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回顾了一次《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几年前看的时候一样,为松子的一生感到悲凉,郁结无法打开。不同的是,这次除了这种悲凉的感受外,对松子的一生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01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描写了松子苦难的一生,松子不断陷入悲剧性的重复当中,她以“爱”为“食”,不断地陷入灾难性的后果中,她很痛苦,但是又不断因为陷入痛苦而在享受着的人。曾经看的时候,惋惜但不能理解松子这样的一生,这次看来,松子的内心和生活模式有些像我所知的边缘性人格。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松子与自杀作家的恋情,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无论是精神上,肉体上,这份恋情都充满虐待,但松子却愿意去忍受,在松子看来,这些虐打只不过是对方对自己的爱而已,即使痛苦也好比一个人来得强
这种依恋来源于深深的空洞感,就像松子每一回家都要朝着空无一人的房间里说一声:“我回来了。”她无法忍受一个人独处,这种虚无和空虚解释了为什么松子愿意进入一段又一段并不舒适的亲密关系。
对于松子这样边缘性状态的主体来说,她缺乏独立,缺乏内在空间,缺乏区分主体与客体的能力。也就是说,松子不能区分与对方的界限,进入亲密关系后她要分分钟和对方黏在一起,不断的需要对方保证。但无论对方怎么保证,她依然感到不安全。
02边缘性的人经常需要紧紧抓住身边的人,为了抓住身边的人,他们甚至自我伤害,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比如自杀等等。这些偏激行为用来验证自己的存在,也用来不断的激怒对方,利用别人的怒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所以在边缘型人身上,很直观的感受是,他们的爱意和恨意并存,明明依靠你,却想激怒你。因为他们时刻都在感觉突然消失。无论是感情、信任、价值等等。
有人说边缘型人格就像一件衣服,当有人接近他时,他开始兴奋,当有人拿他出来,他感觉到感激涕零,当有人穿上他,他开始变成这个人,讨好这个人的每一件事,但是不用太久,他开始担心这个人会脱下他,所以开始恐惧,恐惧会转变成为愤怒,然后愤怒累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爆发完再度自责与沮丧。
同时,他为了证明对方不会丢下他,他得努力做出一些对方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测试这个人的爱意是否真实存在。
这样阴晴不定和态度偏激的转变常让人发觉之后,就想要逃跑,所以他们的悲剧常是重复的。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往往非常纠结,难以分辨自己到底是爱一个人还是厌烦一个人,有时恨不得立刻离开一个人,离开后又觉得无法离开这个人。
03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虽然算不上边缘性人格,但是在恋爱关系中也属于“边缘型”。在恋情中没有自我,且极度缺乏安全感,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以对象要脱离自己为前提。他们关注对方,其实更关注对方眼中的自己。
边缘型的状态一定是长期的影响形成的,拿松子来说,大概是松子从未出现过的母亲,使得松子在母爱完全缺失环境下成长,最终变成了被嫌弃的松子。当意识到“边缘”行为后,我们也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应对。
1、 在闲余时间,记录自己与伴侣吵架事宜,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事实,把这件事的好与坏做记录。
2、 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情绪与发生的事实。
3、 将事实和感受进行对比,并综合去理解。
从长远来看,用事实来为自己和对方划定相对清晰的边界,是至关重要的,而溺爱和躲避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缓和,但容易走向责任不清的结局,让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Lachkar,2011)。
当然,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表现出严重的边缘型状态,可以寻求专业性的支持。
松子是苦难的,但她的苦难是由于严重的缺失而带来的,她又是勇于自我承担的。影片最后,她灵魂回到了家乡的河流,回到了家里,回到了童年,或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已原谅了所有的伤害,以及原谅了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报/反馈

瑞即心理

59获赞 95粉丝
把我的故事,我看到的世界说给你们听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