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情分和本分的概念,我们都能准确区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倘若参杂某些外界的影响因素,我们很可能会模糊化两者之间的界限,进而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
最近在听到一个朋友的吐槽,他在毕业前有半年实习期,因为实习单位没有宿舍,所以他必须自己在外面找房子,考虑到经济成本,他和班上另一个同学合租分担房租,合租这种事现在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不合租没问题,一合租竟然和本班这位同学爆发了矛盾。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朋友从小在家做饭,练得一手好厨艺,而他同学则从小在家没怎么做过家务活,自然不会烧饭做菜。刚开始两人住在一起,朋友每次做饭都会叫上同学一起吃,同学还不怎么好意思,有时候为了避免欠人情,自己偷偷躲在房间吃零食当饭,不过我这朋友很热情,每到饭点都会敲门喊同学吃饭,时间久了,加之两人又是同学关系,朋友的同学从刚开始扭扭捏捏到后来每到饭点就坐在桌子上玩手机坐等饭吃,朋友看到同学这样子心里自然也不爽,觉得喊你吃是情分,不喊你吃是本分,现在变成老油条了,朋友觉得自己搞得像保姆,回家就要给同学做饭。
纵然心里一万个不爽,但朋友考虑到是同学关系,何况实习也就半年,一直隐忍不发,后来有一次朋友的父母趁着周末过来探望朋友,朋友就带着自己爸妈去馆子吃午饭,吃完午饭再把爸妈送上回家的客车,回到租房的宿舍时间都下午两点多了,早早过了吃午饭的点,一进门就听到同学的埋怨:“你不回来做午饭也不打个电话通知我,我在家还一直等你,你这么晚才回来,搞得我错过了饭点,外卖都没得点,只能自己吃点零食垫饥。”
朋友听到这话一时没忍住,怼道:“你吃不上午饭是我的错咯?我欠你的咯?”同学听到朋友这么一说,也没吱声,两人不欢而散,各进各的房间。
其实从这则生活相处的故事看来,当一个人按照稳定的频率输出情分给对方,对方从刚开始的羞涩扭捏到后来的理所应当,其实这都是“阿伦森效应”在起作用,朋友出于客套礼貌每次都叫同学吃饭,当同学习惯了这份情分后,情分和本分的界限在其心中就会模糊,一旦稳定频率的情分输出因为某些原因中断,同学的期望值落空了,那么结果非但不会体谅他,反而会怨恨他,这种升米恩斗米仇的心理就是“阿伦森效应”作用的最终结果。
一、“阿伦森效应”的介绍
在介绍“阿伦森效应”概念前,先介绍一个心理实验,心理学家阿伦森将人群分成4组,每组实验者都给予某个人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对这个人始终施以赞美之词,第二组对这个人始终施加贬低之词,第三组则对这个人先褒后贬,第四组则对这个人先贬后褒,最后观察这个人对哪一组的人最有好感。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靠性,这例实验做了总共十组,最后发现绝大多数人对第四组实验者最有好感,而对第三组人最没有好感。
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阿伦森认为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对自己赞赏的言行不断增加的倾向,却反感对褒扬不断减少的言行,归根到底是人的挫折感在起作用,如果对某个人不再赞赏,那么Ta的内心会因为这种递减产生一定的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一般程度较小,尚可让人平静接受,但是,如果不仅不再褒扬,而且还对其进行贬低,那么这种断崖式的挫折感落差较大,很容易激起人内心的怨恨。
人们对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有好感,对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最厌恶,这种心理作用称之阿伦森效应。
二、阿伦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1、我们沉迷于褒扬,拒绝接受批评
我们总是喜欢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溢美之词,却对批评之语感到厌恶乃至愤怒,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面对嘉靖帝怠慢朝政,醉迷于修仙长寿之术,导致朝廷和国家危机四伏,但那帮大臣们仍然粉饰太平,对嘉靖帝极尽恭维之词,嘉靖帝自己也沉醉于大臣们的马屁声中,仍然认为大明朝在自己的治下四海清平,国力蒸蒸日上,只有不怕死,一心为国为民的海瑞站出来,向嘉靖帝上了《治安疏》,直指嘉靖帝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嘉靖帝看完勃然大怒,恨不得立即杀之而后快。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言:夸赞,只能糟蹋一个人,就是很坚定的人,如果夸赞得他失去知觉了,也可以使他离开正路。
这也正是说赞美之词像毒药,不仅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帮助,反之会扼杀我们清醒的头脑,将我们推向愚蠢的深渊,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却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接受逆耳忠言,由于阿伦森效应作用非常广泛,大多数人都摆脱不了这种心理作用,因此,在没有高度觉悟和自省能力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喜欢听赞美的话,讨厌听批评的话。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谚语出自司马光《训俭示康》,其句意不明自白,形象说来就是从苦日子过上好日子没有任何不适之感,但反过来,从原先的好日子重新过苦日子,内心肯定是一万个不愿意,落差有多大,那么抵触之感就有多强烈。
