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
1.含义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般人的注意广度为7±2个单元。
2.影响因素
(1)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越集中的、排列越整齐的,颜色越整齐的、有内在联系的,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2)个人知识与经验: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经验越多,注意的广度就越大;
(3)活动任务:活动的任务要求越多、越复杂,注意的广度就越小。
(二)注意稳定性
1.含义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
2.影响因素
(1)人的主观状态:明确的目的性、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对事物浓厚兴趣等都会增强注意的稳定强度;
(2)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的事物要比单调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活动变化的事物要比固定的事物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
注意分散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或叫分心,即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起伏 也叫注意的动摇,即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注意内容没有离开当前活动)。这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且短暂地下降。注意的动摇是有机体机能活动和的节律引起的。注意的动摇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只要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作用。
(三)注意转移
1.含义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将注意一项活动有目的地转移到另一项活动,注意的内容已经变成新的活动。
2.影响因素
(1)原有注意的紧张度:紧张度越大,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2)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和意义:吸引力越强,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转移就越容易、越迅速;
(3)个人固有神经类型和习惯。
(四)注意分配
1.含义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如边听边做笔记,自拉自唱。
2.影响因素
(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注意的分配就容易,相反则较困难。
(2)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和内在的联系:一般来说,注意分配在几种动作机能上比较容易,而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就比较困难。如果两种活动是在同一感觉通道、用同一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注意分配也很难实现.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
(1)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2)主要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它外面,而完全丧失。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观点总结: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3)实验来源:该理论是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种实验室是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追随耳)听到的资料,但检查的却是呈现到另一个耳朵(非追随耳)的材料,结果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布罗德本特因而提出,进入追随耳的信息因注意而被接受,进入非追随耳的信息因没有受到注意而未被接受。
2.衰减理论
(1)提出者:特瑞斯曼
(2)主要观点: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他们出现在非追随耳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观点总结: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工作方式的。
(3)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验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受到了加工。
3.后期选择理论
(1)提出者:多伊奇
(2)主要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筛选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映、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观点总结: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前三种理论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的阶段上。
4.多阶段选择理论
(1)提出者:约翰斯顿
(2)主要观点: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助记:过后多减
(二)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1)提出者:卡尼曼
(2)主要观点:把注意看成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我们的控制,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
(1)提出者:谢夫林等人
(2)主要观点::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成自动化的加工。
*助记:资源双加工
2020年Flag在此~~~
《砺智| 不忘初心,持续行动;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每日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