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开设的自主共享厨房在网上走红,很多网友感叹“又是别人家的大学”。学生们自备食材,10元可以使用共享厨房4个小时。该校学生表示,食材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感觉很温馨,在准备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父母的不易。(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寝室“颠勺”炒饭被消防在线“喊话”的那位男生,我想他一定很希望自己的学校也能开设共享厨房。其实,高校学生在寝室里做饭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更是“屡禁不止”。学生并非不清楚其中的安全隐患,但是事故没那么容易发生的“侥幸心理”,让他们选择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学校一味地“喊话”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这不由得引起我们反思,是否是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很注重吃并且很会吃的。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学校食堂的饭菜无法满足所有人对食物的需求,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在寝室自己做饭的情况。共享厨房的出现,恰恰能够满足学生的饮食需求。而且,也能减少了寝室违规用电的安全隐患。学生不仅能吃到喜欢的食物,更能感受到学校“暖暖”的人文关怀。
共享的不只是食物,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实际上,吃饭于我们而言,已经不再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而是被注入了更深层的意义。家人之间,围坐一桌吃饭代表团圆;情侣之间,用亲自为对方准备的食物表达爱意;朋友之间,通过分享喜欢的食物增进友谊。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被父母宠爱,几乎没有进过厨房,更不用说和同龄人一起做饭。正如该校学生所言,食物把他们聚在了一起,通过在厨房里一起处理食材、做可口的饭菜,他们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温暖。
共享厨房让学生们收获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对父母和学校的感恩。对学校而言,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的三尺讲台之上,更何况,有些教育在课堂上是无法实现的。高校对于一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在无形之中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共享厨房的出现,不仅让学生看到学校在处理固有问题上的创新,更启发学生处理问题时不能忽略人文关怀。试想,如果学校处理事情时都无法创新方式方法,又何谈教会学生创新呢?
文/卢丹阳(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