由此进行引伸,当一个人奋斗到荣耀巅峰时刻就会忘乎所以,很难再像之前奋斗的一样保持谨慎和耐劳 的精神。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加之处事的周到,不仅获得了康熙帝的赏识,由于在雍正帝即位的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也深受后来雍正帝的重用,成为雍正帝的左膀右臂,正所谓古人云:高处不胜寒,年羹尧一路高迁,逐渐地变得忘乎所以,不仅贪图享乐,而且多次逾越规制,最终在群臣的弹劾下于雍正三年被勒令自裁,一代名将从此陨落,令人不胜唏嘘。
一个人从一无所有的赤脚身份走上受人敬仰与尊重的时候,倘若心态膨胀过快,适应了荣耀带给自己的精神需求享受,人生沉浮,峰谷交错,一旦遭遇滑铁卢,则很难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也再难东山再起,所以人生低谷之时要保持奋发的斗志,高峰之时要居安思危。
3、不断的创新才能刺激人的感官,而习惯于躺在过去功劳簿上终归被淘汰
现在是市场经济,而市场又是由消费者所决定,能左右消费者决定的则是产品本身的属性优劣,想要长期占据市场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如果止步不前,终将被市场所淘汰,想当年上个世纪在国内风靡一时的“北冰洋”汽水,如今已难寻踪迹,市场早已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占据,究其原因,还是“北冰洋”汽水在产品的口感、包装的层次以及宣传的手段上没有及时进行创新,一直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一味地靠打情怀牌并无法挽回市场不断萎缩的颓势,最终被市场所抛弃。
无论是作为一个品牌由一个团队群体共同运营,还是个人而言,一旦在“阿伦森效应”上深陷,则非常容易陷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险境,时代总是变幻莫测,没有什么是永恒,只有变才是不变的,过去的荣耀只能代表过去曾经的辉煌,而未来则充满挑战,只有不断摸索出新方法、新思维、新概念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新鲜的模样,也同时让外界对自己感兴趣,否则只会剩下一个人的自嗨,渐进末路。
三、阿伦森效应带来的启示足以发人深省
1、无论面对褒扬亦或是贬低,心态的平和极为重要
我们都喜欢别人对自己说赞美之词,面对批评乃至贬低的时候,我们通常心生不悦,甚至是愤怒,但溢美之词容易让人迷失方向,警示的批评之语能让人警醒,古往今来,无论是有作为的帝王还是贤臣明相,都能尽自己最大可能对别人的马屁赞美言语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别人激进的抨击之语保持宽容接纳,以弥补自己未曾想到的过失。
比如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智囊谋士刘伯温,在历史上形象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即便是如此的机智,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刘伯温高居人臣,恭维阿谀之人不绝,刘伯温却未曾受其迷晕,仍旧保持以往清贫的作风,不与权贵同流合污,面对政敌李善长指责自己结党营私,在朝中经营所谓的“浙东党”,刘伯温默然接受其责难,及时激流而退,不过多插手朝务,甚至向皇帝要求回乡归养,避免卷入了明初争权夺利的斗争中,成为开国公爵中难得得以善终的名臣。
虽然褒扬的话让人听了浑身舒服,抨击的话让人连标点符号都听不进去,但无数的事实却在证明:赞美的话会暗藏毒药,葬送自己的理性与清醒,批评的话如同响亮的巴掌,打着疼却能醒人,让自己及时刹车调整方向,避免自己犯错。
2、带着自己的思维去审视外部世界,努力做一个独立清醒的人
最近新型冠状肺炎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满天飞,就比如前段时间网络有人疯传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疗新型冠状肺炎,最终的结果造成了双黄连口服液快速售罄,但随后没多久就有专家学者就对其发表建议:没感染的人买双黄连口服液回去并没有什么用,毕竟你用不到它,真正感染了新型肺炎的人喝这个也不管用,如果喝这个能管用还至于现在的疫情搞得人心惶惶吗?这种无脑疯抢的行为导致真正需要双黄连口服液的患者买不到药品,着实又是一波缴智商税的行为。
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决定都要经过自己认真理性地思考,不要听风就是雨,就像很多网络自媒体文章写得是非常煽情动人,实则内容空洞,纯粹为了赚取读者的眼泪,但偏偏广大读者又容易受到渲染,无形之中被带了节奏,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参杂在一起,确实很难分辨真伪,这就需要我们:
第一、看到问题不要急于做出决定,理性的决定是需要时间的思考;
第二、带着自己的思考与疑虑去搜索和阅读外部信息,有用则借鉴,特别是学会甄别伪信息与垃圾信息,不要受其蛊惑影响自己的判断。
