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学,心理学效应等等,我们现实中虽有用到或接触,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也不会刻意去了解。可是有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暗示,是我们每个人都懂,也会经常用到的,不管是自我暗示还是他暗示。
虽然心理暗示是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但是它并不简单。用在正途,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加坚强,可以让自己每一天都充满元气。用在歪门邪道的地,可以进行诈骗,甚至杀人!
心理暗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凶残的德军曾经用俘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俘虏绑起来,蒙住他的眼睛,告诉他要把他的血放光。然后,德军在俘虏的手腕处施加一点刺痛,再让水龙头一滴一滴地放水,持续发出滴答的声音。
他们也许只是想捉弄他,但没想到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俘虏竟然真的死掉了!当然他并没有被施加任何致命的措施,那为什么会死掉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心理暗示产生的作用。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 在这个事例中,德军给俘虏的暗示是:他的血会被放光。而他相信了他们的话,就是接受了暗示,继而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机能,最终导致死亡。
看吧,心理暗示有多可怕。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肯定不是这种。心理暗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安慰剂效应”。是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在一次医学实验中,科学家使用吗啡(鸦片类毒品的重要成分,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所以被长期用作止痛药物)持续为一位患者控制疼痛,但是在实验的最后一天,他们偷偷用生理盐水取代吗啡溶液,结果发现,生理盐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成功抑制了实验对象的疼痛。
在这个实验中,生理盐水充当了一种“安慰剂”,它并没有实际疗效,却产生了和吗啡一样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伪药效应”,又称“安慰剂效应”,它是美国麻醉学和医药学家毕阙博士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中,对“潜意识”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他认为,潜意识是在我们的意识底下存在的一种潜藏的神秘力量,这是一种相对于意识的思想;而意识与潜意识具有相互作用,意识控制着潜意识,潜意识又对意识有重要影响。
安慰剂效应可以说,潜意识具有无穷的力量,它隐藏在心灵深处,能够创造奇迹。1910年,法国心理学家爱弥儿·柯尔利用潜意识,发明了一套简短有效的“柯尔疗法”。他要求那些因为萎靡不振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身体状况的患者,每天早晚闭上眼睛坐在(或躺在)安乐椅上,让全身肌肉放松,然后小声地念出一句话:“每一天,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这段话必须早晚重复二十遍。
柯尔指出,在说出这这段话的时候,人们的潜意识会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时,不要让任何具体的事情侵扰自己的思想——不论是疾病还是生活中的麻烦,它们必须变成一个被动的受体。只保留这个“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的愿望,从而让身体真的慢慢接近最好的状态。
柯尔的这种治疗方法,其实就是对“安慰剂效应”的一种现实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所拥有的力量,有时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心理暗示在教育领域应用很多,一个好的老师或家长总是能用心理暗示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比如说考试前引导孩子将:“我一点都没有低,我恐怕要考砸。”变为“别人行,我也行”。不应该对孩子说“你真懒”,“你真笨”之类话语,这种强烈的暗示会让孩子真的变得“很懒”或“很笨”。
当然心理暗示也不是灵丹妙药,它只能用来作为日常调动积极性及生活态度所用,或者作为点睛之笔,本来就很优秀的人避免因紧张等等情绪影响发挥。
有小朋友的父母应该都因为孩子的睡眠或者吃饭等等而心焦却毫无办法,只能发脾气,大吼大叫,却不见收效。其实用心理暗示可以很好解决。
心理学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简单地吩咐孩子:“快去睡觉!”“闭上眼睛!”往往并不见效,有时反倒使孩子更加兴奋。这时,你不妨在被窝里给孩子讲故事:“有一天,小鸭子要出去玩。妈妈对他说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小鸭子不听,走到河边一看,鱼都睡觉了。走到树林一看,小狗都睡了。走到田野里,小鸡都睡觉了,睡觉了,睡觉了,他们都睡觉了,他们都把眼睛闭上了。小鸭子想,妈妈说得对,我也想睡觉了。于是,他……”在讲故事的时候,注意用一种单调的疲倦的声音,同时不断地重复“睡觉了”、“闭眼了”等,声音逐渐逐渐减弱,最后若有若无。你在讲故事的同时闭上眼睛,并不住地打呵欠。试一下吧,灵验得很!
哄睡觉心理暗示的例子太多了,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每天一个心理学小知识。我是模糊。关注我,和我一起见证心理学的神奇!
你还有什么心理暗示的应用么,请留言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