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又变幻莫测,牵动所有人的心。病毒不仅影响我们的身体,也让我们的情绪面临巨大挑战。目前,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为全民共同目标,抗击“心理”疫情同样不容忽视。
疫情当前,各机构和平台推出了众多心理服务热线、qq咨询、微信咨询等各种免费的在线咨询服务,共同抗疫,这是很多人开始接触心理咨询、走近心理咨询、通过心理热线等心理服务帮助自己成长的一个契机,如何利用这些心理咨询服务更好地帮助自己?在疫情结束后如何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指导下,网家家APP推出大型疫情防控心理知识系列主题直播暨专家在线答疑指导活动“爱心战疫”,全力狙击“新冠肺炎”!百名心理专家免费在线指导答疑,从心理学的视角为大家,科普新冠肺炎的心理学防疫知识,更有爱心特群24小时鼎力加持,靶向瞄准、精准阻击新冠肺炎!本期我们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委员汪国琴教授,汪教授将结合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伦理、工作设置和行业现状等,帮助大众科普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区分心理热线、面对面咨询等不同咨询形式的优势与限,帮助大家澄清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咨询互动中去。
干货整理如下
如何有效地利用心理咨询相关服务
汪老师有话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也给人们带来了特别的心理冲击。这次疫情,也让很多人开始有动力、有条件接触到心理咨询相关服务,通过热线等心理服务形式来帮助自己,疏导情绪。据了解,绝大部分民众,对心理咨询的印象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例如《无间道》、《催眠大师》、《爱情公寓》中的这些片段里,来访者躺在椅子上,接受咨询师的催眠,说出一切心里话;甚至来访者还会爱上咨询师,演绎一段感情戏。不过,这些仅仅只是影视作品为了服务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催眠也只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技术而已,没有影视剧表现得那么夸张。今天我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如何利用心理咨询相关服务,更好地帮助自己和家人。
心理咨询是什么?
学者们对心理咨询的定义:
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心理咨询是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
专家学者对于心理咨询的共识: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 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助人自助的过程。
除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心理医生)的区别:
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 counselor):在港台地区也翻译成心理咨商师,其服务对象是遇到一般心理问题或困扰的人群。没有处方权,他们的学科背景和受训背景,通常是心理学、教育学,通常在学校、企业、咨询机构等非医疗情境下工作
心理治疗师(psychotherapist):又叫做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其服务对象是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群,有处方权,他们的学科背景和受训背景,通常是精神科,通常在医疗机构或有资质的心理诊所工作。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是有交集的,他们在一些个案上相互合作。而那些向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求助的人,我们国内一般叫做来访者(client)。
心理咨询有哪些典型形式?
个体咨询: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室里进行一对一的面谈。
团体咨询:一群有共同议题的来访者(通常8-12人)和咨询师进行面谈。有学者认为,咨询师与一个家庭或一对伴侣进行的家庭咨询或伴侣咨询,也是一种特殊的团体咨询形式。
此外,还有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线上心理咨询形式。这种形式,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费用相对较低甚至免费,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选择。不过线上交流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信息传递有安全隐患、咨询师无法及时捕捉来访者的非语言信息等。所以,心理热线一般服务时间都在30分钟以内,以协助情绪宣泄、提供信息为主,通常不会做深入的探讨,如果有进一步咨询需求,咨询师通常会建议线下面询。一般说来,心理咨询面谈能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非语言信息,与来访者的互动更及时,更有效,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选择面谈。
和专业心理咨询师谈话的特质与效果
1、心理咨询谈话更聚焦,牢牢关注来访者的议题
2、咨询师在心理学理论框架指导下展开谈话,不仅是生活经验的分享,还要用到特殊的咨询技术
3、每次咨询谈话通常持续40-60分钟(家庭治疗通常为90分钟),在安静、私密、温馨、舒适的咨询室进行,每周1-2次或每2周一次持续一段时间的会谈频率,既让人能逐步敞开自己又不至于太疲劳,还能保证咨访关系的安全稳定。
4、心理咨询师需要遵守职业伦理,他们保持价值中立,替来访者保密,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灌输给来访者,而是耐心地陪着来访者去探索。除此之外,还会综合运用冥想、角色扮演等多种技术,让来访者真正从“知道”到“体验到”再到“做到”。
心理咨询都咨询些什么问题?
