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哟西心理 的第45篇新知
阅读仅需8 分钟
作者|UC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给大家做一道选择题:
去到电影院,你看到有两种大小的可乐。小的5块,大的12块,你会买哪个?
这时候你可能会比较难决策,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相应的大小。
但是如果我说,在这里面再加多一个size,那就是中杯可乐,卖10块。
这时候你会怎么选?80%以上的人,都会毫不犹豫买大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跟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有关。这里面涉及到一种心理学现象——诱饵效应(Decoy ffect)
1.
什么是诱饵效应
诱饵效应(Decoy ffect)又称为不对称优势效应(Asymmetric dominance effect),指当第三种选择被提出时,消费者将倾向于在两种选择之间有一个特定的偏好变化(Huber , Payne & Puto ,1982)
简单来说,就是当出现一个新选项的时候,这个新选项可以改变你本来的选择偏好。
什么意思呢?就像例子上面所说的。
本来只有大(12元)和小(5元)的可乐,你可能会按需购买,这里面会有个偏好。
但当出现了一个中(10元)的可乐,那么你很大可能会选大杯的,不管你之前选的是啥。
这就是典型的诱饵效应,那个中杯,就是引诱你作出决策的饵。
发现了吗?你以为自己是一个精明的消费者,殊不知这都是商家设定好的。
觉得不科学?科学的实验是这样的。
Bateman等人(2008)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把被试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被试,可以选择获得$6或一支优质钢笔。
而实验组的被试,则是在$6和同样的一支优质钢笔以及一支劣质钢笔之间进行选择。
结果发现,对照组选择钢笔的比例是36%,而实验组选择钢笔的比例则是46%。实验表明,劣质钢笔的存在,使得选择优质钢笔的人数提高了。
而这,其实就是一个选择偏好被无意识改变的问题。
2.
其他领域的诱饵效应
事实上,这个效应,不仅作用在营销领域。只要有决策的地方,你就有可能被这个效应影响。
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William Hedgcock(2009)做了一个关于政治中的诱饵效应的研究。
研究表明,当在一场政治竞争中有两位领先者时,如果有第三位候选人加入,就会对其中一位候选人产生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两个条件。
候选人A:在国家安全问题上非常擅长,是华盛顿议员中的新面孔。
候选人B:在国家安全问题上非常擅长,是华盛顿议员中的老面孔。
AB在竞选中具有同样的胜算。
这时候加入了候选人C。
候选人C: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不太擅长,是华盛顿议员中的老面孔。参选胜出的概率较低。
这个时候,你觉得谁的胜率会升高?答案是候选人A。
因为候选人C的老面孔属性跟候选人B相似,此时会对候选人B产生负性影响,从而增加候选人A的吸引力。这时候能够把选民的注意力,转移到“新面孔”这个属性上。
如果说,这个候选人C不是老面孔,反而是个新面孔,那么就有可能反过来,增加B的竞选吸引力。
所以你明白了吗?诱饵的作用,不是让你去吃它,而是让你去根据“钓者”的反应,作出选择。
同理。
假如你是在三选一的面试的过程中,跟另外一个竞争对手脱颖而出,那么这时候要怎么利用第三个人的属性,来调整自己的特质呈现方式,增加自己的胜算呢?
这就涉及到,诱饵效应了。
3.
为什么会出现诱饵效应?
因为当我们在决策的时候,我们会把我们看重的属性进行对比。
举个例子:
例如一个喜欢自拍的小姐姐,在买手机的时候,可能会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前置摄像头的像素,一个是价格(好了我不知道爱自拍的小姐姐是什么心态,因为像小猪这种理性的女人是不喜欢自拍的)。
这里面前置摄像头是主属性,而价格是次要属性。
这时候去到OPPO的旗舰店,销售甩出了两个手机给你选(这个我真的没收钱卖广告):
一台是RZ,价格2299,前置摄像头像素3200万像素。
另外一台是K3,价格1899,前置摄像头像素1600万像素。
这时候你可能会对比,难以选择。
但突然销售再推荐另外一台R17特别版,价格2300,前置摄像头2500万像素。
这时候,正常人都会避免买一台价格贵但是前置摄像头差的手机,所以这时候,你会进行再一次对比。
RZ无论是价格还是摄像头,都优于R17
而K3只有价格这一项,优于R17
所以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更倾向于选择RZ,而不选择K3。
当多了一个诱饵的时候,你就能够通过再次对比的方式而进行选择,选择你所认为的更加“理性”的选项。
而这个诱饵一般有一个特性,无论它的主属性还是次要属性,肯定都跟“钓者”想让你选择的那个选项差不多甚至还差点,但是次要属性,却会比另一个选项占优。
而这种主属性优势和次要属性优势不对称的情况,就是不对称优势效应的本质。
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
如果在面试过程中,你跟另外一个人脱颖而出,那么怎么利用被淘汰的那个面试者作为诱饵,提高自己的胜算呢?
那就是去有意无意地让考官注意到淘汰者跟自己相似,却比自己差的一面,还有就是让考官意识到淘汰者比另外一个面试者优秀的一面。
当然,这里面要分清主属性和次要属性。这样的话,你的赢面就能增加了。
4.
怎么利用诱饵效应?
当你意识到这个效应的存在,你可能会已经在避免。所以今天,我不教你怎么避免。你只需要知道,很多时候你以为理性的决策,其实是在被操纵的就行。
那利用的话,就是怎么利用这个诱饵效应呢?
记住这五条准则
a.选择你的目标物
这个东西,是你想卖出去的东西。同理,这个东西当然也可以是你本人,对不?
b.构建目标物属性
记住,这个东西应该要比其他的产品属性上更加占优(当然,价格也可以更好一些)
c.创造诱饵
你的目标是让诱饵不对称地被你的关键产品所支配,从而增加你的关键产品的吸引力。
d.至少用三个对象进行对比
但是,注意不要添加超过5个,否则可能会使消费者陷入注意选择过载偏差
e.设定诱饵价格
把诱饵的价格向你的目标物靠拢,可以是同等价格或稍高稍低。
这个不仅适用于产品,还适用于各行各业。所以这时候,不如好好试试?
不知不觉写到了第45篇
之所以这周两更
是因为这个月没更新过
作为生日月那么不积极
的确不太好
现在开通了广告主
下面会有广告
欢迎大家随便点击
(广告费嘛)
最后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
说说你遇到的诱饵效应
UC说:
你以为你是精明的消费者?实际上你是被操控的。
参考资料:
Huber, Joel; Payne, John W.; Puto, Christopher (1982). "Adding Asymmetrically Dominated Alternatives: Violations of Regularity and the Similar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1): 90–98
Bateman, I. J., Munro, A., & Poe, G. L. (2008). Decoy effects in choice experiments and contingent valuation: Asymmetric dominance. Land Economics, 84(1), 115-127
Hedgcock, W. 2009. Could ralph Nader’s entrance and exit have helped Al Gore? The impact of decoy dynamics on consumer choice
Yang, Sybil; Lynn, Michael (2014). "More Evidence Challenging the Robustness and Usefulness of the Attraction Effe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1 (4): 508–513.
回顾:
举报/反馈

哟西心理

743获赞 506粉丝
最新最潮最有趣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服务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