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伟
◇所有的高校都会重视人才,但是区别就在于重视程度和高校愿意投入的比例 ◇高校内部资源有限,在资源配置方面,如何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来做这个优先级是有差别的。大学校长需要在资源调配方面下更大的决心,创造更好的环境 武汉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把人才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尤其是近两年,学校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先后引进高水平人才200余人,新增“国字号”人才数量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窦贤康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立校之本。武汉大学在建设“双一流”高校新征程上,将坚定地走好人才强校之路。 以“人才强校” 加快“双一流”建设 《瞭望》:武汉大学被网友评为“中国最美大学”之首。你怎么看? 窦贤康: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武大之美,不仅在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中西合璧的典雅建筑,更在于126年办学历史中所形成的精神风骨和文化底蕴。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之一。到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1949年新中国成立,更名为武汉大学。 一百多年的风雨磨砺,形成了武大自身的独特气质,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这也是武大在新时代不断前行的内驱动力。 《瞭望》:武汉大学求贤若渴,引人关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窦贤康:6月21日,武汉一夜暴雨,清晨雨势依旧,但武汉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如期举行,11000名毕业生和5000多名学生家长如约齐聚“九一二”操场,在暴雨中接受洗礼,由衷互祝“毕业快乐”。 我们认为,学生们在武大学习多年,毕业时,学校要给学生一种仪式,彰显对学生应有的重视,对知识应有的尊重,和对学术应有的敬仰。于是,从2017年的毕业典礼开始,全校毕业生都身着学位服参加毕业典礼,“豪华导师团”给每一名毕业生扶正流苏,给他一个学术认可。 在此启发下,我们也给新引进人才创办了集体入职仪式。 今年4月份,40名引进人才在全校师生的见证下,从铺着红地毯的人才通道走进巍峨矗立的学术殿堂。在珞珈山最具有历史意义和特殊意义的地方铺上红地毯,以学校最高礼制,表达对引进人才的欢迎和敬意,也表明了校方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并希望能够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盟到武大来。 目前,武大“国字号”人才总量从2016年初的238人(次),上升到现在的454人(次),共新增216人(次),净增90.7%,年均增长率22.7%。高层次人才育才引才用才标杆作用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瞭望》:武汉大学在吸引人才方面成效显著。但如何让人才引进来还能稳得住? 窦贤康: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人才。武大重视人才不是假重视,而是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氛围。校领导只要有时间就必须深入第一线,我个人去年跑了大概几十个实验室,去了解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去年,我们发现一名新进“杰青”的实验室面积局促,工作受到制约。通过现场办公,很快解决了他实验室空间不足问题。学校重视人才,一定是通过具体的措施来体现,而不是喊口号。武大要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对那些干得好的人、努力奋斗的人给予承认和鼓励。 其次,重视人才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武大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武大校友很爱母校。校友们于2017年发起成立了“武汉大学人才引进基金”,原计划5年筹资5亿元的基金,但只用了不到一年半就完成目标,这为学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武大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人才,就是因为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育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通过做大人才增量,显示武大人才培养的效果。而今,这一效果正在显现——今年以来,武大新进人才已在《细胞》《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期刊上陆续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第三,对于人才,武大一视同仁,坚决不以“儿子”“女婿”来区别对待,只要选择了武大,愿意在武大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过程共同奋斗,那就是武大人。武大科研经费等各项资源都会向优秀的团队倾斜,突出对先进生产力的支持。 为了让年轻人才留得住,武大采用柔性考核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内部学术交流会的方式,让新进人才汇报学术进展,一是让同事们能客观地了解他的工作,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年轻人增加学术交流机会,开阔思路,使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一种可能,也借此形成一个柔性考核的机制,让新进人才和校内人才都有必要的压力。 我们相信年轻人都是想干事业的。只有学校各方和教师群体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年教师的诉求,学校制定的政策才会更有针对性,更精准。 学校一方面围绕理学交叉学科、新工科、新文科和大医学建设布局引进跨学科人才;另一方面发力内部培育,助力人才快速成长。武大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出国培育计划,2017年以来共资助151位青年人才赴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或全球领先的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加大教学岗位专项支持力度,专门设置教学“351人才计划”,通过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遴选、驻院研究员聘任、人文社科杰出青年聘任等举措,建立健全哲学社科人才项目体系。 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首位 《瞭望》:武汉大学在吸引人才方面,为何主要瞄准海外? 窦贤康: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如此,大学更是如此。大学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人才的高度决定大学的高度。因此武大始终把人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 到欧美等地“招兵买马”有几个考虑: 首先,从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来看,我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生命科学、现代技术等领域,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海外优秀年轻人加入国内高校科研队伍中来。所以在不断加大培养年轻人的同时,武大也在有意识地加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力度。 其次,引才更多面向海外,也是主动顺应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希望为国家人才队伍做增量。近几年,我带队在美国、英国等世界各地举办人才恳谈会,以开放胸怀吸纳海内外天下英才。今年6月中旬,我还率团访问了莱斯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美国一流高校,举办高端人才恳谈会,吸引了90位青年人才参加。 近两年,武大的“国字号”人才数量增长一倍。从人才指数来看,最具有指标意义的就是,武大的“杰青”人数在国内高校排到第五,“国字号”人才的增长,连续两年居于国内第六位,而且这个增长主要来自海外人才。随着这一新鲜血液的注入,将来在中国高校最前沿,一定会有武大的位置。 《瞭望》:如何看待高校人才流动现象? 窦贤康:正常的人才流动,比如因为家庭原因,或为了学科发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优秀人才流动之前,校长都应该清楚人才离开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因为学校自身不能营造好的氛围、不能创造好的工作条件等缘故导致人才离开,校长就需要反省。 