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亲子没有隔夜仇”在家庭面前,我们的姿态永远都是百变而专一的。
尤其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舍不得批评孩子,伤害孩子,不希望任何一丝的不快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然而,当矛盾出现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
有一次,花子的儿子在吃饭的时候闹脾气,花子并不喜欢如此纵容孩子,便多说了几句。这个时候儿子一转身,啪的就把碗撞到了地上,碎了一地。花子还没有说什么,孩子就先哭了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妈妈真坏”,花子无可奈何,不知道怎么做。
但是她机智的寻求了丈夫的帮助,她叫来丈夫安慰孩子,并说明了其中的事情,孩子不仅没哭了,还向妈妈道歉,自己乖乖吃饭。
家庭的矛盾难以避免,但是选择怎样的处理方式是我们可以做主的。学会利用“第三者”效应,让家庭的矛盾不再难以处理。
一、“第三者”效应是什么?
第三者效应源自于20世纪美国的一位教授,简单来说,它指的就是在一件事中,两个人的矛盾容易激化并且不利于关系的调节,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有第三个人进入,由第三个人充当中间人,来解开双方矛盾,就会显得容易多。
这在生活里的例子很多,细心发现,我们会感受到原来自己一直都在使用“第三者”效应,却不知道这是什么。
年轻的夫妻俩吵架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他们彼此互相不谦让,必须让对方给自己一个说法,不然事情哪儿那么容易过去。这个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共同的朋友会发现:这俩人吵架了,发生矛盾了。
于是,朋友会在男方的这边儿说,女孩子就是这样,有些矫情的同时也很可爱,作为男人工作辛苦支撑家庭不容易,是她们不懂得谦让,可是谁让咱们是男人呢,谦让才显得我们大肚,不然听起来多小气。
另一边,朋友安慰着女方受伤委屈的心灵,指责另一半的不对,作为女性应该多被包容,可是他却不知好歹。
一系列的讲说,最后两个人的误会解除,重修旧好。这就是运用了“第三者效应”的结果。
二、“第三者”效应在沟通中产生的作用
1、 缓解彼此情绪
相信在矛盾冲突中的两个人,当下的心情和态度都是很难被改变的,这就像情侣之间吵架讲道理,怎么做都无法达到两个人都满意的程度。那么这个时候由第三个人来处理,说服双方,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情绪的作用。
2、 加深彼此的理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往往都难以看到事情当中最全面的样子,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把事情的方向往有利于我们这边的思考。
第三个人的介入,会让我们看到第三个视角的内容,以此来加深彼此对这件事的理解。
3、 淡化矛盾
一言不合就动手,年轻的人容易冲动,然而,这样的冲动却是有因可循的。
第三者效应作用的代替,可以让发生矛盾的彼此可以就当前的问题暂停,不至于因为情绪激动而说出错误的话等,慢慢的淡化矛盾,而不是在情绪的高峰进行对峙。
三、适用于“第三者效应”的情况
1、 双方都僵持不下的时候
一次,嗯哼因为闹脾气而犯错,霍思燕看不下去,觉得这样不对,但是自己说儿子,儿子肯定不乐意,害怕儿子情绪上头,会更加强烈。
于是,她很聪明的选择让丈夫杜江去和孩子交流,最后圆满收场。双方僵持不住,孩子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需要第三个人来缓解彼此的情绪。
2、 孩子或者家长听不进去建议
第三者效应并不是告诉家长们,在一场争论里分辨出谁对谁错,然后再对此教育一番,来告诉孩子哪儿不对,哪儿正确了。
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当前的局面甚至是彼此的观点,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做,陪着对方就好,这也是一种方法。所以当孩子或者另一方听不进去建议的时候,家长们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
四、第三者效应很重要,亲子双向沟通也必不可少
1、 找到情绪宣泄的途径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一个途径,一个窗口去宣泄自己的情绪。
这是因为人作为一种感情动物会接收来自不同层面的心理影响,孩子可能会因为心爱的故事要画上句号而惆怅,矛盾难以避免,但是总可以化解。
找到情绪的宣泄途径,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增加沟通的有效性。
2、 多和孩子聊天
家长们是否会惆怅,自己的孩子越长大与自己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然而,在成长的过程里这是必然的,尽管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看到。
别担心,关系远了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用够力度,陪孩子看她喜欢的作品,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出门玩,利用假期的时间出门走走而不是无止境的学习,诸如此类的方式都有利于矛盾的解决。
3、 家长多表达的同时也要学会倾听
倾听的艺术让人心情愉快,相信开多了会的家长们,被“压榨”已久的我们,更是渴望一个发言的机会,可以将心中不满的情绪和不一致的观点一吐为快。这就提醒家长们,其实孩子的生活也需要这样一个机会。
在平常的时候,一边教导孩子,给孩子灌输许多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时,宝妈宝爸们也别忘了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所谓的“双向沟通”双向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增强沟通的力度与深度。
孩子怎么说都不听,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领悟到沟通的艺术。想让孩子听话,“第三者效应”必不可少,有效化解沟通的死循环。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举报/反馈

朗朗课堂

32万获赞 7.6万粉丝
每天分享最实用、最有意义的知识
厦门崛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