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咖来了》的第15期-
孩子到底要不要教育?
孩子究竟要怎么教育?
相信这是很多家长都无比头疼的问题。
可有这么一位学者,却提出观点: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父母是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而爱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她就是李雪。
今天,《教育》编辑部就带您走进李雪,分享她关于亲子教育的真知灼见。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刀子不能碰,会割到手!”“不要吃糖了,糖吃多了牙就坏了!”“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
想想看,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经常说这种话?
你是不是经常把结果直接教给孩子,还忍不住要给孩子下结论?
但李雪却觉得,与其一直教育孩子,不如让孩子多去体验。
只有体验多了,孩子的智力才能够得到发展。
李雪在她的书中举过一个例子:
小孩A玩过刀子,用刀子切过纸、划过桌子,甚至割伤过手指;
小孩B见过刀子,但每次想要碰的时候就会被家长禁止,“刀子危险,会割伤你,绝对不能玩,记住了吗?”
被禁止几次后,小孩B就再也不敢碰刀子了。
一次,这两个小孩溜出去玩,不小心被绳子缠住绊倒,小孩A马上在周围寻找类似刀子的尖锐物体割断绳子,小孩B只会惊恐地大哭。
原因很简单,小孩A体验过刀子带来的感受,智力自然发展;小孩B只是学习过“刀子会割伤人,不能碰”的知识,智力无法发展,发展的是恐惧和制约。
所以,与其下结论地告诉孩子“刀子危险,别碰!”,不如陪孩子去体验,让孩子自己摸摸刀,摸摸旁边、摸摸刀刃。 
“我们可以不懂教育,我们不需要成为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唯独需要一颗谦卑的心。
你不知道什么对于孩子来说是更好的,你唯有陪伴、理解、学习。李雪说。
为什么我主张“不教育?”
因为当你想要教育孩子时,你其实是想要控制、改造他。
而没有人想要被控制和改造。
李雪经常提到自己跟妹妹相处的例子。
妹妹买了一堆面包放在冰箱里忘了吃,她看到后忍不住教育她:“面包要及时吃,不要浪费钱。”
这个时候,她就是想要改造妹妹,她的心已经不在爱的位置上,而是处于分裂的位置。
因为她很恐惧:“如果我不教育她,她今天对食物这么不珍惜,以后就会一直这样,逐渐变成一个浪费成性的人。”
但后来李雪觉察到自己偏离了爱的位置,只是带着爱,简单地告诉妹妹:“这个面包店的面包都没有添加防腐剂,只能放三天,三天过后就不能再吃了。
妹妹“哦”了一声,但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及时吃掉面包,有时还会提醒自己“面包要到期了。”
但可以想象的是,当她去教育妹妹不要浪费粮食时,她必然会感受到自己语言背后的能量。
这个能量是评判、不接纳,所以即使她意识上不反抗,心理上也必然会疏远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说话办事都很正确,但跟亲人的关系却冷淡疏远。
孩子不教育,会被宠坏吗?
那这个“不教育”和“放任型家长”的区别在哪里?如何把握这个度?
孩子不教育,会被宠坏吗?
很多父母对这点都很疑惑。
但李雪却觉得,这种问题是经典的头脑幻想出来的问题。
“溺爱”和“宠爱”有何区别?
“不教育”和“放养“有何区别?“
头脑先定义了一个词叫放任,定义了一个词叫不教育,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那你首先要去定义什么叫放任,定义清楚了我们才能解这道题。
如果只是头脑幻想出两个貌似听上去有问题的词,然后就拿他们来作比较,然后就让他们说一个度,这是一个反逻辑的头脑一团浆糊的说法。”
而真正逻辑清晰的,是我们清晰地定义事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比如说,界限到底是什么?
界限就是,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
我们共同的事情要协商,我不能干涉你的事,你也不能干涉我的事,这就很清楚。
我们时常会看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给孩子制造逾越现实边界的自恋幻想。
比如,孩子在拿妈妈的手机看视频,妈妈需要用手机,于是去请示孩子:妈妈用一下手机可以吗?
