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
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
确实,我们现在在认知某人时,会将他(她)的一些特征归属到某一类群体中,然后把这一类群体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她)身上,以此来认知他(她),这也是俗话说的“贴标签”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种刻板印象,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我们一般会认为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比较精明、军人纪律性强、农民朴实等,其实都是脸谱化的看法,在脑中形成了较为固定、刻板的印象。
不仅是职业,年龄、性别也会成为刻板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从年龄上来说,我们总是形容少年如“初升的朝阳”,充满朝气,年轻人上进心强,有拼劲有志向,而一提到老年人,难免用“暮气沉沉”来形容,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从性别上来讲,我们通常认为男人阳刚气足,善于开拓事业,而女人温柔婉约,爱好整洁,心思细腻。
这就是典型中,生活现实刻板效应的表现,而事实表明,人们不仅会对生活中真实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甚至会因一些道听途说而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所以,社会上的刻板效应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形成的:其一,与某人、某事或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进行固化;其二,在他人提供的间接信息影响下形成。第二点便是刻板印象形成的主要因素。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未知的容器内,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摸出同样的玻璃球,下次再摸的时候,你就会想还是同颜色玻璃球,当下一次摸出不同颜色的玻璃球时,我们就会想里面都是玻璃球,只是不同颜色罢了,当继续摸下去,摸出来还是其他不同款式的球时,我们就可能会认为里面都是球,可能颜色、款式不同而已;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刻板印象所引发的思维定势,当入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让我们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认知人和事。
物以类聚,群分,刻板印象有一定道理,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要对遇到的人和事有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还需拨开刻板印象的云雾,学会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见之词”,有意识地寻家与重视不同于刻板印象的信息。社会发展之快,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
凡事要敢于尝试,敢于打破陈規,只有我们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果敢和堅毅,オ能向刻板效应说不,オ能让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正确。
你们呢,会这样给人贴上标签吗?
举报/反馈

Life情感见习生

1212获赞 239粉丝
专注生活时事、情感交流、深度好文分享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