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朋友家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学校离家不算远,孩子周末总是回家住,有时候课少也会突然回家。
回家时必然是带着一大袋的脏衣服,在家里也是什么都不干,大事小事都找爸妈;去学校的时候呢,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郁闷,总是恋恋不舍,走的时候还必从家里带些生活用品和零食去学校。
孩子恋家很正常,父母也愿意和孩子多亲近,但是看着已经已经20岁的孩子还是和小时候无异,朋友又不免有些担心。
其实孩子这种不愿意长大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们有一个更专业的名称——“彼得·潘综合症”。
“彼得·潘综合症”的概念由心理学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指的是“成年人没有达到情绪上的成熟”。 “彼得·潘综合症”并不是一种心理疾病,而只是一种流行心理学概念。
在如今这个强调“少女感”“少年感”的时代,患上“彼得·潘综合症”的“初成年人”好像都越来越多了,于是他们的父母就被迫又无奈继续承担了更多责任家长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走向“成人化”呢
“彼得·潘综合症”都有哪些表现
不愿意承担责任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独自离家去上大学,或者毕业后一个人租房子住,环境总是乱糟糟的,经常向父母求助一些生活自理问题;在对外的人际关系上,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表现出比父母那一辈更加“速食化”“脆弱化”,这都是不愿意担负责任的具体表现。
虽然年龄已经满了18,却还是希望得到孩子一样的特殊权利,既不想“拯救世界”,也不想当“自己的超人”。
遇事焦虑,逃避问题90后被称为是“最爱辞职的一代”,确实90后成为了老板最难留下来的一群人。
就我了解到最夸张的例子,一位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的三个月里换了6份工作,即每一次还在实习期,他就选择了离开。
能在离开后又迅速拿到新的offer,说明他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是每一次在实习中遇到了问题,比如觉得同事不好相处,上班的路总是很堵,说好的不加班却没有兑现等,都让他觉得心烦气躁无法调节,只好“一气之下”选择离开。
遇到棘手的问题,不愿意冷静下来思考和应对,而是选择更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选择逃避都是不成熟的一大体现。
过度关注自我孩子的世界往往更加单纯,也总是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彼得·潘”们在这一点上也会表现得“孩童化”
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儿童节过得比小朋友们还要有仪式感;早已20多岁了,还是不能接受走在街上被小朋友叫“叔叔阿姨”;周末时,比起约朋友出门,还是更情愿和自己独处。
虽然社会进步必然会导致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过分关注自我,就会使人变得自私,更在意表面的光鲜和幸福。
“彼得·潘”无疑还都是“梦想家”,他们有许多幻想。在幻想里,希望自己是扬帆出海的征服者,在生活中,却又常常扮演郁郁不得志的依靠者。无法接受自己已经长大的现实的人,往往也无法很好的适应成人世界。长大,已经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彼得·潘”
鹿晗在自己30岁生日时发微博称——“三十岁希望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责任感,我现在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在被骂太多次演技差和刚刚替《上海堡垒》抗下大部分骂声的鹿晗肯定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强大。所以“彼得·潘”们可能本身也不愿意成为“长不大的孩子”。
没有独立面对风雨的能力18岁是通往成人世界的一扇门,意味着需要独自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但是现在年青一代的18岁,大家才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在这么多年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他们可能连被套都不会套,衣服都洗不干净。即使是到了大学,也还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对于他们来还不真切。
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历练,自然还是“傻白甜”。
不愿意面对成人后的责任和压力我读高中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复读了5年的传奇人物,但是他坚持复读的理由却不是想考一个好大学,而是不愿意逐渐走向更残酷的世界。
原来高考落榜后,他开始了第一年的复读,听着上了大学的同学们对于新生活的抱怨,又联想到考研和就业的压力,他便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的复读。
对于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相比于更远的房车和家庭,单单是协调工作和生活就已经让人分身乏术了,于是他们更愿意当一个不用承担太多的孩子。
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心理学家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人对孩子的影响
有的“彼得·潘”们可能在童年的时候遭受到了父母的暴力或者冷落,于是心里就对这样的成人形象产生本能的抗拒,甚至拒绝成为“大人”,以此逃避一些本应该属于他们的责任。还有一部分“彼得·潘”们出于对父母的报复,希望以自己逃避责任的方式,来让父母替自己承担更多,以弥补童年时留下的情感缺失。
社会的群体性焦虑疯狂在传播,高房价、快节奏高竞争的生活方式让人喘不上气来,同时可能还要面对家里的催婚,于是“拒绝长大”成为了很多人共同的选择。其实尽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让孩子成为更加坚定的人,才是应对压力的正确方法。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彼得·潘”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年轻人出门时光鲜亮丽,可是家里却是一团糟,有的人连最基本的煮面条都做不好,只能每天吃外卖。这样的生活习惯总是被老一辈人们批判,但是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父母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培养的缺失。
从小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是让孩子学会了生活技能,还能在一件件小事中让孩子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处事不惊的淡定。
给孩子更多耐心有很多家长一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处理好,或者老是犯同一个错误便立刻对孩子进行批评,然后代劳收拾好残局。
年龄意味着经验和和阅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经验远没有父母多,所以有些事情或许很难。而父母这种来得太快的批评和简单的代劳会打击孩子处理事情的自信,也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更多的依赖感。
向孩子传递“长大并不可怕的观念”商场里随处可见的是“永驻青春”的护肤品,时尚新颖的服装和充满荷尔蒙气息的健身房,好像整个社会都在讨好年轻人。
女孩子要有“少女感”,男孩子要有“少年感”,从前老去是一件可怕的事,如今长大也成了一件“可怕的事”了。
作为“过来人”的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有这样讨厌和害怕长大的情况,就要及时向孩子们传递更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的精彩在于自我的发展和对世界的探索,而不在于年纪,真正美好的事物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即使无论怎样否认年龄的增长,我们也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就需要做好自己当下的身份所要求的事情,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所以如果孩子成为了“彼得·潘”,即使父母有足够的能力,也不能扮演一个保护者。因为真正的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应包括适当放手。
今日话题:大家身边有这样的“彼得·潘”吗?大家对于他们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区里讨论交流。
————————————
在育儿过程中,大家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能够给你们有效的建议。关爱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长不可忽略的事。
我是雅雅妈妈,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每天分享育儿知识和经验。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雅雅妈咪说育儿

18.5万获赞 1.9万粉丝
每天分享育儿知识和经验
广西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