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精妙的金句其实是彻彻底底的“伪心理学”。而且作者本人全然没有意识到,此举对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的错误引导。
举个例子:“那些看起来不合群的人,只是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句话之所以是“伪心理学”,是因为它强行将“合不合群”和“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两个变量建立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不合群;反之,我不合群,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细数世界顶尖大佬,很多人都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他们特立独行,然后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并与之打成一片。这是凝聚力,不叫不合群。
2.从学生生涯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很多人是因为脾气臭、自负、自恋而难以融入群体,最后不得不孤独一人。这叫群不合,不叫不合群。
这些人有的和自己都合不来,更别提合群了。
3.“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与“合不合群”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但不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合不合群”绝对不能推导出这个人“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反之亦然。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本来是一个需要花费我们数十年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才能实现的目标,但现在我们只需要做到“不合群”就行了。这样的言论难免会给思想处于塑造期的青少年造成危害。
承认吧,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也很容易把自己归到“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不合群”的那一类人,然后你继续推导:我不合群,是因为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危险的是,这种看似激情热血的言论非常容易误导三观尚未完全构建的青少年,会让一些因为脾气臭或自负的“不合群者”更加“不合群”,甚至激发他们的叛逆心理。
因为他们更会把自己的“不合群”归因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脾气臭、自负等其它因素。而被周围人排斥或不被理解反而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这一点再次强化了他们的“不合群”。
退一步讲,即便我们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不代表我们就会不合群,因为我们并不会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变得特别。
我们只会因为我们做过什么而特别。
我在这里并不是故意抬杠,我也知道有些人会说我太较真。但如果我们不较真(而非抬杠),我们发表言论的意义何在?如果我们不考虑我们的言论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我们分享见解的意义又何在?
一个好的观点应该是给读者带来反省或思考,而不是让他热血沸腾觉得自己马上就人生巅峰了。
一些看起来不合群的人,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是世人所不能理解的。尽管他们遭受到了误解和非议,但是他们并不在乎外人的眼光,他们也不屑于合群,他们只是凭借自己日复一日的努力+天时地利人和+目标的强大驱动力,最后获得成功的青睐。
加上限定条件后这句话就很正了,对获得成功的方法解释得很全面,绝对不是“伪心理学”或者毒鸡汤。
但是你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比如少了点热血,因为你很难做到。
如果读者做不到,很难成为这样“不合群只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那就没有代入感了。
那么观点很正的长篇议论文传播范围就不广了。营销人员就不乐意了:做实验举例论证的论文式写作还是交给清贫的研究人员吧。
都褥不到羊毛了谁还愿意改变世界啊!
伪心理学或鸡汤王走南闯北全靠一张嘴,满纸荒唐言。
他们不需要辩证思考,不需要实践检验,他们只需要把“一个人人都可以做到的A”和“一个人人都向往的B”强行建立因果关系,然后举几个典型的案例,一碗浓稠的鸡汤就熬制而成了。
但请记住,心理学(科学)从不相信个例,因为其随机性和主观性过强。试图把一种成功的人生经验推广到所有人身上,此举非傻即坏。
而我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向大家论证什么是“伪心理学”:
强行将两个变量建立因果关系。
而这,基本上就是反驳大部分鸡汤的万能公式了。
简单点说,就是所有的理论甚至真理都是可以被推翻的。只是限于当下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找到充分的证据驳倒它,所以把它视为“暂时的真理。”但驳斥这种“暂时的真理”的可能性的的确确是存在的。
需要强调的是,“可证伪性”不是一味地驳斥真理,而是为了使真理更接近真理。
那为什么我们不需要“永恒的真理”,而需要具有“可证伪性”的“相对真理”呢?
这便是人类思维的巧妙之处了。一个超越时空、可以解释世间万物的永恒真理是没有瑕疵的,是不需要修正的。但它却把人类牢牢禁锢在这种堪称无懈可击的思维模式中,失去了更上一层楼的可能。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长久的进步显然比暂时的完美更为重要。
善良、友善、温柔这样的抽象词汇,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可能对自己的母亲百般依赖,所以在他扮演“儿子”这个角色时,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个善良、温柔的人。
更不用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品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一点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是个好人。
而科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便是因为科学预测的具体度和精细度很高。比如我们高中理科学习的各种公式,只要知道各种自变量,它便可以直接“预测”出一个具体的数值,也就是因变量。
如果它预测的正确率为百分之百,那我们便不再称其为“预测”,而是理论,或者铁打的公式。
如前文所言,任何一个理论都具有可证伪性,那么铁打的公式也得具有可证伪性。所以,只要这个理论的“预测”出错一次,便可被推翻。然后人们再建立新的、更接近真理的理论。
刚才对错误答案进行了解析,现在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标准答案:略。
解析: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也是极其有限的,经验十分有限。而且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多元社会,大家要抵制一刀切的说教。你今天信以为真的教条,也许明天放在另一个人身上就不合适了。
那你是去不断改变你信奉的教条,还是索性直接扔掉教条保持开放心态呢。
最后的话
我知道现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所以男人喜欢成功学,女人喜欢童话故事。
但就像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那话:“你对自己认识越清楚,你做的决定就越正确”。
我们只有越了解自己,越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然后我们才能基于现实去做出改变。选择一个自己热爱且擅长的方向,深耕下去,时间到了,相信你我可以取得为之自豪的成就。
至于怎么识人,首先问识人为了什么?不是为了给别人贴标签,不是要把谁谁归为好人,把谁谁归为坏人,而是为了找到跟我们志同道合的人,远离那些阻碍我们发展的人。
人际关系的筛选机制在你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已经悄悄发生,喜欢你欣赏你的人自然靠近你,不喜欢你的人远离你,这就是心理学的吸引力法则,用咱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而如果不把精力用在刀刃上,一味心甘情愿地被各种形式的鸡汤洗脑,让我们觉得自己很酷很厉害,情商和智商都多么高,最后迎接自己的不仅仅是失败,更可能是一颗支离破碎的心。
而那时已垂暮老矣,我们独自坐在长椅上,抱怨命运不公生不逢时,并感叹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也许我们的问题就是把太多精力用来听道理而不是好好干实事吧。
举报/反馈

微动态

1712获赞 2119粉丝
新鲜事有趣搞笑生活类电影等各类动态
青岛微动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