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称自己的大体理论框架为“发生认识论”,因为他的主要兴趣在于“认识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说来,就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展和结构。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生物发展的扩展,其中,智力发展控制着情绪、社会性以及道德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源于其动作或行为,智力的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
1.心理发展结构和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个过程并非是单向的,在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同时,儿童作为主体也在主动认识并适应客体,皮亚杰把这个双向的认识过程称为建构。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儿童的建构过程。
(1)图式
图式是一个人用来对付环境中的情境时所运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是主体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它最先来自先天的遗传,后与环境相互作用,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逐渐丰富起来。随着个体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图式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
例如:吮吸反射就体现了一种先天的反射图式。在刚出生的时候,婴儿通常不加分辨地吮吸塞到他嘴里任何东西——乳头、手指。在出生后不久,伴随着吸奶时妈妈的形象、味道等,婴儿学会了区分对于何种刺激物运用吮吸,何种刺激物不运用吮吸图式。
(2)同化
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有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简单来讲,就是使用当前图式解释外部世界。
例如:儿童认为会飞有翅膀的都是鸟,看到飞机,就认为也是鸟。
(3)顺应
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需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简单来讲就是调整原有的动作或认知图式以适应外部世界。
例如:妈妈告诉儿童:“飞机不是鸟,鸟必须有生命会呼吸。”儿童就在头脑中重新修正了关于鸟的认知。
(4)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内部图式与外部环境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在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会不停的遇到外来刺激,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机体的图式从相对较低水平的平衡,到该平衡被打破,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平衡的建立,个体的心理水平也相应地到达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说,某一水平的平衡是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个体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就是沿着“平衡—不平衡—更高水平的平衡—更高水平的不平衡……”这一模式不断发展的。平衡不是一种静止、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地调节行为的动态过程。
例如:儿童认为会飞的都是鸟,妈妈说飞机却不是鸟,此时儿童就处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举报/反馈

csjy知多少

59获赞 11粉丝
关于各类考试欢迎咨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