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成了“一块钱”,也有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要知道,作曲家就曾在南京创作并生活多年,记者采访了原作者的家人。
一分钱变一元钱,消解经典文化可取吗?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等曾伴随亿万少年儿童成长的歌曲,都是出自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之手。潘振声生于上海,1991年调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声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热播,被人们誉为当代 “儿歌大王”。他因患脑血栓经多方医治无效,2009年5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他的女儿马莉是南艺老师,也是长笛演奏家。马莉也在朋友圈看到了这个截图,还有不少朋友来问她,知不知道这个事情。
“这种还真是无从下手,去寻找它的源头,我觉得正规出版社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马莉说,“爸爸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跟物价飞涨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来仍然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改成这样,唱起来不觉得拗口吗?我觉得,对这样的恶搞或者调侃,不用去理会。我理解大家是用这个来搞笑或者调侃,把它变成一种段子,但现在我们有时候,并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丑化或者消解掉,但又缺乏原创的能力,这并不值得提倡。”采访中,不少音乐创作者都表达了此类看法,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去改动它。这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
你知道吗?《一分钱》“一分钱不要”
马莉回忆起《一分钱》的故事说,因为这首歌太有名了,潘振声还有了“一分钱爷爷”这个雅号。当时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都在学雷锋。潘振声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来信邀请写一首歌。当时他在一所小学当大队辅导员,办公桌上有一个文具盒,里面放满了孩子们捡到交上来的硬币。那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孩子们经常走出校门很远了,还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叔叔再见!叔叔再见!”
潘振声于是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后来上海公安博物院成立,找潘振声要当年的那封约稿信及《一分钱》曲谱。对方开出了20万的收购价,结果潘振声说:“孩子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份手稿,我当然也要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不要!”后来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
此外,他创作的《春天在哪里》,也成了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他曾获得中国唱片公司“金唱片奖”等重量级奖项,被人们誉为当代“儿歌大王”,并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贴。
保持一颗童心,“一分钱爷爷”一辈子创作不息
(▲ 家中曾堆满他的音像作品)
马莉说,创作了一辈子儿童歌曲,但看着孩子们没有可以争相传唱的歌,每次看到一些歌唱比赛上孩子们唱着大人的歌,满口“情爱”,潘振声就觉得忧心忡忡。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老人的工作台被他花光全部积蓄购置的录音制作设备占去了大半,原来一贯追求时尚的潘老晚年还在跟一帮年轻人学习制作CD,把录音棚搬到了家里。“他跟年轻人不耻下问,认真做笔记,还自己做了一个使用指南,”《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也被潘老刻录进了他的教材。
在家人的心目中,潘老还保持着一颗童心。马莉还记得,“老爷子不落伍,一些时尚的东西他都能接受。他平时在家经常也会玩连连看、泡泡龙等小游戏,因为比不过我妈,还着急上火,晚上不睡觉用掌上机‘苦练’。”
除去《小鸭子》、《一分钱》、《好妈妈》、《春天在哪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脍炙人口的儿歌之外,潘振声在本世纪仍然创作不息,晚年还去各地采风,历时4年积累出《56个民族新儿歌》等作品。
网友评论:
@听闻渔歌唱到几句波澜:我小时候也基本见不到1分钱了,但我听的还是一分钱,我一直以为就是告诉我们即使再少的钱也要拾金不昧,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这里的一分钱不一定指的就是面值啊!改了的话意思也肤浅了,童年也毁了,关键是过于牵强。
@觚酒溪云:有点儿像我们背诗词时,把“红泥小火炉”改成了“不锈钢燃气灶”…
@Another_LK:毫不押韵
@田七七七:一毛钱不配是钱吗???为什么跳过一毛钱???
也有网友认为
更贴近生活,没毛病
@侍晓禹:我捡了一分钱给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怀疑我发烧了。
@吉通:现在大家都不拿钱,能捡到钱真的不容易!
