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游戏普遍化的现代社会,总会有人因沉迷游戏而将生活过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就希望能劝解身边那些游戏成瘾的朋友或家人戒掉游戏。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劝解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效果。那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呢?
今天所要提出的解决办法来自美国的研究游戏心理的科学家简·麦戈尼格尔,她在自己的书《游戏化人生》中提到一点:大部分人玩游戏的原因都是为了逃避现实,因为这一点,他们很容易游戏成瘾。
作者花了5年的时间调查研究,考查了各种资料,包括军方曾调查过的士兵应该花多长时间玩游戏,以及研究人员调研的玩家什么时候会开始感觉游戏有害自己的健康和幸福。结果得到一个结论:玩游戏有一个临界点,当超过一定限度,要想避免过度玩电子游戏带来的消极结果,比如抑郁、焦虑、成绩差、社交孤立,就会变得极度困难。而这个临界点就是:一个星期玩21小时左右的电子游戏,也就是每天大约玩3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间则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不过,只要你每个星期玩游戏的时间低于21小时,不但不会感觉糟糕,还会从游戏中得到益处。因此如果你想为自己或是自己关心的人寻找一种切实的干预手段,不用彻底戒掉游戏或大幅减少游戏时间,只要把每星期的游戏总时间控制在21小时以下就行了。对担心自己玩得太多的玩家来说,这种改变没有彻底放弃游戏那么吓人。
而面对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别叫他放弃游戏,可以问他这些问题。
1.到现在为止,你在游戏中做过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么做到的?它需要哪些优势或技能?
2.这款游戏难在什么地方?你有什么制胜策略?你是怎么想出这些策略的?
3.你用了多久完成这一关卡或任务?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你不放弃的动机来自何处?
4.你觉得这款游戏让你更擅长什么事情?你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能运用相同的技能或天赋去解决问题吗?
5.我今天看到书上说,玩家在某某方面比非玩家做得更好,你听说过吗?你认为在自己身上成立吗?
如果带着目的去玩游戏远比带着逃避心理玩游戏好,很多人其实内心还是将玩游戏当作消遣,当作避风港。在这个时候如果想改变自己,那就转变一下对游戏的态度,当你认识到了游戏不是吃人的恶魔,而是帮助人成长的一种神兵利器,就可以实现从单纯的玩游戏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游戏心态的飞跃。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这是保罗的父亲告诉作者的。在15岁的时候,保罗就对电子游戏上瘾了。在芝加哥上高中的时候,他荒废学业,每天晚上都玩《英雄联盟》到凌晨3点。因为睡眠不足导致健康状况严重恶化,他的各科平均成绩也降到了D+。他的父母尝试过干涉,拿走了他的电脑,但事与愿违:保罗干脆就不回家,跑到别的地方去玩了。当时他的父亲觉得保罗这样子简直没救了。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保罗的父亲看了一段作者的演讲视频。他们从游戏玩家的心理优势开始谈,毫无疑问,保罗完全具备这些优势。于是父亲就问他,该怎么把现实中的优势积极地运用起来。在这次谈话后,保罗开始发生了转变。他还是没有停止玩游戏,与此同时他也很好奇:凭借自己获得的游戏优势,尤其是他的决心、对游戏技能的研究以及团队领导力,他能获得什么样的成就。(其实现在很多小孩玩游戏的段位往往很高,超越了大部分成年人,如果他们能够将这些优势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他们一定也是出类拔萃的!)
保罗开始运用这些优势,制订现实生活里的学业目标并付诸实践。他用一种游戏化方法申请大学,像完成游戏任务那样对待每一步。他规划自己解锁的每一项“成就”并加以庆祝,他先找到了自己很中意的5所大学,接着又收集了3封推荐信,最终完成了个人自述的初稿。他为自己的“大学任务”组建了一支团队,包括他的高中辅导员、父母和毕业的同学。如今,保罗在达特茅斯大学主修工程,仍然每天玩游戏,只是不再玩到凌晨3点了。他的父亲自豪地告诉我:“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终于明白,我们当父母的也终于明白,他对游戏的热爱不是缺点,而是力量的源泉。
保罗的故事具有很大的戏剧性。我们其实不需要对游戏做出这种180°的大转变。只需要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再把玩游戏当成浪费时间或忘掉烦恼的法子,而是带着目的去玩,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哪怕付出小小的努力,将游戏优势与日常生活相连,也能带来巨大的积极转变。(建议收藏反复看,看一次你可能无法领会)
举报/反馈

天一说数学

1.5万获赞 3769粉丝
讲解小学数学重要知识点,分享学霸解题技巧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