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心身”方面问题的哲学文章,谈的似是而非,不由觉得有点好奇,所以顺便拾起而思之。
到底什么是心灵?
有解释说:心灵(而非灵魂或精神);一个器官,是将动物在生物学的层面上与植物区别的分界线。
这种解释似有偏颇,不严谨且不符合逻辑。
其一;从词性上来讲,“心灵”不是名词,而是偏正词组;“心”是名词、“灵”是形容词,形容词对名词的修正。“心”是器官;“灵”是心的一种存在方式。
其二;从生物学层面解释、动物与植物区别的分界线;“心灵”的专属对象是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而不是泛指动物,因为其它动物不具备这种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
所以,我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需要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不仅是对一些语言应用的基本常识,尤其对哲学这么严谨的思维形式。
网络文章中说;“心灵与身体究竟什么关系,它们是怎样交互作用的”是哲学史上的一道难题,并且例举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所感知的万事万物不过是心灵制造的幻想,心外无物;
二、人的身体是客观实在(是否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它可以感知同样作为客观实在的外物并把感知的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然后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应对措施;
三、心灵是一种客观实在,身体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他们属于性质不同的两种实在。心灵可以思考但不占据空间;身体占据空间但不能独立思考,二者相互独立,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这是文章原话)。最后文章作者又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纯粹记忆存在于心灵之中,纯粹知觉存在于外物之中
文章严重的逻辑性错误;思考问题的是大脑而不是心灵,身体不能思考但可以通过大脑中枢神经做传导而可以受到外界感触。
类似这一类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见,其实不必在意。只是因为谈到关于”心灵”与“心身”问题似有感触,所以予以探讨。
什么是心灵,前面已做解释。关于“心灵”和身体是什么关系、它们又是如何交互作用的、是不是属于哲学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上升到哲学的观点上来解释,而有时哲学就未必能够解释生活。
心脏作用于身体机能的造血功能,血液循环故由它而起。
“心灵”和身体既存在“心脏”与身体方面的物理关系,也存在于“灵动”而触发的心理问题;物理是身体的基本结构,心理是针对物理做出的基本反应。
有形容“心”与身体的互为作用;“盖草木之根病,则枝叶病。若人之心,犹草木之根也,心病则身病。故身病由于心病;心广则体胖。
人身体的健康与否;一方面是身体机能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存在心理作用对身体机能所产生的影响,这就牵涉到性格与心理问题,由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复杂,引申岀的问题更多;所以有专门学科《心理学》《行为学》进行研究,我们只能从表面形式和逻辑概念上来认识。
心灵的缺憾、心灵的损伤、心灵的修补;为什么会产生这类因素,不仅仅只是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而且牵涉到大脑。
常言道;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
古人对“心”与“身”的理解为;“见解知识岀于心,思虑念想心役性;举动应酬岀于身,语默视听身累命。命有身累,则有生死;性受心役则由来去,有生死,不能至命;有来去,不能尽性。”
这即是它们的相互关系,也是它们的交互作用。
性之造化系于心,命之造化系于身。
大脑在人体承担着传导作用,即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它可以把所能看到和听到的信息不加筛选的一方面储存在脑海里,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沉淀于心底。在平常的生活中,会随时打开记忆的阐门让储存的信息对应各种不同的场景、并迅速做岀反应,这种反应也许曾经在内心进行过不断咀嚼后,如同舌头品味一样的品尝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心灵的缺憾和损伤就在其五味杂陈之中,所以也需要不同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修补的方式能通过情感去完成修补。
众所周知的”心灵鸡汤“曾经风靡一时,一是精神抚慰;二是行为励志;其实是采取对心灵修补的一种措施。偶尔为之也许因耳目一新而能够急一时之需,如果时常不绝于耳;不仅使人觉得寡淡无味,并产生扰人之忧。尤其一些自翊为心灵导师类的人物,总喜欢不断地编造出一些看似有哲理,其实只是空洞华丽的语言堆砌,毫无意义的所谓心灵疏导,不断的输入,却很难有良好的产出,因为他们在意的不是你能接受多少,而在意的是输岀可以使他们名利双收。
“心灵”与身体如何交互作用,其实支配人们行为的即不是心脏、更不是心灵,而是大脑。
人大脑的精密度及其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强,所以很多问题通过传导系统进行筛选后,一部分保留在大脑记忆库中备份、一部分去接受心灵感应;还有一部份通过大脑中枢神经支配身体感触和行动的方向。
这些不是全部内容与结果,而仅仅是概念。
你是怎样认为的?
举报/反馈

立心园

2.4万获赞 338粉丝
从哲学里探索世界、在宗教中了解人性
生活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