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高中地理复习和新课的全部课件在这里,请使用!
停课不停学!高中历史的全部课件在这里,请使用!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理效应往往是解答某个问题的命门所在,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高中地理学习中涉及到的十六个效应。
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屏幕前的你不妨先来了解关于城市的五个效应,这五个效应因为都带有一个“岛”字,又称为“五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人口较多,人们在生产(如工厂)和生活(如机动车、取暖设备)过程中会向外排出大量的废热,再加上城市柏油马路、混凝土建筑物等的比热容相对较小,因此形成的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湿岛效应
湿岛效应是指某个时间段,城市空气湿度大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包括“凝露湿岛、雨天湿岛、雾天湿岛、结霜湿岛和雪天湿岛”等。
以雨天湿岛为例,是指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的现象。
城市雨岛效应
由于城市内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等加重了热量排放,使城市内热空气上升,上升中遇冷凝结,促进降水形成。此外,城市上空悬浮颗粒物多,即凝结核多也易形成局地暴雨。
城市混浊岛效应
由于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比郊区多,凝结核也多,低空的各类湍流又比较强,因此造成城市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被削弱,日照时数减少,能见度小于郊区的现象。
城市干岛效应
城市多是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降落地面的水分大多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它处,缺乏天然地面(土壤、植被等)具有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因而城市近地面空气就难以像其它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造成城市空气中湿度较低,称为“干岛效应”。
不仅是城市,湖泊作为相对独立的地理系统也引出了诸多的地理效应,例如大湖效应和湖泊效应。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一般是湖泊)时,从中得到了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例如,渤海的大湖效应,使得烟台、威海等地形成著名的雪窝。
湖泊效应
由于水体巨大的比热容和水分供应,可使水库或天然湖泊附近的平均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小,并引起风、空气湿度和降水量等的变化,称为"湖泊效应"。
地形产生的效应是高中地理题中的常客,地形对于气温、降水以及风的影响,往往受到出题人的偏爱。
焚风效应
当带有水汽的暖湿气流开始翻越山坡时,会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所携带的水汽多凝结降落成雨;在背风坡随气流下沉,由于海拔变低导致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称作“焚风效应”。
盆地效应
在炎热的夏季,盆地由于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
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盆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作为北半球的寒极就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高原效应
高原上由于其上空空气密度小、尘埃和水汽少,因此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导致气温上升快,而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又比较弱,导致昼夜温差大,称为“高原效应”。
狭管效应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狭窄的峡谷时,由于空气短时间大量堆积,只能加速流过峡谷,因此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变缓,称为“狭管效应”。
地形的屏障效应
高大的山系或面积较大的高原,往往对冷空气或暖空气移动起到阻碍作用,从而影响不同坡向的温度高低。如秦巴山系的阻隔,使得四川盆地的气温在冬季相对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
大气似乎很低调,但是却时刻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大气成分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相关地理效应于我们也耳熟能详。
温室效应
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大量拦截地面长波辐射,一方面把地面热量截留在温室气体内,另一方面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有类似于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阳伞效应
由于自然(如火山爆发)或人为(燃烧化石燃料、核爆炸)原因,导致大气中的尘埃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方面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降温;
另一方面作为凝结核促使水汽凝结,导致云和雾增多。这种作用犹如给地球加了一把“遮阳伞”,称为“阳伞效应”。
绿洲、绿地,也往往会对局地小气候产生影响,如“绿岛效应”和“冷岛效应”等,意义大多是相似的。
绿岛效应
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地表风速也较小。同时森林通过蒸腾可以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形成局地小气候,称为“绿岛效应”。
冷岛效应
由于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容小,因此在阳光照射下增温比绿洲快,沙漠上空被加热的热空气通过局地环流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现象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
“地理效应”专项训练
1.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③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
①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
② 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③ 城市化挤占瑚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④ 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
⑤ 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
A. ①②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某一季节降水量(单位:mm)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该季节应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6.关于图中市区400mm等降水量线以内的降水量数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400mm以上,原因是雨岛效应B.在400mm以上,原因是热岛效应
C.在400mm以下,原因是雾岛效应D.在400mm以下,原因是晴岛效应
2.干岛效应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系统天气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和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的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兰州市和拉萨市地形图,读图完成各题。
4.图2中a、b、c、d四条曲线表示兰州和拉萨两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其中表示拉萨市气温和降水的曲线为()
A、a、c B、a、d C、b、c D、b、d
5.作为西北工业重镇,兰州的大气环境质量近年来虽有很大改善,但仍堪忧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四季干岛效应明显,主要为人为热量排放所致
B、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春季和初夏的沙尘暴
C、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出路
D、治理污染的重点应该进行南北两山的绿化工作
6.拉萨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该城市规划的总原则是“城中限高,城外限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沿河分布地形限制,所以“限宽” ②人口稀少无须拓展,所以“限宽”
③气候寒冷、降水较少,所以“限高” ④保持城市特殊风貌,所以“限高”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雾岛效应
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4.绿岛效应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5.绿洲效应
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此种过程也称为蒸发冷却作业。
②应用: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灌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产生绿洲效应。③绿洲效应的作用条件在于: 1.有足够的风量与风压, 2.有足够的水量, 3.有足够的时间使水与空气得以混合。
6.狭管效应
①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②狭管效应”在城市随着高层建筑物越多、越宽、越近,其出现的概率比过去增加许多。
“闹海风”是一种大风并伴有吹雪、雪基等的灾害性天气,其形成与亚洲高压的移动、风的“狭管效应”、水汽含量、大气对流运动密切相关。新稚吉木乃县冬季“闹海风”频发。下图示意吉木乃县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图示地区最容易发生“闹海风”的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强烈的对流运动会引起大风、暴雪等天气。一天中“闹海风”最易发生在
A. 清晨 B. 上午 C. 午后 D. 子夜
7、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下图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971---200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下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
8.焚风效应
①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②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关于干热河谷的形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被归结为“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金沙江干热河谷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全长约为2300千米,森林覆盖率低,但是具有脐橙种植的独特小气候条件。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该地种植脐橙的独特小气候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气温日较差小 C.降水少 D.灾害少
