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存的世界被证明是一场虚幻,那么还有什么值得相信?
电影《黑客帝国》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疑问。
电影中主人公尼奥被唤醒时,发现他所面对的整个真实生活,其实是一个幻境,所有人都存在于一个像蛋一样的母体机器中,各种物质的连接,电脑的控制,传输了养分和所有他看到的图像。
这个设定对科幻电影来说似乎并没有异议,但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神话。
很多看过影片的精神分析迷们都断定,编剧肯定借鉴了拉康的理论,因为这个故事从某种意义上完美契合了拉康理论对现实世界的描述,即没有人能定义所谓的真实。
拉康的观念构成了黑客帝国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构架,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拉康理论为影视创造带来深刻影响,同样的,在文学和艺术界也将解读拉康视为重要的研究。
拉康到底是谁?
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创意和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家,他还有一个更为古怪的头衔——一位知识分子名流。
相比弗洛伊德的“隐士”属性,拉康真正地活跃在巴黎社交圈,人们对他的好奇和八卦或许不亚于一名当红歌手。
拉康一生写下无数论文,他热衷于以高度繁复的方式论述自己的观点。
拉康或者说拉康的“作品”能被拿来阅读吗?连拉康本人都承认:
“不可以,如果你真的想要理解我的东西,那就去听我的研讨班吧,在那里,即便你依然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分理解,但通过现场,你所获得的将是任何阅读都无法给予的。”
尽管拉康的诸多阐述不甚明确,但他还是留下了一些帮助人们进行自我认知的好东西:关于自我认知的“镜像理论”、关于语言和欲望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都为他奠定了独特的精神分析地位。
镜像理论——自我认知
拉康对发生在童年早期的事件十分感兴趣。
婴儿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像,他们感受到的关于“这就是我”的与众不同的奇异体验,是任何阿猫阿狗第一次见到镜中自己时无法体验到的。
拉康称之为“镜像阶段”时期。
首次面对镜像,会让人感到非常不安,因为镜子里的脸似乎并不像我们所认为它应该是的样子。
在内心深处,我们由无组织却连续的意识构成,而意识又由一系列一闪而过的念头、欲望与像构成。
我们的内核是不断变化的、矛盾的,但从外表看,我们似乎又只是一个稳定的实体。我们只有用语言来试图逾越外在表现与内在真实不相匹配的鸿沟。
虽然大多数时候,语言都无法作为恰当表达我们真实意图的工具。但不知道如何言表我们的感受不是个体的失败,它是一个本就存在着的事实。
因此,镜像理论在文学或影视解读上也发挥着独特作用,无论是语言还是影像,能让观众通过阅览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对于大多数人认识自我、确认自我有重要启示。
主体三层结构理论——语言与欲望
拉康似乎总在与弗洛伊德“作对”。
拉康否定了弗洛伊德在内的一切生理主义的“需求-欲望观”,提出了独特的“需要-需求-欲望”三层理论。
人的“需要”可能源自于生物本能的匮乏,它的欲求总是以具体的缺失对象为指向,一旦获得对象,“需要”则得到满足。
未出生的个体的生理需要最早期是在母体中自然满足的。然而,对人来说,离开母体即意味着一切不安定的开始,孩子体内的所有需要从生理上被割断了。
从此,幼儿必须在失去中呼喊着“要”才能得到“我要”。
不过欲望是永远无法真正满足的。欲望经由内部“需要”驱动,它唯一的实现就是自身的再生产:永远欲望。
拉康理论与文学艺术
拉康对自我认知的阐述、对语言与欲望关系的界定,为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带来思考。文学创作的灵感,从本质上来说也源于欲望,文学作品也可以看做是欲望的转移和升华。
作家们通过创作,将内心的欲望用文字呈现出来,他们从欲望中获取动力和灵感,这其中就包括对拉康颇有研究的诗人——树才。
说一口优雅法语,声音也像诗的树才老师,是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更是资深的拉康思想研究者。
他曾在给贫困地区孩子上一堂诗歌课中提到:
“诗作就是自我对话这个欲望的一种满足,正因为诗这个欲望永远不会真正被满足,就唤起了这么多的诗人,写出了这么多的诗作,当然,诗也就有了永远被写下去的理由……”
为什么拉康理论能这么深刻地影响到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等诸多领域?
为什么解读拉康是困难的,拉康是个怎样的人?
树才老师在几十年的写诗生涯中,在深刻分析拉康精神的研究中,找到了一些答案。为此,灵语心理特邀树才老师,为更多拉康精神分析爱好者带来分享。
他将从拉康生命中那些重要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朋友那里,解密“拉康究竟是谁”,一起探寻我们生活中受拉康理论影响的那些事儿。
灵语心理致力于将北美标准的专业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共同推动心理健康事业发展
12月23日,欢迎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对拉康感兴趣的朋友,来灵语直播间与树才老师见面。
想了解直播详情,请关注公众号:灵语国际心理中心。
举报/反馈

灵语心理

53获赞 26粉丝
专注于心理学优质文章的输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