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个小时的会议,使他们倍感困倦,在会议的间隙时,他和几名同事躲入阴影,进入了手机游戏之中。
此时他与同事们全神贯注的看向手机,紧绷的身体、视野的移动与双手的操作,如出一辙。
似乎有点不对,他疑惑地抬起头,看向沐浴在阳光中的其他同事,或是在整理资料、或是在总结会议内容。
他突然明白了许多问题,明白了自己为何不会升职、明白了自己为何不受赏识、明白了自己为何感到颓废。
因为同群效应,对他造成负面影响。
一、同群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太子少傅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生活各个场景之中经常会听到,其既可能应用于教导,也可能应用于警示。
2019年前,我对这句话不敢苟同,我认为虽然客观环境可能会对一个人造成影响,但可能并无法去深层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但2019年即将过去,如果说2019我思维改变最深的一点、或者说是学到最重要的一课,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背后同群效应的重要性。
01 近朱者赤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朱色,自古以来便是大雅之色,其源自于早期对太阳、火焰的原始崇拜,通常被认为是积极、正面的颜色。
所谓的“近朱者赤”,代表着同群效应对人的正面影响,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近墨者黑”而忽略了“近朱者赤”。
提起同群效应,我们往往是偏向于其负面的方向思考,也就是认为同群效应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同群效应正面意义。
正如“近朱者赤”,同群效应的正面意义,在于当我们选择了一个优秀的集体,进行积极的行为活动,毫无疑问可以更加有效提升我们的能力。
例子:阿里巴巴初创的18罗汉团队,在马云的带领下,每个人能力虽有不同,但均可以称为精英,原因便是在正面积极的团队中,同群效应促使着团队每个人的共同成长。
02 近墨者黑
“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春秋繁露·保位权》
黑色,通常被视为“是非”中的“非”、“善恶”中的“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经常被人用作出现错误行为时进行指正。
根据归因理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负面评价可以更多的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因此负面评价经常会被我们归因为自身的特性。
因此,为了规避自身负面评价的归因,我们通常在会比较关注那些负面的评价,在同群效应中也是如此。
由于对负面归因的逃避,使我们只关注于如何防止“近墨者黑”,但客观环境对人造成的改变,通常是无法察觉与意识到的,虽然我们都在防止“近墨者黑”,但我们却又会经常的陷入之中,而不自知。
例子:正如先贤孔子所说的“居必择邻,游必就土”,《孟子题词》中的孟母三迁,都在诉说着客观环境会在深层、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
二、同群效应
为和我们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如前文所说,同群效应具有正反两面,其正面为“近朱者赤”、其反面为“近墨者黑”。
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由于客观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使我们很难以量化的方式来分辨客观环境的“好坏”。
因此,即使我们刻意地去防止陷入负面的同群效应,但往往由于无法察觉到,或者说是无法评判群体的“好坏”,而错误地选择了群体。
那么,在说如何正确地选择群体前,我们先考虑一下,群同效应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01 模仿
“严肃的人模仿高尚的人的行动,轻浮的人则模仿卑劣的人的行动。”——亚里士多德
不可否认的是,同群效应虽然难以被主观意识所捕捉,但会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改变人的行为,这种改变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实际上仍是个体在群里中的主动从众选择。
1956年,心理学家阿西进行了经典的从众现象的研究,认为群体中的个体,会受到信息与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群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应的价值取向与要求,这就意味着个体在群体中生活,需要遵从信息与规范。
具体可以理解为,我们希望自己发表的意见是正确的,并且我们也需要符合群体要求的期望,来获得群体中的生存权力。
但在群体中,这些信息与规范,可能并不是被公示于众的,而是参与者从多次的失误与出错后习得的。
那么对于个体来说,在社会群体中生活,想要不触犯信息与规范,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对“前辈”进行模仿。
案例:大部分新人在加入公司后,不仅不会主动的发表意见,甚至在下班点不会主动的下班,其行为来自于观察其他同事,并跟随大部分人的步伐进行选择。
02 触发
前文说了,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对社会群体的信息规范遵从,并通过模仿来减少自己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但很显然,我们在群体中并不会随便的进行模仿,而是选择合适的角度与人群进行模仿,那么,我们的模仿行为,是建立在哪些关键点之上?
