于事件或者事件序列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也称为“剧本”,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2.图式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1)图式能够帮助记忆:当我们将过去的人或事物形成图式化表征时,记忆效果最佳;
(2)图式有助于自动化信息加工:认知者通常无须任何有意识的努力,就可以产生一些与图式有关的推论;
(3)图式可以完善剧本的信息:图式可以帮助我们增补剧本或故事中的空白部分;
(4)图式中包含情绪:图式中包含着针对图式内容的情绪。
(二)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偏见
1.光环效应:也称为晕轮效应。如果个体被赋予了一个肯定的或者是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有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
2.积极偏见:认知主体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3.类化原则:认知主体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认知对象分类,把认知对象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之中。当社会认知涉及个体时,一旦发现他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征加到他的身上。
4.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容易改变,甚至会左右认知主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尽管可以获得多种信息,然而决定印象形成的却是最初的信息,其余信息则被忽略。当近因效应发生时,我们倾向于注意认识对象的当前表现,而忘记了他最初留给我们的印象。
5.相似假定作用:在社会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
6.隐含人格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关于人格的看法和朴素理论,这是一套关于个人的各种特征怎样相互适应的没有言明的假定,这种人格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体自己也并未意识到它的存在。伯曼等人把这种人格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7.投射效应:就是知觉者容易把自己的特点和知觉推及到他人身上。比如吸烟者对于烟民总数的估计总是过高。
(三)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1.平均模式:印象形成的过程其实是对认知对象的各种特征求平均值的过程。
2.增加模式:把所有特征价值的总和作为依据。随着我们了解这人越来越多的特征,我们对他的印象会越来越好。
3.加权平均模式:人们除了看重影响力很大的极化特征之外,还通过平均其他特征去形成一种综合的印象。
4.中心品质理论: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每日书摘
举报/反馈

咏卿先生

401获赞 422粉丝
人生在世,追求卓越,尽其所能。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