@24K大眼睛:一分钱是古董,比较值钱,有可能不舍得交出来。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你现在在马路上捡个一分钱给我试试。
@恶魔小混蛋20609:每当唱起这首歌,就觉得这是歌有问题,哪有一分钱花,心里默默把歌词换成一元钱。
@老板也是周小孩:确实现在小孩不知道一分钱长啥样,没有这个概念,没有代入感。
@无法掩饰的梦 :我觉得蛮有必要,现在的孩子真的懂一分钱的概念吗,简单直接的让孩子明白不好吗,作者本来想表示的是拾金不昧的精神,和一分一元应该没有太大关系吧
@女王大人求好运:问题现在没一分钱啊,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根本就捡不到,改了之后更符合事实,让小孩更了解记住
@伊夕-陌影:个人觉得不存在误导,更谈不上毁童年,唱歌需要引起一定的共情共鸣,对我们来说它是改变是突兀,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对现在根本没见过一分钱的孩子来说,你唱一元钱,对他来说自然而然,毫无违和。根本不违背你所说的拾金不昧的本意好么!不要以一个成年人的立场想当然的去否定。
有网友觉得这种改编没必要。
@听闻渔歌唱到几句波澜:我小时候也基本见不到1分钱了,但我听的还是一分钱,我一直以为就是告诉我们即使再少的钱也要拾金不昧,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这里的一分钱不一定指的就是面值啊!改了的话意思也肤浅了,童年也毁了,关键是过于牵强
@不为谁而独舞:课本里都介绍过一分钱的,即使不用也知道,我觉得不改好,我小时候也没见过一分钱,但唱这首歌的时候总有种特别的感觉,会好奇我长辈那个年代,其实唱一些怀旧的歌特别有感觉,还有卖报歌,现在不卖报了,但听起来就是很有感觉
@小彩电二瓜:跟物价上涨没有关系 可能你会说 现在市面上一分钱不流通了 人们不用一分钱了 甚至连现金本来也少用了 但是 一年级学人民币的时候 元角分都会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会学 就算没用过 不用了 但还是知道有“分”的存在 经典歌曲也属于经典文化的一部分 贸然改动本就不妥 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Dear-蔡子轩:尊重原著。那是我小时候的记忆
@G一颗西边升起的太阳Y:我也觉得没必要改啊……这也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吧
还有网友吐槽,在学生时代类似的“改编”还不少。
@觚酒溪云:有点儿像……我们背诗词时,把“红泥小火炉”改成了“不锈钢燃气灶”…
@W芝麻汤圆: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不知道谁改的,小学那时特别火
@咖喱饭很浓: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蚊子死多少。这是曾经一位优秀的同学背诗时背出来的,当时听着好像也没毛病
也有网友表示,“一分钱”“一元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教育意义。
@SQ胶州标致青年:一元钱,一分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背后的教育意义。一分钱虽小,品德、素质却是千金难换。
新闻热点评论:
“一分钱”改成“一块钱”:经典不该被消解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本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儿歌,最近却被人改的“变了味儿”。有人将歌词中的“一分钱”改成了“一块钱”,美其名曰一分钱已经不流通了,改成一块钱才能与时俱进。
可能这只是出于个人的突发奇想,认为这是文艺作品追求进步的表现。但是《一分钱》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因其传唱度、表达意义而堪称儿童歌曲经典。歌曲里的“一分钱”并不是为了强调钱币金额的多少,而是为了表现童真童趣,宣传拾金不昧的道德品质。但从字面上来理解歌曲表达的内涵是很肤浅的,也是对经典文艺作品的消解。
随着“快消时代”的到来,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也被经多种形式改编后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改编其中有的很好的传承了经典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但也有很多经典作品被歪曲,改得面目全非,这未免就与传承经典,赋予经典新生命的宗旨背道而驰了。此外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不得歪曲、恶搞、丑化,擅自截取拼接经典文艺作品。
每一部文学和文艺作品创作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基础和想要表达的思想价值。之所以作为经典流传下来更是因为它的内涵和价值观符合时代潮流和人们的认同感,饱含了一个甚至多个时代的感情,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魂。对于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应该是心存敬畏的,即使是改编也要基于尊重历史和尊重原创的基础,而绝不能因即兴创作、一时之乐而亵渎消解经典。
当然,我们对文艺作品改编不是绝对否定,反而是支持其创新和与时俱进。因为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路径,没有新鲜事物注入的文化就像一潭死水,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追求和艺术享受。正因如此,文艺创新需要根植于时代精神和社会大众的需求,要葆有匠心 不忘初心,要坚持传统,创造自身的价值内涵,而不是靠随意改编几个字眼,消解经典上位。
综合: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扬子晚报,新浪微博
举报/反馈

生活报

200万获赞 64.7万粉丝
与你有关,对你有用,期待与你相遇
生活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