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过后,大家预测自己的成绩:
小张悲观地说:准备不充分,没发挥好,估计这次很惨。
小红犹豫地说:不好说,希望老师给分松一点吧。
小明自信地说:完全没问题,肯定过!
结果:小张95,小红80,小明挂了。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有自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迷之自信”,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更加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或者用另一种说法:落后使人骄傲,进步使人谦虚。
“邓宁-克鲁格效应”起源
1999年,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廷·克鲁格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让受试者评估自己能力水平,用百分比表示。比如:50%,就说明你自己的水平超过在场的50%的人。(方块数据)
之后,使用专业测试评估受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圆圈数据)
最后,经过测试的受试者再次评估自己的排名。(三角数据)
得到结果为:
有如下几个有趣的结论:
(1)真实水平最低的一组(平均水平只有10%),他们却自认为比60%的人都要强。
(2)即使经过实际测试,水平最低的一组仍然觉得自己考得不错。
(3)水平越高,越容易低估自己的排名。
在对阅读、驾驶、下棋、语法等其他技能的测试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综合多次试验,邓宁和克鲁格得出结论:能力越差,越容易高估自己。
为什么出现“邓宁-克鲁格效应”
(1)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能力”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体的表现,二是指个体对自己领域水平的认识。
能力低的个体缺乏一种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对自己的表现有能做出准确的评价的能力。
俗语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这种元认知能力。
(2)虚假一致性效应
能力最高的一组会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较低评价,同样是一种认知偏差,叫做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consensus effect)。
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测试上表现得不错,就错误的估计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对自己能力突出的这一特征并不敏感。
不过,有真本事的人,可以通过知道其他人的分数,来纠正自己的位置。
充满万难的成长之路
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了我们成长之路的艰难
随着本领的增长,一个人的自信会迅速升到高峰。然而,此刻却也是最愚昧之时。
从无所不知的键盘侠、评论政治经济的大叔,世间90%的人都被困在了这愚昧山峰之上。
如果你能肯再努力一步,跨过这道坎,你会迅速跌入绝望之谷。认为自己是个弱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我们的求知过程如同在画一个圈,圈里面是你的知识量,圈外面是你的未知。你的知识越多,圈越大,同时你会碰到的未知就越多。
但此时,才是你蜕变的关键。
只要能持续积累,不断练习,通过开悟之坡,我们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真正的高手。
如何成为高手,我推荐一个好的方法——刻意练习,具体可参见:
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刻意练习”详解
总结
(1)低能力者更自信,更高估自己,更容易迷之自信;
(2)能力分为两种:个体表现,个体对本领域的认知;
(3)落后使人骄傲,进步使人谦虚。
正如哲学家罗素所言:
这个世界的麻烦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总充满疑虑”。
举报/反馈

方圈说科技

113获赞 44粉丝
种下一棵科技树,关注科技与投资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