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己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对自卑情绪下了一个定义: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自卑情绪是每个人都会存在且天生存在的。因为我们称之为为“成长”的变化,就是通过一次次的解决自己曾经无法应付的事情表现出来的。
而当我们面对无解的问题时,就会陷入无限的自卑之中,痛斥自己为何这么“无能”。随着经验的丰富,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但是,总有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次次的循环在自卑,逃离自卑,再次陷入自卑,再逃离……这个无止境的循环中。
只是有些人,在逃离自卑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优秀,而有些人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通过每个人赋予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人生三大事实出发,发现童年时期对人们赋予生活意义的类型有很大影响。其中有三种类型的儿童更容易成为赋予生活个人意义的失败者,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生活的意义,用了自以为是式的优越感掩盖自己的自卑感这种错误方式,一条道走到黑。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目的不只是帮助人们看到他们的失败,而是帮助人们寻找到他们失败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还通过对自卑感和优越感的阐释,告诉我们,如何设定有意义的目标,来达到克服自卑感达到真正的优越
人生的意义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人生。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其实人生本身没什么意义,所谓的“意义”只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解释而已。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存在的人生意义都不是完全正确的,但也不都是错误的。但是却有较好的人生意义和较差的人生意义之分。
通过多这些人生意义的研究,阿德勒发现较好的人生意义都具备某些特征,而较差的人生意义通常都缺乏这些特征。
要想知道这些特征是什么,就要回到我们初始的地方,看看什么导致了不同的人生意义,尤其是研究是什么样的因素让人们产生较差的人生意义。
这一切就要从人生三大事实说起。
人生三大事实
第一大事实,无可辩驳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是像《三体》中想要灭绝人类的叶文杰派系的人,还是想着冲出宇宙的走向银河的各类人物,目前为止,我们还都得生存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
我们所有一切已经拥有的,还是想要拥有的东西,都要以生存在地球上为基础。
第二大事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唯一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而我们天生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我们就要学会与别人合作,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依靠别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真的吗?回想一下自己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哪一件是凭空出现的?
第三大事实,人类有两种性别,生命延续要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才会产生了爱情和婚姻。
对于这个事实就目前科技发展的现状,我只能认同生命的延续需要依赖男性、女性这两种性别。但是人类是否真的只存在两种性别,如果仅从生理角度讨论的话,可以这么说。
但爱情和婚姻只有依靠这两种性别才会产生,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不过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人生的三大事实给我们带来了三种问题:如何谋求一职,以实现我们在地球生存的目标;如何在同类中获取地位,以达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目标;又如何调整自己,适应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愿望。
但是,为什么同样是适应生存的需要,却还是有很多失败者?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社会归属感社会兴趣
在他们看来生存不能依靠社会,更不能与他人合作。他们所有的兴趣都只停留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也只是一种只属于个人的意义。
而所有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准是:
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够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
而导致失败者赋予生活一种只属于个人的意义的原因是:他们以自己某些特殊的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的基础,这些经验又决定了他们自己。
阿德勒告诉我们,人类通常在生命的第五个年头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而这个行为模式将是他以后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方式。在那个时候,这个5岁的儿童就会形成一种“如何看待世界”比较持久的概念。除非后期能让他们改变对这个行为模式的解释,否则,即便在旁观者看来已经错得离谱的看法和行为,他们依旧会坚持。
而在儿童中,最容易赋予生活个人化意义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器官缺陷儿童、被娇纵儿童、被忽视儿童。
三大儿童类型
器官缺陷儿童
这种儿童心理负担特别重,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他们,导致他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自己身上,因而无法感受到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奉献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器官缺陷儿童都是这样,比如残奥会上的各位精英们,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只是在自己身上,他们为国家、为团队的荣誉而拼搏。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就不再是个人的而是可以与他人共享的意义。
而让他们把赋予生活的意义从仅供个人使用转变到能共享、通用,主要就在于有正确的人指引。
被娇纵的儿童
这类儿童从出生起就一直被各种人宠爱。所有人都以他们为中心,对于他们说的话、提的要求,更是言听计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而这种些宠爱带来的后果是,这些人会认定自己永远都是所有人的中心,一旦别人不再以他们为中心,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被世界亏待了。
他们一直被教育的是只取不予,所以也就从来没有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当有一天,别人不再对他们表示顺从和谄媚,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被出卖了。
