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势在必行,其裨益在于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以便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在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增长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开展相关教学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素质素养及做人做事等等的效率,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人生关键时期的领路人,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依我见,恰如一缕长明之光,若有心,便可捕捉而尽用,若无意,便视却不得见之尔。首先是课程设计之难,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开山之事便是根据课程需要,使用与之对应的教学之法,尽“法”皆针对人之心理,即学生之心理。观今日之学生群体,众口纷呈,不易统筹,故课堂之有效管理即为尤重要之事。
一、利在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了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教师才易进行组织、引导、灌输,达成那心之所望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们的教养与培育,尤,通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系统提升,对教师本身教学水准必有所裨益。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校长的作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此前苏联教育科学院之通讯院士,化一生心血,献予后辈、学生,他以超越于那个时代的教育实践与教育心理的研究相结合,时刻竭虑,最终成为了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思想泰斗。诚然,这位校长始终战斗在中学教育岗位之上。我之所思,此心系学生之举,更着实令人钦佩与动容,故,此事应是镌刻在教育工作者心中的榜样。教育心理学之应用,可以助教师队伍整体及教师个体自我成长。对于高校教学工作者而言,能够对大学生的情况感同身受,实为重中之重,高校教学面对之人群为满十八岁之青年,此阶段学生,兼具孩童之气与初长成之反叛精神,故而对于教师而言委实不易。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将需讲授之问题整理清晰,还需将大学生困顿之心节随课程打开,即双重责任,更是为推进教育教学之利器。教师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必备。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衹对教学之质量与教学成绩负责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讲,之于当代,显然无异逼迫学生放弃自我发展需求,削弱学生个性化发展潜能。当代提倡之融合教育心理学之于教学模式来看,确可令教师提升自我提升之自觉性,自现实层面给予学生具实际意义的帮助性教育。
二、利在增益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与教育定不能割裂的,故,教而育之,育之得用,方为教育之意义。但,浅论弁之浅思,于吾长久以来未得明朗之角落,正为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的心理学一门矣,则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的不二法门。似赞可夫所指出:“如果我们对于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点估计不足,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的财富。”之于今日,亦大懂了。教育之心理学,有裨益于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砥柱,之于对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想来之于教师是必要之事务。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特点的了解、对个体心理差异的认知此类,无不切中要害。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心理学,以助吾辈舵掌领域内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将教师角色把握至佳、增强胜任之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长短且不论,“传道”是为教育之首要能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希望学生在之于学问、同学、教师与自己中找到合理的自我安放之处,是当代大学生最显著的困扰。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为教授学生具体知识铺设之必由之路,无此路,当代学生可谓疲于奔命而不自知,此教师之大失误也。
三、利在提升教学实际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教育心理学之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因学生群体之心理状态更新速度迅捷,教师之教育心理学便需日新,故教师的心理学知识须在不断学习中日益完善才可。在高校中教师与学生同为成人,教师自我提升之意志,在教学过程中(包括授课与课下问题解决)会不断涌向学生,使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感染,从而自发产生向学之力,此乃同理心,在高校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度,即紧密度,此有益于教师针对学生心理之变化的感知。然而,运用后其结果大相径庭,我辈需研究本专业学生心理特点后慎用、巧用、妙用,若得其当而用之,必可事半而功倍矣。
四、利在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代之大学生,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可说悉数饱暖无忧。这源于社会生活进步迅猛,源于长辈照料悉心,源于个人生活水平需求提升等等。基于此原因,教师之角色之于当今社会,应对之策需变化一二。自起源处谈起,不免提及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语。上文亦谈到生活水平问题,确是如此,往往,生活水平与自觉性不成正比例,甚至成反比状态。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此事提升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为提升教学实际效果起到承接作用。通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之共同性与差别性,明确知悉每一位高校学生于其智力之发展、心理之建设、语言表达之能力、思维之活跃度、逻辑思维之能力、对于新事物之认知能力,皆有所不同。教师确应依据学生之个体差异性特征因材而施教。以深入了解学生之特能为依托,完善高校大学生在每个阶段应该注重之教育认知。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进行定是沟通,助其开展心理辅导,将学生们的认知提升至一个成人的标准。
五、利在和谐师生之间的联动关系
在高校教育心理学之领域,此心理学主要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教育观念,引导当代高校学生之正确心里方向。方法无外乎,心理建设与道德建设尔。令学生明晰,身为学生,大体是应具有明确的道德观念的,即明辨是非、一心向学等等诸如此类。通过课堂上之学习与讨论,更加明确且深入看待此事非课外杂讯,而学习之强途也。与此同时,教师之角色应把握得当。教师应满心将学生置于平等之地,而非传统心理学课堂,或心理学进课堂等单纯的知识点插入。
课堂之上,以概论课程为例,通过知识讲授,将点状知识,以图示的方式呈现,给予学生更大思维空间,以接受灌溉式教学的特点。其中,或可恰当使用类似角色扮演性之实践活动,助益学生理解知识点中“对于事物的看法多面性”,即是人间事之类状云云。高校学生,既为学生也为成人,故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子比之中小学有过而无不及。在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坚实之桥梁即为“平等”二字。此平等为师生之平等,也为学生与学生之间之平等。
学及,然后抱定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是为促进大学生之心理健康,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德育工作、心理教育工作的康途。
举报/反馈

昌鸿老师

9546获赞 1701粉丝
教育学博士,从事教学研究,全能型学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