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年近40,依然单身,成了亲戚朋友中教育孩子婚姻问题的反面教材,被冠以“大龄剩女”的头衔。父母家人催婚催的自己都失去了信心,甚至母亲还偷偷的问她“是不是同性恋?”周围的同事朋友对此也一直不能理解,可可容貌秀丽,身材傲人,在事业单位一路顺风顺水,颇得领导赏识,情商高,人缘好……这么优秀的人,怎么就沦落成剩女了呢?
其实可可身边从不缺追求的男士,在她40岁生日时,有两位优秀的男士再次向她表白了心迹。一位是成熟稳重的企业家,事业有成、多金体贴;一位是阳光帅气的公务员,两人年纪相仿、职业相仿、家境相仿。很多人说可可就是挑花了眼,太作,可她进入咨询室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真的不是挑,我是害怕,我不知道我爱谁,更不清楚我应该嫁给谁!可可的年华,就在这不知所措中,一天天蹉跎下去……
不否认现实中存在有些剩女,是心机操作失败后的自作自受,大多数的剩女则是亲子关系的受害者。
01 爱也悠悠,恨也悠悠——剩女与母亲的相爱相杀
1、与母亲的“病态共生”
马来西亚心理学家林文采认为,3岁前,孩子和母亲是一个共生体,从4个月到3岁的时间里,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比如妈妈的情绪稳定、爸妈的感情恩爱等,逐渐尝试和母亲分离。自我发展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则将6个月之前的母婴共生划归为正常共生,6个月以后的共生就是病态的。
共生关系的基础,来自于婴儿的无助与无能。6个月之前的婴儿,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它们几乎做不了任何事情,这时养育者(大多为母亲)就成了它们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位最可靠的代言人,这个时候在它的心目中,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随着婴儿能力的逐渐增强,它开始产生分化的界限意识,这时在它心目中,我是我,妈妈是妈妈。在这个共生——分离的过程中,母亲或婴儿任一方沉浸在共生中不能抽离,就会形成病态共生。一般情况下,母亲不愿意抽离,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一旦撤离,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框架骤然坍塌,甚至觉得失去了活着的意义,这样的妈妈大多数和丈夫的关系都不好。孩子若是不愿意抽离,则是它在这段母婴关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因为缺失,所以抱紧妈妈不放。
武志红认为,所有的共生关系中都存在相爱相杀,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身体上,你我不能分离,你离开我,我会死,所以恨不得你死;二是你的想法要和我一样,否则你死,我的想法也要和你一样,否则我死。陷入了病态共生的母女之间,女儿便失去了嫁人离开母亲的勇气。
2、承接了母亲对父亲的恨意
现实中很多婚姻,尤其是80年代之前的婚姻,是很少会离婚的。夫妻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更常见的是丈夫“离家”逍遥,妻子“守家”抱怨。秉持着家丑不可外扬的“祖训”很多妻子即使对丈夫心生怨恨,也从不在人前显露,可情绪一旦产生,便无法自行消除,必须要有一个出口,年幼的孩子便成了最佳的倾诉对象。
一边是逃离了婚姻与家庭的父亲,一边是照顾着自己却不时咒骂和抱怨父亲的母亲。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尤其是女孩儿,便会滋生出两种非常矛盾的心理;天然的对父亲的爱与被教会的对父亲的恨。父亲在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启蒙她性别角色意识,更是为她树立了未来伴侣的榜样。可这个榜样,让她到底是爱呢还是恨呢?不想清楚这个问题,如何可以安心把自己嫁了?
02 爱你在心口难开——与父亲的相爱相杀
1、关系错位——站在妻子的角度看父亲
父亲在女孩子的成长中,4岁才能登上主舞台。这时他给孩子的肯定、赞美、鼓励和榜样示范,会成为女孩子幸福一生的财富。
可不幸的是,中国式婚姻一旦夫妻双方发生矛盾争吵,孩子便被推到了台前,成为平息这场夫妻之战的“维和部队”。更常见的是,母亲把孩子拉进自己的阵营,让其评评理,“我和你爸到底是谁的错?”
先不讲婚姻中本就没有黑白对错,更何况评委还是一孩子呢?夹在父母中间,更多的孩子选择站在了看起来更弱势的一方——大多是母亲。母亲退行到儿童状态,缩在远离战场的司令部,向充满正义和斗志的“敢死队员”——孩子,哭诉对方——丈夫的种种罪行,激发敢死队升腾起怒火要和敌方战斗个你死我活。
这种情况的实质,就是女儿替代了母亲妻子的角色,来面对父亲。一个不合格的丈夫,并不代表他不会是一个好爸爸,可是在女儿和妻子的双重角色下,女孩对父亲是又爱又恨。父亲可是她在选择未来伴侣时的榜样啊,这样矛盾的感情如何让女孩得知,她心中真正期待的丈夫是何样?
2、父亲的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
婚姻中,有些妻子特别强势,她会用各种“明刀明枪”把孩子拉到自己的阵营,共同抱怨、排斥、指责丈夫,让丈夫在家里无立足之地。一般的丈夫会选择“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的思维模式,从家中出走;也有些丈夫会被激怒,实施“家暴”。无论丈夫选择哪种方式,对于孩子而言,父亲在养育过程中就是缺位的,甚至是带来伤害的。对于女孩而言,一位缺位和施暴的父亲,不仅让她无法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无法清晰的建立异性的榜样,更会让她对男性产生排斥或恐惧,从而在成年后无法走入亲密关系。
有些妻子则更擅长“绵里藏针”,在孩子面前塑造夫妻关系中的受害者形象,通过卖惨对孩子实施“爱的绑架”——我都这么惨了,你(孩子)就应该支持我,为我出头,否则,我就给你扣上不孝等等的帽子。在此重压之下,孩子们基本选择了妥协,可这份妥协,带来的却是孩子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愧疚感。这份愧疚,让一些女孩子在无意识中采取的自我惩罚方式,就是不允许自己获得幸福。
大龄剩女们,如果你存在上述的问题,要如何走出亲子关系的桎梏,开启自己的幸福人生呢?
03 被父母拖累的“大龄剩女”们的逆袭之路
1、带着恐惧分离,越害怕越实践
一是你可以尝试从地理空间上分离,比如租个房子或买个小房子,离开父母单住。刚开始可能会不习惯,坚持下来,你会发现独居的众多好处——拥有自己说了算的权力,只是其中之一。二是尝试从小事开始练习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拒绝。比如,我穿什么衣服、吃什么口味、跟谁交朋友,都是我自己的事,你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但听不听——我自己说了算。
2、回归女儿本位,退出父母间的纠缠
你要开始在头脑中植入这样的信念:父母之间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解铃还须系铃人,也许没有你的“掺和”,两人还越来越好了呢?当然,最初时你想全身而退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当母亲找你抱怨时,叫人怎能狠心拒绝。这时,你可以在心中反复默念:你说你的,我只是听听,不说话!
3、重新认识和父母的关系
对于受父母关系影响的大龄剩女来说,你要让自己看到两个真相:一是藏在心里的对父亲深深的爱;二是藏在心中从不敢承认的对母亲的恨。爱恨本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同时看到,才能完整。
大龄剩女们的逆袭秘诀,就是去看见,自己和父母之间关系的真相。
看见即疗愈,是真理。
香遇十八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潜意识图像卡高级治疗师、绘画艺术治疗师、沙盘游戏治疗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中国芳香疗法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17年的专业学习和成长,只愿陪你爱上独一无二的自己。
举报/反馈

宸妈心理养育

1946获赞 203粉丝
懂心理,爱学习,80后教师宝妈的育儿分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