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本情感簿
《心灵捕手》由著名导演格斯·范·桑特执导,于1997年上映,是一部经典的励志片、剧情片。
电影的前半部分充斥着迷茫、愤怒、暴力和叛逆,但后半部分却充满了温馨和爱,这种前后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感动了无数的观众。
故事围绕着“问题少年”威尔展开,因为童年时期的遭遇,他抗拒别人的接近,拒绝袒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并非是他冷漠,而是他对社会失去了信任,对人生失去了目标。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渴望理解和被爱的“孩子”,就像电影中的台词一样:躲避和不信任,是因为曾经被应该爱我的人遗弃。
另外,尚恩和威尔之间的“对手戏”,是这部电影最值得回味的地方,尚恩的温和、包容和理解,是威尔内心一直渴望的东西,他们的师生情也让每一位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解读这部电影背后的人文关怀及教育意义。
01
“天才少年”的迷茫与自卑,用冷漠对待靠近的人
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人和事,或多或少的对我们造成影响,而童年对我们而言,就像是种下的一棵树苗,它能否得到足够的水分和养料,直接决定着它未来的生长。
威尔是一个孤儿,这样的身份对他而言是沉重的,但命运好像就是不愿放过他,他先后被几个家庭收养,不仅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关爱,反而迎来了养父母对他的辱骂和虐待。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威尔是叛逆的,他抽烟、酗酒、打架斗殴、偷车、甚至为了报复小时候欺负自己的男生而“袭警”。
威尔拥有惊人的数学天赋,他轻易的解开了蓝波的数学难题,甚至其中一道题目就连蓝波本人都用了2年的时间才解开。
蓝波发现了他的天赋,将他从警局保释,条件是和他一起研究数学并接受心理治疗。
数学对于威尔而言是十分轻松的,所以他和蓝波的研究工作十分顺利,但在心理治疗上,威尔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拒。在每次心理治疗前,他都会翻看书籍,利用强大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把心理学的流派和理论记下来,利用这项技能,威尔气走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医生。
无可奈何的蓝波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心理学教授尚恩。
第一次与尚恩的见面,威尔如往常一样不配合,并且通过一幅画去评价尚恩已故的妻子,使得愤怒的尚恩用手掐住他的脖子,警告他不要再出言不逊。
威尔甚至不敢承认自己对女友史凯兰的爱意,不敢承认自己害怕史凯兰会离开他。
看似恶作剧和冷漠的背后,其实都是威尔的迷茫和自卑,他用“不接受”的方式去对抗“不失去”,用自负去掩盖自己内心的脆弱。
因为童年的经历,因为孤儿的身份,他把自己的心锁了起来。
02
爱情、友情、师生情,励志外衣下的人文关怀
泰戈尔曾说: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
没人会怀疑史凯兰对威尔的感情,她不停的提醒威尔带她去见他的家人,就是想要早一点融入他的生活,通过认识和了解他的家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威尔本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的爱的方式。
史凯兰是一个善良的、懂得包容的哈佛女生,当威尔带她去见自己三个朋友时,史凯兰不仅没有任何的排斥心理,反而愿意配合威尔的朋友说着恶趣味的粗俗笑话。都说爱一个人,就会爱他的全部,史凯兰的这种爱屋及乌的表现,也证明了她对威尔不含杂质的爱。
和威尔发生争吵后,史凯兰哭着对他说:“我知道你害怕,怕我不爱你,我也怕,但我愿意试试...我想帮你,我想和你在一起。”
虽然威尔还是愤怒的离开了,但史凯兰的痛苦和眼泪却实实在在的印在了他的心里,而史凯兰的话,也第一次掀开了威尔一直以来的“伪装”。
威尔有三个朋友,他们每天开着车到处闲逛、打闹、喝酒,怎么看都觉得是一群“酒肉朋友”,然而他们却是威尔仅有的朋友,除此之外,再没有和任何人来往。
他们虽然看上去吊儿郎当,但会在威尔与人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的出手相助,朋友被哈佛男生奚落时,威尔也会挺身而出,用同样的方式帮朋友出气。
女友史凯兰想见威尔的家人,威尔就带她和三个朋友聚餐,因为对于威尔而言,朋友就是他的家人,甚至超过“家人”对他的意义。
威尔十分珍惜这份友情,再加上他的自我封闭与自卑,让他不敢接触新的事物,不敢迈出他的“舒适圈”,不愿离开贫民窟。他甚至憧憬着和几个朋友做一辈子邻居,未来一起带着孩子看球赛。
然而朋友查克却是十分严肃的对他说:“我每天去你家接你,我们一起出去喝酒玩闹,那很棒,但每次我敲响你的房门时,都希望你不在家,不说再见,什么都不说,就是走了。”
威尔听完,久久的沉默。
就连哲学家叔本华都说:一个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身边的人比自己过的好。
但查克对威尔的友情,却是打败了人性自私的一面,鼓励威尔积极面对生活,主动去创造更好的未来。
尚恩绝对称得上威尔的心灵导师,在第一次见面被威尔冒犯之后,不仅没有放弃威尔,反而主动敞开心扉,向威尔述说着自己和妻子曾经的经历。
其实尚恩完全可以不理会威尔,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蓝波,但通过电影我们也能看出,蓝波和尚恩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起码二人的价值观就是非常矛盾的。
所以,尚恩愿意忍受威尔的诋毁和不尊重,是因为他发自内心的想要帮助这个迷茫的年轻人,帮助他走出童年的阴霾,让他敢于追求自己渴望的幸福。
至于蓝波,很多人会忽略他的存在,但不可否认,蓝波花了5万美金将威尔从警局保释,给威尔找心理医生,帮威尔介绍工作,这一切,都能说明蓝波的无私和用心良苦。
一次威尔点燃了蓝波的研究资料,蓝波不仅没有怪他,反而冷静的告诉威尔他的无奈和惋惜,威尔拥有他梦寐以求的能力,却一直在浪费这种能力。
蓝波和尚恩一样,从未想过从威尔那里得到什么,如果说蓝波是希望威尔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尚恩就是希望威尔将来做一个精神世界健全的,幸福的人。
一个鼓励威尔追求物质满足,一个帮助威尔实现精神富足,他们之间观点的矛盾,并没有影响他们各自对威尔的关怀和用心,二人倾注自己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只是为了帮助他走出人生困境。
友情、爱情、师生情,在威尔迷途的人生道路上,给了他足够的关怀和理解,不仅是在生活中给予威尔关怀,更在精神上给了威尔莫大的安慰。
而这,也正是“励志”背后体现的人文关怀。
03
隐含的教育意义
拿破仑·希尔曾说:“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是始于自我认知。”