总之,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很重要,有独立思想的人才不会成为“羊群效应”中那些盲从的羊。
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习惯做最坏的打算
我们总是习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这里的“天”多少代表了自己内心的期许,如果符合自己的预期,我们会感到很开心,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自己则感到无比的失落,这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态着实非常影响了我们的心态,所谓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虽然这话有点极端,但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学会做最坏的打算,以避免真正糟糕结果到来时给自己内心造成的剧烈冲击。
美国有一则征兵的宣传语,非常的幽默而又有智慧,它得内容是:来当兵吧!当兵其实并不可怕。应征入伍后你无非有两种可能:有战争或没战争,没战争有啥可怕的?有战争后又有两种可能:上前线或者不上前线,不上前线有啥可怕的?上前线又有两种可能:受伤或者不受伤,不受伤又有啥可怕的?受伤后又有两种可能:轻伤和重伤,轻伤有啥可怕的?重伤后又有两种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为你已经死了。
这则征兵宣传语也比较含蓄地向人们传递我们需要做最坏打算的心理思维,以便最后能真正适应到来的突发恶劣情况,而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反正能使自己的心态归于冷静,有利于自己为了完成目标调动自己内心积极的心态,当一切注意力都专注在问题本身上,那么,最终结果的好坏其实就不会过多影响自己的心态,“阿伦森效应”的作用自然也不会有多么显著。
4、懂得逐步付出,避免一次性倾泻后带来的苍白无力
很多情感栏目都有人在倾诉:当初热恋的时候恨不得把心掏给对方看,对方哪怕要天上的月亮都要想办法去摘,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自己仍旧在一如既往地付出,但对方反而没了当初的那份感动与认可,当习惯了自己的付出,那么对方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所以说对对方好是必须的,但是得讲究方式方法,一下子全部释放,结果就是除了开始那一阵的感动,其后将快速归于平淡。
这也就是“阿伦森效应”中持续的褒扬反而没有先贬后褒给人留下的印象好,我们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东西是一个客观固定的数值,一次性全部倾泻付出,如果没有后期持续性不断增加的趋势,那么将很难让我们给外界留下好印象。
就像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一样,他们不会一下子给孩子很多零花钱,从小到大,根据自身的实际经济条件,逐步适当的增加,这样孩子认为父母赚钱不易,更能体谅父母,而有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给予孩子的零花钱动辄几百上千,甚至上万,让孩子根本不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当他们习惯了这种数额的零花钱,后面如果降低势必引发孩子对父母的仇恨,认为父母小气抠门,所以为了迎合孩子,溺爱的家长不断提高零花钱的金额,不仅给自己造成沉重的经济压力,也没有让孩子深知父母的不易,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从这点出发,无论是职场、社会交往还是育儿教育,我们都要懂得“好”不要一下子倾泻给予,有步骤有节奏地逐渐释放,其结果要远比前者来得合适,更能让自己给外界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总结
人们总是对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与欣赏不断增加的人表示好感,反之却表示怨恨,这种落差造成的挫折感是其根本原因,也就是所谓的“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诸多负面表现,这些负面表现产生了不少消极作用,从这些负面表现中我们可以汲取到很多教训和启发,所以理解和利用“阿伦森效应”将对我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作用,对规避“阿伦森效应”可能产生的消极心理有莫大益处。
五、参考资料
[1] 郦腊凤. 浅谈"阿伦森效应"[J]. 天津教育, 2003(12).
[2] 马士方. 阿伦森效应:为人不吝多赞言[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3(10):1-1.
[3] 董彦旭. 巧用“阿伦森效应”矫正不良行为[J]. 天津教育(z1):37.
[4] 侯睿哲[1]. 如何避免升米恩斗米仇[J]. 做人与处世, 000(007):P.44-45.
文|培大大,侵权必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培dada看众生

54.6万获赞 80.7万粉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百味人生,悟人情冷暖。
情感领域爱好者,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