1、发展性问题:主要涉及一些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
2、适应性问题:主要涉及遇到一定的困扰,需要一定心理支持的人群。
3、障碍性问题:主要涉及遭遇心理困难、需要提供心理援助的人群。
在实际咨询中,来访者带来的议题会更细,情感与性、自我探索、学业问题、焦虑恐惧、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生涯发展、抑郁悲伤、师生关系、社会关系、睡眠问题、生命意义、新生适应、成瘾问题、强迫现象等。总之,心理咨询的讨论议题很广泛,跟自我了解、自我发展相关的议题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来访者带来的议题千差万别、不同的咨询师由于受训背景和个人特质不同其咨询风格也可能千差万别,但心理咨询师们都遵循职业伦理开展工作,咨询的基本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通常都包含以下环节:
1、建立关系:咨询师会跟你简单寒暄,聊一点轻松话题,介绍ta的专业背景,咨询设置等,帮助你了解他,信任他,了解咨询过程,感到安全
2、评估问题:咨询师会带着同理心认真倾听、适当提问,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一个对你议题的初步理解和假设
3、商定目标:咨询师会跟你澄清你的咨询目标和期待,通常包含本次咨询的具体目标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跟你达成初步共识
4、制定计划:咨询师会协助你整理你当前拥有哪些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发掘哪些资源,接下来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行动步骤来达成个人目标
5、实施计划:咨询师会协助你评估实施计划可能遇到的风险、预演应对措施,鼓励你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尝试,并将尝试的结果带回咨询室进行讨论
6、结束咨询:上述步骤可以往复进行。在预定的咨询目标达成后,由咨询师和来访者讨论,将此阶段的咨询告一段落,后续有需要可以再预约
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能起到哪些作用?
心理咨询在帮助来访者知己、识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作用已经被业内诸多的实证研究所证实。来访者带着他们的独特议题,愿意花时间、花金钱跟心理咨询师开启一段探索的旅程,是希望心理咨询真的能帮到他们。
具体说来,心理咨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帮助来访者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
2、认识自我内部冲突;
3、促进自我反思;
4、深化自我认识;
5、获得心理自由;
6、学会面对现实;
7、付诸有效行动;
8、发现人生意义。
简而言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向内看,更了解自己、更接纳自己、理顺你和自己、和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帮助你活得更明白,更有意义。来访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情绪上的好转,心情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愉快,人更有活力,对生活更有希望。
当然,心理咨询要达到上述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来访者因素:
如求助动机、期望、对自身问题的鉴别能力
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等
咨询师因素:
如咨询师的理论取向、咨询技巧、人格特质等
共同因素:
主要是咨访关系、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匹配度等。
心理咨询跟传统医学模式有所不同,心理咨询更强调来访者的主动参与、内在力量和资源,咨访双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心理咨询也不是解决心理困扰的唯一方式,也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从心理咨询中获益。但你对这种方式多一些了解,可以把它作为你向内看、获得身心平衡的重要选择之一。
什么情况下我需要心理咨询?