在蓝波的眼中,威尔拥有惊人数学天赋,他不该当一个清洁工,在蓝波的价值观当中,威尔的天赋是不可以被浪费的,他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数学这个伟大的事业,尽可能的利用他的天赋去争取更多的荣誉和成就,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才对得起自己的能力。
然而面对蓝波的这种想法,尚恩却提出的不同的意见,在他看来,人生不应该只是这些名利,一个人的未来在哪里,需要听从自己的内心的选择。
他们之间的争执,让我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经典的教育片,电影中的马修和尚恩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他们从人性出发,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个体的想法,从内心出发,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在这部电影里,尚恩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传道者,以共情的方式开启威尔陷于自我保护的心门,使其重拾对生活的热忱与真挚。
《沟通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我坦露,有意向他人坦露关于自己的、重要的且不为人知的信息。
他们第三次见面时,两个人玩着“瞪眼游戏”,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尚恩正是以这种“交流”方式,默默的告诉威尔,自己不会强迫他,说与不说的选择权永远在他自己的手里。
之后的见面,尚恩毫不介意的与威尔分享自己妻子的糗事,主动剖析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让威尔不断加深对他的了解,从而渐渐卸下威尔对他的防备心理和抗拒心理。
很快,威尔把尚恩当成了朋友,毫无顾忌的与尚恩谈论自己的爱情与性事,尚恩就是用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沟通方式,拉近了二人的距离。
电影中,尚恩与威尔的谈话一次有七次,从这七次谈话当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尚恩对威尔的关怀和包容,还能轻易的发现他对待威尔的态度,是充满耐心的、真诚的以及自由的。
这,就是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艺术的体现。
《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句台词这样说: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最后一次见面,尚恩用自己的童年经历,唤起了威尔对童年的痛苦回忆,但威尔早已习惯了逃避和掩饰,条件反射的想要用轻描淡写的方式一笔带过。
尚恩没有给他再次逃避的机会,他温柔而坚定的对威尔说:“那不是你的错!”
尚恩不断重复着这句话,整整十遍。
威尔也从开始的漫不经心,渐渐变的手足无措、变的愤怒,他痛苦推开尚恩,却很快又被一句“那不是你的错”彻底击溃。
他终于哭出了声,并主动拥抱了尚恩,伴随着他的眼泪,我们也看到了这个男人的重生。
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犹如擂动战鼓的鼓槌,一次又一次敲击在威尔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的伪装面具,而裸露在外的无助和痛苦,正是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
当一个人愿意正视过往,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就是一个人自我重铸的开始。
而尚恩,无疑就是引导威尔正视童年伤害的人。
而电影中的蓝波,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他虽然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变化,对尚恩的“不成功”现状加以抨击,但不可否认,蓝波在对待威尔的教育原则上是有闪光点的。
韩愈的《师说》有这样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蓝波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之努力了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都不及威尔的灵光一瞬,但他仍是不遗余力的向威尔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种无私的教育精神,亦是我们一直推崇的教育理念。
而更有意思的是,尚恩心理学教授的头衔,在威尔面前同样是形同虚设的。威尔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吓退”一个又一个心理治疗师,甚至在第一次与尚恩的“交谈”中,让尚恩失去理智。
很滑稽吗?并不是,这部电影其实是重新定义了“天才”二字,正如尚恩对威尔的评价一样:“看着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仔细想想,威尔其实很像我们上学时期,班上的顽劣学生,他们一样不服管教,倘若老师与其讲道理,一样可以发现他们机敏的思维和善辩的口才。
尚恩与威尔的交流方式,也给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一个提醒。
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授业者告诉受业者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引导和交流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也是电影传递的关于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结尾
威尔的三个朋友,在他21岁生日的当天,送给他一辆汽车作为生日礼物,威尔嘴上说着“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丑的车”,但嘴角的笑意和闪烁的眼神,依然让每位观众都能轻易的读懂他的感动。
蓝波主动找到尚恩,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想要向尚恩道歉,尚恩看出了蓝波的来意,先一步开口说道:“我也是。”
缓和争执之后的尴尬,也维护了彼此的友情。
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威尔与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也见证了蓝波与尚恩这对“老朋友”的和解。
尚恩也终于走出对亡妻思念的痛苦,解开了束缚,为自己安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救赎他人,同样也是一个“自救”的过程。
电影的最后,威尔开着人生中第一辆车,在朋友和导师们的祝福中,驱车前往史凯兰所在的城市。
我想,对于一个“重生”的男人而言,爱情,或者说幸福,就是最好的奖励!
欢迎关注“一本情感簿”,及时了解更多精彩。感谢阅读!-End-
举报/反馈

一本情感簿

12.5万获赞 7893粉丝
看似简单的文字,总能给你我以安慰和力量!
情感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