5.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两侧山腰经常会出现一条云带,该云带形成的时间段及原因最可能是( )
A.白天 迎风坡气流上升 B.夜晚 谷风气流上升
C.白天 谷风气流上升 D.夜晚 背风坡气流下降
6.干热河谷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最可能是( )
A.灌木草丛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图回答问题。
7.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它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
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C.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D.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8.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
A.5℃B.7.5℃C.10.5℃D.12℃
9.雨影效应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相反达到同时,背风坡少雨干燥. 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跟大,使土壤相对干旱.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10.热岛效应
① 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②主要有两种:
⑴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图为城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变化坐标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形成四城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分布规律的原因,可能是
A、城市的雾岛效应 B、城市风热力环流效应
C、城市的热岛效应 D、城市的雨岛效应
4.四城市边缘区植被生长期的差异,体现了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1.冷岛效应
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
“冷岛效应”是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夏季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最高可低30℃左右。其原因是在阳光照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和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绿洲与沙漠的
A.空气湿度差异 B.太阳辐射差异
C.大气环流差异 D.热力性质差异
3.“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热量交换变缓 B.年降水量增多 C.地面风速增强 D.水汽蒸发加快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 B. 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
C. 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 D. 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
10.“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11.“冷岛效应”能:
A. 促进绿洲植物的蒸腾作用B. 抑制绿洲地面的水分蒸发
C. 加快绿洲上空的热量交换 D. 抑制绿洲地区农作物生长
12.湖泊效应
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人造湖泊)而产生的相应的库区周围的气候改变。由于水体的热容量远大于陆地,因而库区周围的气温之日比较温差和年比较温差减少,使得夏天凉爽,冬天温暖。由于水陆的热力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另外,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源源输来的丰富水汽,使云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
13. 大气保温效应
简称“大气效应”。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入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
14.温室效应
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的》第十七次缔的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如开。下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A.盛行西风 B.盐度差异
C.陆地阻挡 D.水温特征
2.南非人均碳排放高的主要原因是
A.工矿业发达 B.人口数量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石油资源丰富
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将就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15.阳伞效应
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前者如火山喷出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气中;后者如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烟尘。气溶胶粒子会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紫外线通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导致地面温度降低。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结核,使云量、降水量、雾的频率增多,对地表亦起冷却作用。由于这种作用宛如阳伞遮挡太阳辐射而使地面温度降低,故取此名。
16.油膜效应
又叫海洋沙漠化效应,是由海洋石油污染形成的。人类每年有意或无意将许多石油倾注到海洋里,这些石油一方面会沾附在海岸,破坏沿海环境;另一方面会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大面积的油膜把海水与空气隔开,如同塑料薄膜一样,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发,使“污区”上空空气干燥;同时导致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油膜效应的产生,使海洋失去调节作用,导致“污区”及周围地区降水减少,天气异常。
17. 山体效应
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体表面积越大,山体效应也越大。山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换成长波热能,使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而且气候的变化也比低地大。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在低纬度地区,高度可起调节温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会终年积雪。在山地,每天的风向都要变换一次,和海陆风的情况差不多。一般来说,较大山体的气候效应类似于大陆度增加,其温度变幅比小山体大。植物生长的上限较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高。山体效应在山体上比边缘地区明显。
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据此完成9~11题。
9.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 T甲>T乙 B. T甲<T乙 C. T甲=T乙 D.无法判断
10.图乙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
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
11.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 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
C.随海拔升高山坡两侧水汽交换减弱 D.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性呈增强趋势
18.城市水文效应
①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
② 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③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19..水库水文效应
指水库与其水文因素和它们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指水库蓄水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称“水库水文影响”。 水库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一定用途(目标)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木材浮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水库水文效应①首先表现在对水文地理条件,即水象网的影响。水库兴建后,湖泊率与水网密度普遍增大,库区原有森林、耕地、草场、沼泽、村落、道路等发生淹没和浸没,水体水文地理特性渐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转变。②同时,地区内淡水贮量明显增多。在干旱地区尤为突出,水库实际上成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体。③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过程发生急剧变化。水库建成后,河川水文情势变化十分复杂。大体可以把水库影响的区域分为3个部分: (1)库区 (2)下游影响区(3)引水区和受水区。⑴库区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特性与天然湖泊近似,库区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大坝造成的壅水,并表现为水位显著上升,形成广阔的水面。库区由于水面辽阔,蒸发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库区降雨、渗漏、气候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⑵下游影响区是受水库影响较剧烈的地区。水库下游的水文过程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开发目标和运行方式,世界上没有无调节作用的水库。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河谷的水位及流量变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丧失,而成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间,水库削减洪峰,滞蓄洪水总量的作用非常显著。水库对河流洪水仅具有滞蓄作用,主要是进行时程再分配,洪水进入水库后,洪水波展平,流速变小,洪峰削减,洪水被滞蓄在水库中,通过水库调节后再陆续泄放到下游河道中。水库下游由于来沙量骤减,河床侵蚀-沉积平衡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水库下游冲刷和侵蚀活动加剧,河岸和河底趋于不稳定状态。入海河流,由于河流上兴建水库,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减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线后退。⑶引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条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引水量、引水距离及引水方式。规模较大的引水,对引水沿线及受水区水文条件将产生较强烈的影响。
20.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