一般而言,有一些心理困扰很正常很普遍,但如果这些困扰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就请你务必要提高警惕,进一步对自己进行评估,千万不要自己一个人硬扛。
1、困扰持续时间长。通常而言,若困扰持续两周以上就需要去看咨询师
2、困扰导致的情感波动程度大。如果当事人深受困扰,而且感觉自己无法缓解情绪痛苦,就需要去看咨询师
3、社会功能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如果该困扰严重影响到当事人的正常社会生活,就需要去看咨询师
特别提醒:此次参加救援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等一线救护人员,容易遭遇“替代性创伤”,这段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阶段,不易觉察心理疲劳,日常一定要注意心理休养。如果今后在救援任务结束后的3-6个月后,出现易怒、噩梦、情绪低落、无意义感等现象,要考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能,请务必记得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此外,大家可能会担心去心理咨询,泄漏自己的个人隐私,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之类的,这个大可放心。根据心理咨询师职业伦理,心理咨询师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权,无论是在个体咨询或是在团体咨询中都有责任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来访者保守秘密。
不过,以下情况属于保密例外,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
(1)心理师发现寻求专业服务者有伤害自身或他人的严重危险;
(2)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等受到性侵犯或虐待;
(3)法律规定需要披露的其他情况。
寻找心理服务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对大学生来说,首选你们自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我国目前高校基本都建成了场地设施齐全、人员结构合理的心理咨询中心。通常而言,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入门门槛较高,专业资质高。能获得丰富的继续教育资源,需要接受专业伦理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持续督导,体制上也较能保障咨访双方的权益。
就中小学学生而言,一般学校也配有心理老师,建议首选学校和当地政府主办的心理服务,目前全国各地发展不太均衡。例如上海,各区县还设有专门的学生心理发展中心,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和咨询、危机干预服务。
有些企业、政府机关为本单位的员工,购买了eap心理服务,员工本人不需要支付费用,在eap框架下可以获得一些服务。
在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你要考虑心理咨询师的学术背景、受训经历、个人专长等;选择有一定的咨询时数积累(例如咨询时数在300小时以上)、经历过系统长程培训(或是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或是业内口碑比较好的长程培训),有执业资质(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等),咨询师本人有督导、有个人体验师。有一个小提示:一般来说,咨询小时数越长经验越丰富,费用越贵。以一线城市为例,面谈咨询一次50分钟的费用从300-1000不等,也有每次高于1000元的咨询师。有些机构和咨询师会提供部分单次低于300的低价咨询。一位成熟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前期的培养成本很高,后续的继续教育、督导、个人成长都花费不菲。咨询师本身是带进咨访关系里最好的资源,咨询师是用他自己来开展工作的,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坐在那里50分钟跟人聊聊天就轻轻松松挣好几百块。事实上,咨询谈话结束后,他要整理个案报告资料、必要时寻求督导,后续其实要花进去很多时间和金钱。而且为了保证咨询效果,咨询师每天、每周接个案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咨询起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信任,相信心理咨询能给自己带来帮助,付费咨询、按时赴约、认真实践咨询师建议等都是信任的最好表达之一。
其次,你要考虑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平台的性质(公办、民营、私立诊所)、地理位置(距离远近、交通是否方便)、收费情况(单次金额、收费方式)等。建议选择大的心理服务平台。在一线城市的综合医院心理科或精神专科医院的心理门诊都是可以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的。
此外,咨询师和来访者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匹配性问题。你可以根据咨询师简介中写的擅长领域进行选择,如擅长儿童青少年还是情感婚恋议题,不用过多纠结咨询师简介中写的理论流派与技术,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等概念弄不明白也没关系。来访者适合什么疗法是因人而异、因阶段而异的,判断和选择的主动权最好是交给咨询师。请熟悉的圈内人介绍他们信任的咨询师,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最重要的是,需要跟目标咨询师聊一聊,直接感受他,感受他是否能倾听你,是否尊重你。如果他满嘴术语看上去特别专业的样子,但他说的话你听不懂的话,那也未必是真专业。
心理咨询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咨询前须知
(1)了解咨询中心服务的具体情况
(2)浏览咨询师简介,选择合乎眼缘的咨询师
(3)按时赴约,无需特意准备什么,保持真实和开放即可
2、咨询中须知
(1)适度冒险,主动探索
(2)宣泄有度,积极思考
(3)有疑问及时澄清,做不到的如实反馈即可。咨询师可能会用到某些专门技术(如空椅子技术、沙盘、冥想、催眠等),不同来访者对这些咨询技术的偏好会有所不同,有疑问及时沟通,咨询师会根据你的需要及时调整
(4)如需录音录像,可提出来讨论。咨询师如果要录音录像用于督导,他会书面征求你的知情同意,你不喜欢可以坦然拒绝
3、咨询后须知
(1)认真落实咨询师可能布置的“家庭作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实践咨询中获得的新理念、新行为
(2)通常不要指望一次就解决问题,需要更多耐心尝试。
(3)不要频繁地更换咨询师,也不要同时在两位以上的咨询师处咨询。
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1)心理咨询师通常并不直接给建议,放下要求简平快直接给方法的期待,你可能会收获更大一些
(2)咨询师如果把你转介给其他人,不是要“放弃”你,恰恰是想继续帮助你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3)心理咨询师没有处方权,不会开药给你,如果他认为有必要,会把你转介给有处方权的精神科医生
(4)咨询师通常不会在公开场合主动跟你打招呼,也是出于保护你隐私的考虑
(5)根据职业伦理,咨询师通常不会收受你的礼物
(6)如果咨询师谢绝跟你做朋友或者添加私人微信,电话,很正常,这是为了避免双重关系,影响后续咨询效果
最后,特别提醒一下:咨询体验并不总是轻松舒适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你也会被咨询师挑战和扰动,有时候会直面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感觉,这也是达致心理成长必经的历程。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还有哪些资源?