时间:对一个小群体规则认知最深的毫无疑问是老板,但我们肯定无法对老板进行模仿,其中原因在于,我们与老板接触的时间不长,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无法精准的观测到老板的行为,更无法在揣摩老板的心理。因此接触的时间,便是模仿行为建立的一个关键点。
强度:即使是部门经理,通常也是我们无法模仿的,因为部门经理通常受限于企业规范,无法与我们建立工作上的私人关系,更不会向我们传递企业的深层规则,因此这种模仿行为是不具备强度的,我们无法从这种关系中,获取到足够充足的规则信息。因此接触的强度,是模仿行为建立的另一个关键点。
地位:不仅是老板与部门经理,我们甚至无法去模仿一名主管,在群体中由于地位职级的不同,我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出现变化,即使是主管,由于我们的工作不同,模仿行为也不具备适用性。因此地位与职级,是模仿行为建立的最后一个关键点。
以上我们说了触发模仿行为的条件,时间、强度、地位,决定了我们的模仿对象,而我们的模仿对象,通常是与我们地位相等、可以信息共享、跨越长时间接触的人群。
在一个群体中,必然存在着多个符合这些条件的模仿对象,那么模仿对象的选择,则决定了我们以后是“近朱者赤”还是”“近墨者黑”。
三、利用同群
选择同群
前文,我们了解到同群效应的正面与负面,并且拆解了同群效应的本质是从众的模仿行为,而触发模仿行为需要时间、强度与地位的匹配。
对于个人来说,并不会单独的模仿一个对象,而是对符合触发条件的多个对象进行模仿,那么如何去挑选模仿对象、如何去通过模仿行为去触发同群效应的正面效果?
01 镜像神经元
“贴标签”是许多人喜欢使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个体的观察,贴上相应的标签,比如“能吃苦”、“受赏识“等,然后根据标签去进行模仿或远离。
但实际上贴标签是一种片面的刻板印象,在降低了信息筛选成本的同时,也使我们很难去观察到他人身上的美好特质,实际上,即使在最为懒惰的员工身上,可能也存在着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
20世纪末,意大利帕尔马大学发现,在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区域的神经元,不仅在自己做出动作时兴奋,还会随着别的猴子或人做出相似的动作时,产生兴奋。
在我们人类的大脑中,“镜像神经元”也在起着相应的作用,游戏主播、吃播等行业的兴起,正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在看到他们的动作时,也有相应共鸣,从而产生兴奋感。
不仅是行为上的共鸣,在情感中,我们也会因为别人产生的痛苦、快乐、压抑、幸福而产生共鸣。
正确的运用“镜像神经元”,去与他人工作中的行为、情绪进行共鸣,准确的感知每个模仿对象的行为深意。
可以使我们,即使在最恶劣的客观环境下,也可以受到“同群效应”的正面影响,模仿、复制其他人的优秀面。
案例:足球比赛时,虽然我们没有真实的参与到运动之中,但心情仍会随着球队的上升与下降而高兴与沮丧,并且可以深刻体会到球员拼搏的感觉,从中学习到生活的道理。
02 生存与死亡本能
有些时候,我们即使是感知到了对方的优秀面,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愿意去学习与模仿,反而会找各种理由去拒绝。
但无论是何种理由,都可以理解为对自我的攻击行为,对正确行为的拒绝,来源于我们内心的自我攻击欲望。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的,人具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存本能,一种是死亡本能。
两种本能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般,作用相反但同时存在,彼此间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死亡本能指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摧毁秩序,回归前生命状态的冲动,带来的是人发自于内心的自毁倾向。
在生存与死亡本能之间,如果我们倾向于死亡本能,则会出现自毁行为,主动关注与模仿那些负面、消极的方式。
基于此,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如何做,而是知道正确的作法,却由于死亡本能的促使,使我们不去做。
因此,我们利用镜像神经元去感知正确的作法,并且通过降低死亡本能,增进生存本能,才能使“同群效应”产生正面的影响。
由此,同群效应不仅是与优秀的人为伍,而是学习每个人的优秀面。
“案例:在某知名游戏网站中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发现许多人会出于不明原因,主动摧毁自己辛苦建立起来的国度。”
他关闭游戏,迈出了一步。
站在阳光下,他似乎又重燃了“生”的欲望。
模仿、感知与希望。
从此,同群效应对他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举报/反馈

职场手记

14.8万获赞 7198粉丝
《认知变现》作者以故事为您带去人生思考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