这样的请示,等于在告诉孩子:妈妈不是独立存在的人,妈妈是受你意志操控的。这就是在破坏孩子的现实边界感。
其实事实很清晰,妈妈需要用手机,孩子就得把妈妈的手机还给妈妈,这是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跟孩子没关系。
这就叫尊重现实边界,谁的事谁做主。
我们没必要给他框一个词叫放任,或者其他。
你不能操控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孩子也不能操控你的感受和想法,你们是两个人。
那些“不教育”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有一个宝妈看了李雪的书后,也选了李雪的“不教育法”来养娃。
她是怎么做的呢?
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喜欢涂画就给他买各种水彩笔和蜂蜡;喜欢撕东西就买一堆各种材质的纸让他撕;想要爬树也不拒绝他,但会尽量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没事从不在孩子面前唠叨,不教育对错;3. 在孩子3-6岁有自己的社交后,不干涉孩子之间的打闹,除非涉及到人身安全;
4.除非东西实在太贵会跟孩子讲明,不然在物质上充分满足他,从不限制吃喝玩乐,可以去射击场打真枪实弹一趟花费3000块;
5.手机电子游戏随便打,每天干什么完全听凭他的意愿,每天和小伙伴拿棍子打仗到天黑,最后一个到家;
6.不搞什么亲子阅读,他几乎从来不读书。
最重要的是,她和父母践行如上行为时特别痛快,绝不较劲!
不敲打,不磨唧,不讲条件,总之一句话,充分满足,不搞别扭。
你肯定会想,这个孩子学习很差吧?有网瘾吧?眼睛早坏了吧?
结果怎么样呢?
1.他的专注力超级好。
他刚满3岁去幼儿园过渡班,第一次课结束后,老师就跟孩子奶奶说:“这孩子专注力太棒了!”甚至还有老师以为他是不是专门训练过专注力和意志力?。
2.老师夸他是“数学天才”。
这个孩子才5岁多,会四位数以内加减法,两位数以内乘除法。能搞清楚借位、退位、十进制等原理。连老师都夸他太有数学天赋了!
3.从不爱阅读到主动阅读。
他5岁半之前几乎没有碰过书,就爱在外面拿棍子抢疯跑傻玩。但最近的一天晚上,他突然拿起床头的一本书说:妈妈我给你读个故事吧。然后就居然完完整整把那本书读下来了,连“黑科技”、“珠穆朗玛峰”、“扫地机器人”这种相对难的字,他居然都认识!
4.组织能力很强,被称为小暖男。
他在学校很有组织能力,喜欢干活,手脚勤快。新小朋友入园的,他就带人家去上厕所、喝水、盛饭。还被老师指定为引导员,被小朋友的妈妈称为小暖男!
可能你要问,那他这么喜欢游戏,有网瘾吗?并不!
每天放学,他用10分钟迅速地写完作业,就下去疯玩,然后回来洗澡,打游戏,到点睡觉,但不痴迷上瘾。
因为他知道,他任何时候想玩,都可以随时玩,没人管他。
这位妈妈和丈夫经常感叹:我们这一生至此,没有见过如此有生命力的人。
而她的家人们,就连最不喜欢吵闹的爷爷,都由衷地对这孩子喜欢得不行。
总有人担心,这样“溺爱”孩子,孩子将来还不无法无天?
那个妈妈却很有信心——如果父母有自己的中心,既能看见孩子的感受,又能安于自己的中心,那你就是有界限的,孩子也可以感受到你的界限,孩子知道你不是万能的,不是时时刻刻可以满足的。
那他怎么会有无法无天的感觉?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究竟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
“好的父母,就是尊重现实边界的父母。李雪如是说。
好的父母与不好的父母,核心区别在于:父母是希望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想象中的人。
如果是前者,哪怕父母不是什么成功人士,做不到时刻回应孩子也没关系,孩子的一生也照样会过得逍遥自在;
但如果是后者,即使父母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跟孩子说话总是温和有理,孩子依然会反感抗拒。
好的教育,也绝对不是完全放任,而是爱他就如他所是。
卢梭曾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这也是李雪想要跟各位父母说的。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认识教给孩子,孩子成长得再好也不会超过你;
如果你谦卑地不教育,孩子可以发展出远超于想象的可能性,培养天才就是这么简单。”  
举报/反馈

娇娇妈伴读

315获赞 118粉丝
育儿路上,陪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