1、心理自助资源,网上很多。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幕课、学习强国app等平台上都有很赞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检索。
2、欧文.亚隆老师的这本《日益亲近》,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分别写下了他们的咨询体验并定期交换,通过这个历程,咨询师试图去发现到底是哪些因素对来访者起效了,这本书的发现非常有趣。
3、还有一些心理小说,如《叔本华的治疗》在虚构的情节之中巧妙地将存在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和标准的团体治疗过程交错编织,是一个关于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动人故事,也精彩呈现了团体咨询的历程。
此外,中外影视作品也对心理咨询有较多着墨和表现,相对而言,日剧《心理医生》和美剧《扪心问诊》属于职业剧的范畴,前者涉及到很多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后者则更深入地探讨了心理督导等议题,还有一些非常经典的心理电影如《心灵捕手》、《爱德华大夫》、《雨人》、《美丽心灵》等可以帮助大家从不同侧面了解心理现象。家有小学生的家长,陪孩子看看《头脑特工队》也很不错。
心理学,是离幸福最近的学问之一,疫情宅家期间,让我们一起学习心理保健知识,主动利用心理资源,帮助自己和谐健康地生活。
直播结束后,
汪老师在网家家“爱心特群”
中耐心回答群友的困惑与疑虑,
为大家排忧解难,
对群友呼声较高的问题进行答疑。
如果大家在疫情期间
有任何心理方面的咨询和问题
可以随时给我们留言哦~~
网友提问
1、老师好,请问在咨询心理医生后,按照医生建议进行了自我调整,总是觉得不起作用,然后又换一位医生咨询,仍旧觉得效果不好,如此持续下去,询问无数医生,治疗方法越来越多,最后自己都乱了。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病啊? 怎么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生。
专家解答
首先这样的疑惑是很多来访者都遇到过的一个典型的困惑。我不太清楚您这里说的心理医生是指有处方权在医院里工作的精神科医生,还是说像我这样教育学、心理学背景没有处方权的心理咨询师。
一般来说呢,我们去看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不同的咨询师因为受训背景的不同,当时跟您互动的深度不同,对您的问题会形成一个他初步的假设和理解,然后基于这个假设,他会给出他的一个建议和干预策略,所以哪怕您就同样的困扰,去咨询不同的咨询师,可能也很难得到一个相互印证的比较一致的说法,这个跟我们去看生理类的疾病有一些的不同。有些朋友去看身体类疾病的时候,喜欢挂几个不同的专家号,如果这些专家诊断比较一致,心里就挺踏实的,但是在看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很难达成这种效果。
在我们心理咨询界,有这么一些研究就是到底这个咨询最后怎么起效果的?研究发现,在咨询起效果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大概占60%的权重,其次是这个来访者,他在生活当中能得到一些资源,一些支持,最后才是这个咨询流派咨询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少量的因素。
所以当我们去看咨询师的时候,我给您的建议,您去比较2到3个不同的咨询师之后,就可以选定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信任一点的咨询师,跟他在一起做比较长时间的一段时间的咨询。因为不同的咨询师他的技术理论流派,最终的结果是殊途同归的。比方说咱们有咳嗽,黄鼻涕,然后有痰,你去看西医的时候他跟你说你这个可能是有点支气管炎,然后看中医他可能对你说,这个是风热。看看你相信哪一种,它们的假设不同,给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不同。看看你比较倾向、相信、信任哪一个医生,其实最后结果都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我会比较建议你选一个你相对信任一点的咨询师,向他咨询的时间长一点。因为往往一些问题的形成是时间比较久的,那么问题的解决,也确确实实需要花一些时间。适当的调整一下期望值,耐心一点,可能这样子会收获更大一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如果我们很难信任一个人,或者说我喜欢反复的不停的询问到处去求证到处去询问。这可能本身它反映出来的就是我们的一种人际模式。而这种人际模式,它可以是在心理咨询当中工作的一个点。
最后,还有一个小的提醒。你有求助的动力,这个非常好。但是有些时候,如果我们有些症状,这个症状只要不严重影响我们的社会功能,求助的效果又不是非常好,最后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可以跟症状和谐共处。我会想到一个比喻,比如我有一些慢性鼻炎,然后花粉来的时候,或者我平时万一鼻炎发作了,那我就去处理一下,如果说目前的医学手段没有很好的解决我的鼻炎,我也是可以带着我的鼻塞、带着我的难受,关照自己。然后更多的带着这个症状去生活,那这也可以是一个选择。
网友提问
2、老师好!在这个特殊时期,老人在家封闭时间较长,尤其是看到负面信息,老人情绪明显的焦虑,我们的宽慰是一部分,效果不够好,怎么指导老人主动使用心理咨询服务呢?
