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动机源于需要。 ——《伤逝》
人格不完整,也被称为“人格缺陷”,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行为模式,但性格偏激、行为乖张、情绪管理能力差、性格孤僻等现象都可以考虑为人格缺陷。
在心理学上,一个人内心缺乏温暖,就难以看到事物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同样的,还会将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并且受负面情绪的困扰,成为情绪的奴隶。
与不健康人格的人建立关系,无疑是“破碎”的。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上来分析,人格不完整具有哪些特征?
不允许他人中伤,性格极端,边缘性行为
性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核心,也是一种与社会联系最高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行为上。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往往更倾向于寻找自己。
而认知也正是人们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人脑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会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逐渐转化为内在的一种心理活动,再支配人的行为,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不允许他人中伤的人,是存在严重的“分裂心理”。
绝大多数是由于在幼年,心理上受过伤害,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便把自身受过的伤害分裂开来,潜意识中认为这是“坏的”、“不好的”、“不可以的”。
因此,他们不能容忍中伤,看重个人面子,但是与人相处中,不会刻意表现出来。
这类人习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性格极端,多次呈现出边缘性行为。
人格不完整中,对人影响最大的就是“极端”,这类人没有作为成年人应有的气度,习惯性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时常让人措手不及。
当生活中存在这种人,最好的做法,就是远离。
在两性关系中,他会将自己心中“坏”的预测隐射在对方身上,如同拥有放大镜一般,仔细寻找对方与此有关的细节,最终后果往往是分散。
社会学家詹森曾提出,“不论儿童是由生身父母还是由收养或寄养家庭扶养,他们和生身父母之间在行为上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性格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环境也是性格发展形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性格上也有一定的变化。
自以为是,占有欲、控制欲极强
一段关系中,由于人格的不完整,通常会出现占有、控制的情况。
这样的情况在两性中屡见不鲜,曾有位来访者说道,“他总是疯狂收集关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切信息;
观察她的一举一动,思考她说过的每一句话;翻看她社交网站上的所有信息,而且不止一次;
为了维持关系,会不择手段,近乎失去理智。”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功能自主性(Functional autonomy)”,即要想了解一个人最好的信息是来源于他本人。
而控制欲强的人,很难与别人交好,甚至会遭到他人的疏远。毕竟,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不会向一些对自己有害的事物,或者人亲近。
一个人越是自以为是,就越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发生冲突时,会将彼此的伤害不断拉大,导致两败俱伤。
他惧怕失去,恐惧受到威胁,比如朋友不听从他的安排,他的想法和观点遭到旁人的反对,这些都会对他造成打击,这时,他便会采用“分裂”的心理状态。
本质上他会认为凡是失去控制的事物,都是不好的,而当他内心产生这种意识,就很有可能会持续做伤害别人的事,以至于毁灭。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极爱极恨世所稀。
从古希腊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悲剧到莫里哀笔下“伪君子”喜剧,从感天动地的《窦娥冤》到极喜极悲的梁祝传奇。
只有认清真相,才能看到问题。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6万获赞 104.3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