他们设定的人生意义是: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中心的存在,生活对他们应该有求必应,自己应该是最重要的人。
当我们看到这个人生意义时,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但在他们自己眼中,这就是他们人生的意义所在。
当我们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开始与各种不同的人、事、物相处,除了在自己是生活中,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再被所有人围绕。
所以如果他们自己不改变对人生的解释,注定会成为一个失败者。
被忽视的儿童
跟被骄纵的儿童完全相反,这类人总是被忽视,所以他们不知道爱和合作是什么。他们从来不会把别人的善意和帮助纳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中。
也许他们曾经被社会或他人伤害过,所以就认定整个社会和他人都不是友善的。
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会高估问题的难度,也低估了社会的善意和他人帮助的能力。最后耗尽自己的力量也终究无法解决问题,最后只能消极抵抗,失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视这些类型失败者居多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赋予了生活错误的意义,而要想让他们走向成功,就必须修正他们对待问题的看法。
而要修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就要从改变他们对目标的解释开始。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告诉我们,人类是心灵和肉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灵决定着动作的方向,并且在肉体可达到的范围内指使着肉体。比如虽然我们想要摘下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但是因为肉体能力所限,即便我们真的很想要某颗星星,也只能默默放弃。而心灵与肉体交互作用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地位
但是很多人在达到这个安全的地位时,走错了方向,并且越走越远。
而导致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对自卑感的掩盖和对优越感实现的唯一追求法。
自卑情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都是我们想要改进的。
自卑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反而是促进人类进步助推手。比如因为人类面对大自然的自卑感,我们发明了地震监测仪、防洪抗洪的手段、躲避雨水侵袭的屋顶、便利出行的交通工具等等。
每个人都不愿意长期处在自卑的环境中,只是不同类型的人选择逃离自卑感的方式不同。
一类人会不断改进自己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能力越来越强,以正视曾经让自己不敢面对的问题。
比如很早就不得不面对亲人离世的人,长大后通常会选择当医生之类的职业,以直面自己害怕生命消逝的自卑感。
另一类人则会,掩盖自己的自卑感以自以为是的优越感麻痹自己,让自己感觉自己很优秀。只是这种状态不仅不会帮助他们摆脱自卑感,反而会因为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就像借着老虎假装自己很厉害的那只狐狸一样。它不想被别人认为自己能力差,但却不去提升自己的武力值和领导力,却假借老虎的威严达到自己的优越感。
在狐假虎威的故事中没有故事没有再发展。但是现实却别寓言故事要复杂得多。当那些假借别人气势掩藏自己自卑感的人遇到更多压力时,他们就会变得暴躁、易怒且独裁,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自卑感往往会带来紧张感,第一类人会充实自己的能力,克服紧张感。比如《国王的演讲》中,那位一讲话就结巴的国王,为了克服自己讲话结巴的毛病,用各种方式修正自己的结巴,最后克服障碍,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而第二类人,克服自卑感带来的紧张的方法,就是与问题保持距离,将自己局限在自己能主宰的环境中。他们要不是怒吼呵斥以示自己的能力,要不是低声下气,而其最终的目标是获取优越感,而不是改善境况。
就像喜欢用哭来吸引父母注意的小孩。当他们发现自己一哭就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力,他们就会在觉得自己不再是人们的焦点时,大声哭泣,以向其他人展示自己受人关注的优越感。
每个人优越感的目标都尤其个人化的意义。它是生活的奋斗目标,是我们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
而实现优越感的目标也不是像地图上的经纬一样固定不变,它是动态的,富有弹性的。
比如上面说的那个为了摆脱自己害怕面对生命逝去的自卑感而选择当医生的人,在成为医生的路上所经历的过程与其他人也不完全一样。
阿德勒告诉我们,越是接近正常的人,他们在实现自己优越感的过程中越富有弹性。当他们在某一方面受挫时,总会另辟新的途径实现自己的优越感。而越是那些失败者,越容易把获得优越感的途径认定为,仅此一种方法。
而当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个人便不会在生活的样式中犯错误。
因为他们所采取的行为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阿德勒举了一个例子很形象的说明了,当失败者把优越感具体化之后的表现:
如果阿德勒觉得只有坐在黑板顶端,身体高处所有人,他才能摆脱自卑感,获得优越感。所以他会寻找梯子,爬到最高处。即便别人嘲笑他,也不会做出改变。如果别人觉得他犯病了,把他从梯子上弄下来,把梯子搬走,他还会想其他办法,爬凳子、不断地跳跃等方式达成自己要身体高过他人的目标。
而要想让他停止这种行为,除非有人能够改变阿德勒对于目标的解释,或者是能够探求到他行为背后的目的,以及这个目的与优越感之间的关联。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帮助像例子中的阿德勒一样的人呢,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每个对生活赋予个人意义的失败者,他们的目标没有对于错之分,只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毫无用处的方向。
而要想改变他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就需要明白,是什么让他们采取了错误的方式。
比如偷窃。偷窃是把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以获得安全感。而这一行为的出发点却是贫穷或者匮乏感。
没有学会如何了解儿童的人,是不可能了解成人的。
我们在了解了行动的原因之后,需要知道他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情况下他会产生匮乏感?他有没有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克服这种匮乏感?
显然他没有,并且他也并不认为自己用错了方式,只是这次不小心所以被抓而已。
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目标呢?
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可以使别人也能受益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能够发展自己,又能有利于人类共同进步的目标,就是有意义的目标。也就是当我们选择的目标是与人生三大事实即利于地球发展、能够与他人合作利益共享,能够为延续发展做出贡献的目标,就是有意义的目标。
自卑是人类天生自带属性,它不是什么病征,反而是我们前进的助力。只要有勇气直面自卑,用正确的方式克服自卑,优越感即便不建立,也会像自卑一样成为骨子里自带的属性!
举报/反馈

伊文的小天地

4098获赞 2004粉丝
谈谈剧里的百态人生,聊聊书里的万千世界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