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离不开生活,生活的本身是一种修行。心外不能无尘,心内不能有尘,在佛法修行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尤为重要。只知道修行的方法,没有大心量、大境界总是在修行中得不到精进。并且会事倍功半。因此,在修行中只有认清自己的境界,才会提升自己的境界。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悟渐深,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后,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在现实的人生中,真证的修行者,应该领悟人生 四种境界。这也是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自然境界一个人的处世观念,随波逐流,没有个人主见,一切事任随业力的牵引和环境的约束,没有自我奋斗意识,没有改变命运的想法。没有觉悟,没有对人生观的全面认识。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看别人贪,他也贪,看别人乐,他也跟着乐,无所事事、平平淡淡。
功利境界一个人功利心比较重,对于名闻利养,看得比较重,一生的奋斗目标是名、利。追求个人享受。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尊敬父做事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能够行善积德,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天地境界无私无我,是觉者,即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是有修行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能改变世界改变命运。
一个修行人,就应该分清四种境界中,自己处于那一个境界,四大境界分清了,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在宇宙间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在整个宇宙间来看,只不过是一颗沙粒,而人类仅是这沙粒上的微尘,轮到我们自己,那就太渺小了,实在是微不足道。然而所谓渺小,只是从我们人类的肉体上来论。
如果从四大境界来看,一个人可以为圣为贤,可以成佛作祖。“天地有坏,我性无坏。所以四大境界分清,主要是从心性上来区别四种境界的不同。
四大境界分清,不单纯是从理论上分别清楚,更重要的是从人的思想行为上分别清楚。哪怕是细小的念头和行动,都要用四大界来衡量,随时随地克服自己的思想行为,而用道德的境界和天人的境界标准来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精进修行,就会成圣、成贤。
道德的境界,就是佛家讲的世间法。天地的境界就是佛家讲的出世之法。定位自己的世界观在道德的的境界,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中的伦常关系,赡养父母,积功累德、修十善业。社会、家庭、工作都是自己为人处世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做到处理好家庭关系,还要做好工作,为社会和他人服务。服务他人。
出世之法。就是脱离生死之苦,脱离轮回,成就道业的方法。是一位大觉者、大慈悲者、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想着众生,想着十方世界的众生,因此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与众生一体。
我修行人,大都在功利的境界,特别是初学,贪嗔痴的习气还没有断,虽然懂得修行的道理,一遇到外景,就心动,没有定力,跨界很难,还要循序渐进,认清自己当前的思想境界,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才能提升到道德的境界,提升到天地与我痛体的境界。
举报/反馈

妙音佛语

1.3万获赞 1582粉丝
国学、佛学,应用在生活中,其乐无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