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可真的独当一面时却无法胜任
最近,网上一条消息引起了热议,一网友爆料,自己的闺蜜是985硕士,进了事业单位,被分到办公室,每天的任务就是给领导刷茶杯、扫地浇花、整理文件,闺蜜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学了这么多年,考试又是千军万马,好不容易过了独木桥,没想到干的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还不是最郁闷的,最让闺蜜感到无语的是,自己的领导竟然是大专毕业,专业技能也不是很好,很多不懂得问题请教他,他也支支吾吾,但是就这样,还总是指手画脚领导自己,闺蜜觉得自己简直太憋屈了。
这个问题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人说:“人家既然是领导,肯定有过人之处,你作为下属乖乖听话就对了。”还有人说:“事业单位就是这样,工作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为人处世,好人缘比高学历有用多了。”甚至还有人直接批评这名网友的闺蜜:“有本事拿着你的985硕士学历去社会上闯一闯,能闯出名堂才证明你真的优秀,否则和书呆子没什么区别!”
其实,像网友讲述的这类情况,其实非常普遍,很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戴着天之骄子的光环,到了工作岗位却非常不适应,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办法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责怪社会不公平,责怪领导太无知。可是真的机会来了,需要他们来独当一面了,却发现自己还是无法胜任。
前几天,我的前同事月月又从第三家公司离职了,而且面试去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小,工资越来越低。当初在我们公司时,做的是最基础的校对和排版工作,这项工作虽然简单,却需要细致和认真。偏偏月月是个开朗外向的性格,最是坐不住凳子,对待工作也是漏洞百出,动不动就出错。还总是和同事攀比绩效,领导不给奖励就闹情绪,搞得人际关系也很紧张。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月月总是动不动就喊着离职,可真的我们整个部门的人都另谋高就时,月月还在做着原来的工作,直到一年前,才跳槽到另一家知名房企,据说工资也没涨多少。可是没干满一年,就又跳槽了,几天前听朋友说起时,我既惊讶也不意外,一个没有摆好自己位置的职场人,是很难做好工作的。《凯利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找准自己的位置,别人就会按照他们的想法给我定位。”因此,初入职场先别想那么多,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否则,自己难以立足还想着和他人攀比,只会摔得很惨。
能力再强无法融入团队获得认可,也会水土不服
昨天,看到一位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发了一张截图,显示的是某知名企业高管抱怨公司的95后,发邮件不专业,发给五位高管的邮件,开头没有称呼,结尾没有祝好,满篇“哒”“啦”“呀”“哦”的语气词和表情图,让领导为自己提供材料还用领导的语气说“大家辛苦了!”实在是太让人无语,这样的年轻人简直不堪重用。
其实,这个小姑娘的邮件如果是发给普通同事的,没有任何问题,邮件语气亲切、温和,也很有同理心,可是,毕竟是发给公司高管的,这种语气和定位就会让领导感觉非常不舒服。一方面,可以看出,年轻人初入职场不熟悉职场规范与礼仪,另一方面,邮件中过度口语化,是没有做好职场定位、过度学生气的表现,可见,这名姑娘根本没有融入到自己的团队中,适应团队的风格和专业化。
在《社交天性》一书中,作者认为,社会智能和非社会智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一端的力量(或能力)被拿走,另一端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那些工作能力强的人,往往并不擅长社会交往,而社会交往能力好的人,也总是很难胜任高难度工作。尽管二者并没有先天的优劣之分,可是,传统的观念总是习惯认为,只有个人能力、专业素养这类非社会智能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却总是把社会智能看做搞关系、走后门一样的旁门左道。
所以,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学历高、专业素质过硬,到了职场上一定能够挥斥方遒,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领导和同事不赏识自己,那一定是他们在嫉妒。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没必要花心思和他们搞好关系,遭遇了职场人际关系困境,再安慰自己一句“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拥有超强社交技能并非易事,反而是智慧和才能的标志
实际上,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最有智慧、最精明能干的人往往并非那些拥有强大的分析推理能力的人,反而是具有最强的社交技能的人,他们才是最精明能干,最有智慧的人。
在美剧《纸牌屋》中,Francis Underwood十分擅长社交,而且还总是能够猜中他人所想,为自己所用。在赢得竞选之后,质问竞争对手:“我赢得了这个选区11次选举,你以为光凭运气和握手就能做到吗?不过告诉你,我不喜欢报复人,要是能达到共赢,我也不忍见任何人输,所以,我帮你赢得第四选区的选举,你保住房子,我保住第五选区。”可见,在权谋纵生的美国政坛,合作共赢才是最终的目的,竞争有时也只是达到共赢的一种手段。而那些能够笑到最后的强者,往往也是擅长社交,懂得整合利用资源的人。
亚里士多德说过。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反过来说,那些拥有着不良人际关系,总是遭遇社会痛苦的人,往往会面临智力衰退,能力下降的问题。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被试者分成两类,一类感觉到自己遭到了社会排斥,另一部分没有,他同时让两组人参加一组智商测试,所有被试者的平均正确率是82%,可是,那些觉得自己遭到了排斥的被试者平均正确率只有69%。所以,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不好,难以融入团队,那么他的工作能力下降只是时间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人类都需要合作,还因为糟糕的社交智能会直接降低你的智商。
