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如何才能不被世间烦扰而烦恼?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在《被讨厌的勇气》为你诉说。
01
我们或许在某些时刻都因为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长相而感到自卑,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总是陷入羡慕别人生活的情绪困境中,也总是难以衷心的祝福别人的幸福。那么,我们的不幸到底是谁的错?
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被誉为世界三大心理学巨头,关于“我们不幸到底是谁的错”的问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当中的“目的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在我们看来,今天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过去所决定的,比如小时候遭受过父母虐待,所以现在害怕与人交往。这种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并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被称为“决定论”。决定论认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决定论逻辑看似通顺且合理,但是在阿德勒看来,我们考虑的不应该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即人做出的行为选择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目的,比如害怕与人交往不是因为童年受到虐待,而是先有“不交往”的目的,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恐惧之类的情绪,这被称为“目的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引起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基于”决定论”的心理创伤,我们总认为因为过去心灵受到伤害,或遭遇过不好的经历,所以今天才会如此不幸。其实,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幸或痛苦,不是因为自身经历中所受到的刺激,而是因为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比如同样是遭遇地震,同样是失去亲人和家园,有些人痛苦不堪、生不如死,有些人则乐观面对生活、努力更好的活下去。这其中的差距就在于不同的人赋予这件事的意义有所不同,即“目的”的不同。
我们所感的不幸,其实都是自己所“选择”的,我们的生活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因为我们如何看“世界”,如何看“自己”,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它和我们处在什么环境、遭遇过什么经历没有关系。只要我们想要改变,就一定可以改变,而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换种说法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所以,要想从不幸中走出来,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因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02
孤独,不是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是因为感觉自己被周的人所疏远;压力,不是因为自己给自己太大的负担,而是因为要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自卑,不是因为自己看不起自己,而是因为和他人的比较……世间所有的烦恼,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害,也会伤害别人,然而,这是每个人不可逃避的现实,因为我们不可能做到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因此,仅止于个人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的烦恼都是因为他人的因素,包括我们的自卑感,也源于他人的因素。比如,长得不好看、个子不高、学习不好、出身不好等等,这些事情本身并不给我们带来自卑,真正让我们自卑的是与比我们长得好看、个子高、学习好、家庭背景好的人的对比,这种对比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人之所以会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或者因为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而产生自卑感,是因为人天生都有“追求优越性”,即人天生希望摆脱不好的状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自卑感并不是病态,而是能够促进努力向上的催化剂。客观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解释,超越自卑感,然后变得越来越好。
存有自卑感并不是件坏事,但是如果你有自卑情结,那就不是件好事了。自卑情结和自卑感没有关系,它指的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因为学历太低所以无法成功”,这种“因为有A所以做不到B”的想法就是自卑情结,其实A和B之间根本没有关系,你只是为自己找一个做不到的借口而已,不是“无法成功”而是“不想成功”。
自卑情结的另一个侧面是自负,即“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比如“如果有高学历,我也会很容易成功”,这意思就是自己很优秀,只是因为没有高学历而被埋没。
自卑情结下的自卑感是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所以难以超越和改变,真正的自卑感是“追求优越性”,即自己不断朝前迈进。当然,这里并不是指和别人竟争,要实现高人一等,而是要做至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不要过度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人生逃不出交支、工作、婚恋三大课题,那么,在这三大课题中,我们的自卑感是如何在人际关系中被呼之欲出的?我们又该如何把控呢?