我认为,人才流动问题,地域不是最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校对人才的态度。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有国家意识,人才到哪去能更好发挥作用,不要限制,但是总要想清楚我们能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或者我们能不能去创造更好的条件。 所有的高校都会重视人才,但是区别就在于重视程度和高校愿意投入的比例。高校内部资源有限,在资源配置方面,如何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来做这个优先级是有差别的。大学校长需要在资源调配方面下更大的决心,创造更好的环境。 高校之间互相挖人、互挖墙脚,意义不大。科教人员不会为十万元、二十万元跑掉。人才流动本身,待遇上的差距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在各个管理层面的观念、对人才的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差距。更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个学校的工作机制、文化氛围、学术氛围是否更好。 要客观看待中西部人才流动现象,不能“一棍子打死”禁止流动,否则,人才更不敢去中西部,因为去了不让动。短期看是保护,但长期不一定有利,所以制定政策时一定要综合全面考虑。总之,要辩证看待人才流动,避免高校人才的无序竞争。 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立校之本 《瞭望》:武大如何做到让优秀的人才培养优秀的学生? 窦贤康:武大靠什么立足?就是靠有一流的学生。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大更要承担起大学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为国家和社会不断创造新知识,为各行各业输送一流人才。 去年武大进行的一项改革,就是新生入学时由校长来上第一课,主讲学校发展史以及如何在武大求学。大学最主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提供一流的教师为他授课,这是第一位的;其次肯定是要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 在新生入学第一课的提问环节,我发现,学生针对宿舍、食堂就餐条件等提了不少问题。作为校长就要换位思考,多为学生考虑。因此,武大这几年优先改善的就是学生食堂、宿舍、卫生条件等,并不断完善奖助体系,惠及每个有需要的学子。 在一流大学里面,学校各层面管理团队一定要服务好师生,让他们安心读书,安心教学,安心科研,不断传授越来越多的新知识,不断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这才是大学的价值。 武大希望优秀教师能深入本科生班级,尤其一、二年级,让学生刚进大学就能接触到高水平教师。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堂课,就是很突出的例子。 为了向大学新生介绍测绘遥感学科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激发学习热情,武大宁津生院士提议“院士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自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至今,多位院士同上一门课已坚持20年。如今,教学团队包括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刘经南、张祖勋和龚健雅6位院士,他们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活力课堂,并以身示范,坚持用魅力课堂培育学生,用家国情怀引领学生,用大师风范感召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连续两年,学校毕业典礼遭遇大雨天气,武大“豪华导师团”包括80多岁的院士,大家都尽量不打伞,跟学生们一起接受风雨洗礼。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所有在场的武大毕业生,对这几个字的理解应该特别深刻。 《瞭望》:武汉大学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的? 窦贤康:让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成才条件,不断改善公共教学条件,优化课程设置,强化通识教育,鼓励高水平人才走向课堂,以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最优秀的人,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课堂教学。同时尊重学生的兴趣,通过科研反哺、鼓励创新,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成才之路;学校还尽可能鼓励学生按兴趣参加学校社团等活动,以此培养锻炼自己的组织力、领导力等综合素质。 去年,学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也花了很多功夫,旨在打造一支有一流水准的辅导员队伍。学校鼓励各学院到北京、上海等地比武大目前排名更好的大学招博士辅导员,探索选拔既有理想信念又有真才实学的人,通过完善多层次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与工作素养,提升对学生工作的质量,推动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也建议从国家层面规划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并在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设置流动出口,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活力,确保对学生工作的高质量。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头等大事,武大已形成共识:要更强调课堂思政。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将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门课程纳入思政教学中来,通过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教学体系,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 在本科生教育方面,学校落实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重点建设面向大一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课程,推进弘毅学堂“书院制”学术社区改革,实施三学期制,以自强创业班为抓手加强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研究生教育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学生交流平台,进一步激发高水平原创成果产出,加大国际化培养力度,研究生科研能力稳步提升,毕业研究生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更可喜的是,珞珈山弥漫着昂扬向上的学风,不断涌现出的珞珈学子典型,成为学生们自发学习的榜样。弘毅学堂大三男生孙东泽的成绩单,因为“四大力学”三门100分、一门99分,在学校官方微信评论区引发学生留言热议,将这条推送变成了火爆的“10W+”。24岁的藏族小伙子嘎次,今年本科毕业后回到西藏,用自己所学反哺家乡。来自不同专业的5位党员博士们,包括哲学博士、经济学海归、实验室“工科男”和前支教教师,一起到湖北基层乡镇挂职副镇长,在奋斗与担当中升华了为民情怀。 目前,学校在全球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QS、USNews、THE中所处的位次正在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总量大幅提高,武大学子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在QS全球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内地高校第6;去年,武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 数据显示,2018年武大本科生深造率达60.15%;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武大共摘5金6银7铜;近三年,本科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获特等奖20项、一等奖280项。在武大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研究生是第一/第二作者的占比为60%~70%,作者中有研究生参与的达90%左右;在2018年的QS毕业生雇主调查中,武大得分位列全球第110位,在亚洲高校中居第21位,在内地高校中名列第6位。人才强校之路,必将推动武汉大学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