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或许是因为生活习惯,又或许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有着一些小毛病的存在。
比如说爱频繁眼睛、眯眯眼,或者是爱抖腿,还有很多小朋友可能就爱啃指甲。在宝妈群里问过一遍,最多的坏毛病就是啃手。所有父母都知道手指甲细菌多,孩子啃手不仅损害健康,还非常不雅观,养成的坏毛病必须要尽快纠正。
可是很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了这些毛病,下意识地会发脾气,甚至去粗暴地制止他们,却不思考下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最近在家闷得慌,看了部电视剧《儿科医生》,来看病的是一对母子,妈妈和医生描述病情:儿子冬冬从小就喜欢咬手,小时候还不明显,上学之后咬手越来越频繁。说着说着儿子就默默开始咬起手指来,妈妈见了一巴掌呼过去。
妈妈说,她想不到办法了就往孩子的手指头上抹盐、辣椒、芥末……想想小编就感到头皮发麻,手指头已经被孩子咬烂了,妈妈竟然还舍得在上面撒上这些刺激性东西,这孩子的手得多疼?
她发现,冬冬考试越考不好,啃得就越厉害。在和医生描述孩子的咬手行为时,这位母亲还不满地朝孩子发泄了几拳。孩子立马紧张地啃起手来。
等孩子妈妈去别的科办理病历时,只剩两位医生在和冬冬交谈。首先,儿科医生钟大夫告诉孩子,咬手不是病,只是个很小的坏习惯,很多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坏习惯,让孩子对咬手这件事不要高度紧张。
另一位年轻的女医师姐姐告诉冬冬,自己小时候也会有坏习惯,医生姐姐说“自己小时候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一到考试就紧张,一紧张就尿床,九岁的时候都没改过来。”
冬冬一听,这么厉害的医生姐姐,小时候也会有坏习惯,而且比自己咬手手这件事可尴尬多了,因此放松了戒备心,继续和两位医生交流,我们都能注意到孩子这时候已经很长时间没咬过手了。
经过和孩子的一番谈心,冬冬也慢慢敞开心扉,并且表达了自己愿意改掉咬手习惯的决心。医生写下了孩子的处方“病因:因压力过大导致的焦虑而产生行为异常。药方:妈妈每天的拥抱和微笑。”
妈妈回来看了眼处方,非常愤怒,暴跳如雷,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挂上的专家号,竟然连点药都不开,给出这样荒谬的解决方法,这位母亲显然无法接受,狠狠指责医生没有医德。
孩子见到气急败坏的妈妈,又开始低头咬手。说着说着,妈妈又开始数落起儿子来,认为他哪都不好,丢人现眼,甚至直接手指着孩子大骂“你有精神病!”被医生姐姐拉到门外冷静冷静。
孩子边咬手边掉眼泪,钟大夫并没有在孩子面前指责这位不理智的母亲,而是耐心地告诉冬冬,他的妈妈是因为太着急了才会生气,不断地强调妈妈是爱冬冬的,这让冬冬才知道妈妈的苦心。
最后妈妈冷静了之后,钟大夫让孩子去抱抱自己的妈妈,看见真诚地和自己道歉的儿子,妈妈也感到非常惭愧,决定好好陪伴孩子,只有给予足够的安全感,才能真正让孩子改掉咬手的坏毛病。
尽管这是电视剧,但是剧中的例子却来源于生活,非常真实,解决方法也得到了儿童心理分析师的认可。
儿童心理分析师认为,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太多才会导致咬手。这些敏感情绪,可能是不满、害怕、紧张、忧郁等,有时候是来自于父母的压力,有时候是来自于其他的家人,甚至也可能是同学和老师等等。
但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他们不敢向父母袒露,只能在自身方面去转移这种负面情绪,因此咬手只是个初步的发泄方式。
如果得不到重视,以及合理的处理,孩子的负面表现会被激化,后果可能是影响一生的!
举报/反馈

亲子派

135万获赞 18.8万粉丝
亲子派,专注0-8岁孩子成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