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
恐惧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是自我保护意识面对威胁时的一种反应。
自我保护意识有两种,一种是意识的,一种是潜意识的。前者具有可以明确的理由,后者往往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与之相应,引起恐惧的事情既可能是原因确切和可理解的,比如一条毒蛇对生命的威胁,也可能是暧昧不明难以解释的,比如有人对着一杯茶竟然簌簌发抖。
从另一个角度看,意识和潜意识当中引起恐惧的事物也有两种:一种是人类共通的,比如对黑夜的恐惧;另一种是个体特殊的,比如对某个人的恐惧。
再换一个角度,有些引起恐惧的事物是现实的,比如来自于天灾的威胁;有些引起恐惧的事物却是纯粹心理的,比如对鬼神的恐惧。
不管是什么样的事物,只要使心灵感受到了对于保持自我的威胁,特别是如果感到这种威胁难以对付,恐惧就会产生。
潜意识
任何人的意识或者心灵包括三个部分: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即作为类属和个体的人的过去和现在。其中就包含有令人恐惧的一切事物,在意识中呈现的内容很容易理解,而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则成为本能反应。所有这些内容,在佛教中有一个统一的词语:无明业力。
因为无明,最初有了能和境,然后是三细六粗辗转而具,“我”终于出现了,众生也宛然出现了。自我通过分别、执著、贪取、厌离等方式有了爱恨情仇、贪嗔痴慢等业力,这种业力习气自无始以来无有休止,存在于此际的人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走出唯物的窠臼,集体潜意识呈现为人类的共同对境,也就是同分妄见,比如山河大地日月;个人潜意识呈现为个体的特殊命运,也就是别业妄见,比如自己的个体经历。意识就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的。
生活境遇中出现令自己恐惧的事物、仅仅在心理中出现令自己恐惧的事物,两者都是业力习气的表现。或者说,作为引起恐惧的原因,威胁、伤害都是根本上来自于愚痴,因为愚痴,爱恨情仇的业力呈现为人的生活境遇和心理情绪,凡是有利于此际我执的,都让我感到愉快,凡是不利于此际我执的,都让我嗔恨、恼火或者恐惧。
此际的意识,经过耳闻目睹,怎么会既引起意识的反应,又引起潜意识的反应呢?因为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有着共通的觉性。正是这种觉性,使人有了觉悟的可能,有了真正战胜恐惧的可能。没有彻底的觉悟,就不可能彻底战胜恐惧,因为恐惧和无明是一体的。这种觉性的呈现,也就是觉悟,作为真正能够战胜恐惧的途径和方式,需要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慈悲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情怀、愿力。真正的、彻底的利乐有情的精神,不仅能够消弭业力习气,而且能够利益众生,广结善缘,同时能够走出小我,放下我执,行大乘事业。
二是清净心。放下执著,既要都摄六根门头,不被诸尘粘滞,又要放下诸种分别影事,勘破诸神通并非究竟,了无牵挂,毫无羁绊。清净心是道,这才是依止处。
清净和慈悲
慈悲心和清净心能够确保觉性之光不动不摇,澄澈明净,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觉悟,恐惧才能够在智慧光明中冰雪消融。如果没有慈悲心和清净心,一是恐惧无法真正消除,二是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光明,可能出现偏执邪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更添险衅。
举报/反馈

瞭望者

12.7万获赞 1.2万粉丝
专注新时期人文发展和时代进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