专家解答
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也很高兴您能够不但照顾到老人的身体,而且会关心老人的情绪,这一点要向你学习。
那首先一个层面,老人看到负面消息,有很明显的焦虑情绪,那不知道这个明显的焦虑程情绪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有没有影响他的一些比方说睡眠?吃饭?包括他日常的一些跟别人的交流、家务,就是说这个焦虑他的程度有没有影响到他的社会生活?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
第二个,我们先是要理解他的那份焦虑的感觉,然后具体的听一听,她在焦虑什么:是对孩子们出门工作,担心孩子们感染?还是说对自己健康的担心?还是对什么经济方面的?所以这一部分的倾听,听得细一些呢,可能宽慰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一些。
假如老人的这一个明显的焦虑,伴随着很明显的生理症状,比如影响到他的睡眠,然后也伴随着一些由这个焦虑引发出来的对年老人的疾病,甚至是对未来的死亡的担忧,就是如果这个程度比较大,而且有一些超出了他日常生活能控制的这一个范围。那或许可以考虑一下,看看老年方面的精神科,如果说这个焦虑呢,我们看下来觉得,虽然也挺担心,但是日常的生活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那我们可以用下面几个策略在日常生活来跟老人交流。
第一,我们目前有挺多免费的心理热线,可以跟老人家说一说,目前有这么一些热线,如果我们上班去了,您可以在家里给他们打一打聊聊天,因为平时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机会来陪陪您,那这个热线就是免费的,有很多其他老人家也在打,如果愿意就可以跟他们聊聊天儿,建议老人打热线。
第二,你看看在老人的生活当中有没有一些对他比较有影响力的,平时也比较豁达,看问题比较正向的这样一些朋友,或者他喜欢的某些电视节目,通过这些对他有影响力的人物传递一些观点给他,让他有机会看到新的视角,让自己的焦虑情绪减轻一些。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从家庭氛围的营造,包括给老人提供一些切实的生理帮助上面,让老人的身体更舒适一些,比如泡脚啊、按摩呀,看看他最近的睡眠问题,需不需要用一些协助睡眠的褪黑素,这种帮助他的身体上更舒服的策略,这样他的情绪上面也会有一些改善。
网友提问
3、老师好,在自己认为有抑郁症的时候,心理医生经过检查说是啊有些焦虑紧张,没有到心理疾病的层面,可自己按照老师及网上的方法自测,得出的结论就是抑郁症。换了几位医生都是这样,导致现在已经不太相信了。就类似于去医院看病,医生如果不给开药就感觉医生不负责任一样。这该怎么办?