1、交友课题。这里的朋友关系指的是脱离了工作、更广泛意义上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朋友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我们真正应该考虑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随着我们自身的变化,周围的一切也会发生变化,包括我们结交的朋友,要想结交更好的朋友,就要不断修炼自己,先让自己优秀起来。
2、工作课题。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既然要与人协作,就会产生烦恼。比如面试失败,自尊心受损,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再比如,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公司带来损失,受到了惩罚,所以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职责,讨厌被贴上自己不喜欢的标签。所以,看到烦恼背后的真相,超越自卑和烦恼,需要我们客观看题,并且积极改正,在未来的工作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3、爱的课题。这一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恋爱关系,二是与家人的关系。要经营好爱的关系,不在其中受伤,就要学会不相互束缚。当人能够感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不拘束”的时候,才能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不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家庭,一切顺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虽然在人和人的交互中,容易产生自卑感,但是超越自卑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明白:我们有权力,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问题的看法,起人生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自己。
03
如果现在不要考虑任何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说是“自由”。我们终日不辞辛苦的奔波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实现自由,比如很多人都计划划“实现了财务自由,就辞职去环游世界”。但其实,绝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去环游世界,相反都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路上烦恼不堪。
我们一个人真正追求的自由,并不是身体上不受约束,而是“当自在如是”的人生状态,所以,自由和我们是否朝九晚五上班没有关系,和是否财务自由也没有关系,而是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之所以找不到自由感,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总在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从小都在接受这样的数育:做对了会得到表扬,做错了就会得到惩罚。所以,为了得到表扬、避免惩罚,我们总要想尽办法得到别人的认可。比如很多孩子学习,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因为他害怕受到
父母的批评,甚至害怕看到父母失望,这种孩子多半看上去心事重重、焦虑不堪。当人总是因为要满足他人期待、得到他人认可而努力时,他便没有自由可言,这种无形的束缚感只会让他喘不过气来。
所以,自由往往是被人讨厌的,因为当你得到了自由,便意味着可能不再去满足他人的期待,也不再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去做这个、做那个。而不想被别人讨厌,却是每个人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正因如此,我们陷入不自由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如何才能摆脱不自由的人生?需要我们学会放下别人的课题,即不要干涉和参与别人的事。比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长期以此,就避免不了冲突。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也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学会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也不再会有强烈的不自由的束缚感。
我们要学会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而不是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为“不想被别人讨厌”是我们自己的课题,但是“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别人不喜欢你,你也不能去干涉,一旦选择干涉,必然会努力活成别人想看到的样子,把自己牢牢地束缚在别人的期待中。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每个人而言的自由。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只关心自己要成为谁、过怎样的生活,自由便自在心中。
04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要过怎样的人生?我如何度过人生的每一天?……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有人认为,人生就是一个登山的过程,每一天都为了登顶而努力;有人认为,人生就像是眺舞,把每一个动作跳好就是终点。那么,我们到底给如何度过一生呢?
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出生那一瞬间便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亡”这一个终点。我们不应该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即连续的刹那。所以,我们要把人生理解为跳舞,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哪里并不知道,这被称为“现实性的人生”,即实现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简单来说就是“把过程本身也看做结果的运动”。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所以,过去发生了什么与现在没有关系,未来也不会受现在所影响。我们不可忽视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当下"。只要我们不迷失自我发展的方向,只要朝着我们想前进的方向,不论过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也终究会过上想过的生活。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活在“当下”呢?要从以下三点做起:
1、自我接纳。很多人认为自我接纳就是暗示自己“我能行”“我很强”,其实,这不是自我接纳,而是自我肯定,这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节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真正的自我接纳指的是假如做不到,也诚实的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法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简单来说,自我接纳就是“有承认自己hold不住的勇气”。当然,我们选择改变时,也要区分“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应当直去关注自己“能够改变的”。
2、他者信赖。谈到“信赖”不得不说“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比如银行货款,必须提供各种抵押。信赖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的相信,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什么抵押之类的事情。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只有你对他人有了信赖,人和人的横向关系才能建立起来,进而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3、他者贡献。能够在一个群体中找到价值观以及活在当下,不仅仅依靠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还要学会他者贡献,即对他人做出贡献、给他人带来影响。因为我们只有感觉“对别人有用”时,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工作并不是赚钱的手段,而是我们通过劳动实现他者贡献,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因为只有我们学会“自我接纳”才能不惧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无条件的信赖并且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用,才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接受真实的自己,活在当下的“此时此刻”。
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一切幸福也都来自人际关系,而在人际关系中找寻的幸福就是学会自我接纳、充分信赖你的伙伴,并且不断为他人贡献价值,活在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