拥有良好的社交智能,要先搞懂这3个人际心理
无论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网友闺蜜,还是我的前同事月月、95后职场新人,她们之间都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对于社交智能的认识不够,不懂得如何运用好自己的社交智能,为自己的职场加分。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一点人际心理,让自己更好地与人打交道,为自己的社交智能加分。
互惠原则是人类社会最强有力的社会规范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那些非常优秀的销售人员,总是懂得先付出,再慢慢等待回报,他们不会着急自己一时的付出,反而总是给与客户最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客户先接受自己。而事实证明,他们的这一做法,是非常符合人性的。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指的是两位参与人必须决定,他们是相互合作还是相互背叛,取决于他们的合作水平,当两个人互相信任,彼此都不会招任时,两个人的获益是最大的。
埃默里大学神经学家和人类学家詹姆斯·里林组织了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是扫描正在进行囚徒实验的参试者的大脑电波,结果发现,那些选择合作的被试者的大脑区域非常活跃,说明他们在做出合作决策时,是处于自己的真实偏好,而不是“迫于某种义务”。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是天然地将同事看做竞争对手,总是给与他们信任与帮助,那我们自己收获的信任和帮助也是在成倍增加的。也就是说,相互合作激活了人类大脑的奖赏系统,因为合作本身就是目的。所以,职场人越早摒弃人类自私论,越多选择与他人进行合作,就越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关系着我们工作时的情绪状态,更关乎我们心智能力的提升,对我们自己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心智解读+情感共鸣+移情动机是高情商人群的特有技能
我们都知道,情商高的人往往都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他们总是能够体会到他人的喜悦和痛苦,并做出适当地回应。那么何为“共情”呢?通俗来讲就是同理心,能够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换位思考,古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一种“共情”,职场上懂得在别人情绪低落时闭嘴,懂得在对方开心时送上真诚祝福的人,都是共情能力较强的人。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几个人在一起闲谈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高情商人群与低情商人群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高情商人群不会只对一个人夸夸而谈而冷落其他人,而低情商人群则只会选择那些所谓和自己“投缘”的人高谈阔论,而冷落那些“不投缘”的人。
有研究人员专门对自闭症儿童做过实验,发现自闭症患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缺少心智解读的能力, 他们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而只专注于自己大脑里的世界。心智解读作为共情能力的基础,具体表现就是四个字“察言观色”,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对他人产生移情动机,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体会到对方的喜悦和痛苦。
随大流可不是没主见,而是自我控制的最高境界
传统观念中,我们总是认为那些总是“随大流”的人最没有主见,可有关实验证实,往往是那些总是选择“随大流”的人才是最具有自我控制力的人。想象一下,你单位的同事,总是在无休时聚在一起抽烟,那么,究竟是那些随大流偶尔参与抽烟的人自我控制力强,还是从来都不参与的人自我控制力强呢?表面上看,是后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可再深入一点思考,你会发现,还是前者的自我控制力更强,所以他确定自己之后可以抵御吸烟的诱惑,由自己选择抽或者不抽。而那些从来不参与的人,才是对于自己的自控力没有信心,选择了坚决拒绝。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此类的问题,因为担心自己和爱玩的同事在一起,变得爱玩,我们就选择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实际上,损失的是更多的可能。偶尔的随大流,能够让你不断强化自我控制能力,在不断的自我约束中越来越强大。
张学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酗酒抽大烟,长期生活不规律,经历过很多重大的人生打击,但哪怕被囚禁50多年,这些事情都没有打倒张学良。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经营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影响,当他自己意识到有些行为需要更正时,就立即更正,不为各种流言所动更不受他人影响,也不刻意特立独行,反而是做到了自我控制的最高境界。
职场并不是单纯的检验工作能力的地方,而是一个考量综合技能的大熔炉,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职场舒适度低,成就感差时,不要总是抱怨环境和他人,静坐常思己之过,看看自己又那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才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