专家解答
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你的这段分享的让我想起我自己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病,医生问我怎么了?我跟他说我感冒了,然后那个医生很认真的跟我讲:你的症状是不是感冒,不由你说,我是医生由我来判断。
所以,想跟你分享一个经验,这个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如果你去正规的精神科去看过了,精神科医生给到你的一个倾向性的结论是说你现在还在这个抑郁倾向的阶段,还没有到抑郁症的这样一个诊断标准,不需要用药物的话,请相信这个专业医生的判断。
当然了,你觉得有抑郁的时候,焦虑紧张、不舒服的感觉、痛苦却确确实实是真实的。所以这种情况下面,我们的建议是除了去看精神科之外,还是可以去看一下心理咨询师。像很多精神科医生,他们因为在门诊那边病人的压力很大,他是没有那么多机会,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做一些心理干预,心理支持的,所以建议还是去看一下心理咨询师。
我想提醒你的一点是,咱们要解决的是痛苦和不舒服的感觉,至于他那个诊断到底是不是抑郁症,实际上没有那么的重要。所以我们有机会的话多去关注一下,什么时候好像我没有这些明显的症状,那当我没有这些症状的时候,我是怎么达成这种没有症状的状况的。就是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放到自己这种症状比较轻,或者是感觉还可以的那些时候,因为只有你自己才真正的最深切的了解你的感受和你的感受的变化。
您刚才说到的这个心理,其实也是蛮典型的。有时候,我们特别迫切地想知道有个明确的说法。比方说,如果医生诊断我是抑郁症,那这个问题似乎看上去相对简单,该用药用药。然后有些事儿,咱就可以推,你看我都有抑郁症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也是很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诊断。但实际上,心理成长包括心理调整的过程,他也是一个渐渐的、相对缓慢的一个过程。所以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这些努力,不仅仅是一个诊断的问题。
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如果下次当你有症状的时候,你去正规的精神科去挂门诊医生,去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这个情绪上的痛苦,可以找咨询师去做一些干预和一些处理。那也恭喜你在这个阶段还没有达到医生所说的这个心理疾病的这样一个程度,也能看到你是很愿意去求助,很愿意去改变的。咱们就不自己吓自己了,给自己一些些的放松,然后给自己更多的机会去做一些深入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标签去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网友提问
4、老师好!对于并未感染的人,随着疫情逐步平稳,很多人开始思想松懈,有的人从一开始就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中,从现阶段来说,这两类人是否需要心理咨询的或危机干预的介入呢?
专家解答
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能感受到你对周围人群的关怀,而且你还提出一个危机干预的概念,很有这方面的意识,谢谢。
对于并未感染的人,随着疫情平稳,有很多人开始思想松懈,那像这一类人群,他们可能需要的是一些健康教育,包括疫情还没有结束这方面的一些自我保护,自我防护方面的教育。
如果当事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他思想松懈,但当事人他自己并没有觉得因此感到困扰的话,一般来说,我们觉得他不需要心理咨询。
在我们咨询领域,经常有一个现象,就是说谁痛苦谁改变,谁去选择咨询。比方说,一个妈妈面对刚上小学的孩子,她就觉得孩子做事特别慢,写作业慢,穿衣服慢,吃饭慢,各种磨蹭,每天早上她像打仗,出门的时候看见孩子在那儿墨迹,她心里上火,她觉得这孩子动作太慢了。这个妈妈就去找学校的咨询老师说要给这孩子咨询一下,觉得这孩子动作太慢,跟不上,然后等等等等。但是如果这个孩子他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或者他本身觉得这是他发育过程当中很自然的一个阶段,或者说孩子他有他的个体差异性,那像这种情况下,如果感到困扰、感到痛苦的是妈妈,那通常我们会建议说:妈妈你可以去寻求咨询。然后看看自己的焦虑减轻了是不是孩子的动作反而可以快起来一些?
您这个问题当中说到的,还有第二类人群就是他一开始就很焦虑,那这样的人群,我们就是看他焦虑持续的时间是不是两周以上。第二个,看他焦虑水平,他自己觉得能不能hold住?然后看他这个焦虑状况有没有伴随一些生理反应?比方说失眠、易怒、或者胃口不好。第三个,我们看他交流水平有没有影响他的社会功能。它的日常的工作学习,跟别人的交往。假如他的焦虑水平,他能hold住,也不显著影响他的社会功能,这种情况他如果愿意主动去寻求咨询的帮助也可以。
从您问题当中有限的信息来看,我倒是没有看到这个危机信号。所以不太好说是否需要危机干预。那一般来说,我们心理咨询师或者是说精神科医生,他会根据这个临床的经验去判断是否要进行进一步的危机干预。
下期预告!
2月26日,我们将会邀请到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晓凤教授,为我们分解疫情心创类型,提供破解办法。敬请关注!
举报/反馈

中国网家家

833获赞 436粉丝
集社交/电商/资讯于一体国有控股互联网平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