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儿14岁,成绩优秀,乖巧听话,一直是家长的骄傲。朋友信奉“严师出高徒”,一直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犯了错或是没达到她的要求都会受到惩罚。
比起理解体谅孩子,朋友更看重纪律性,认为孩子犯错就要承担后果,否则会越来越难管。然而,近一年以来,女儿却不像以前那样遵守规矩了,经常和她对着干,对她严厉的教训也是充耳不闻。
纪律(discipline)这个词来源于“disciple”,意思是教学。有效的纪律约束是一种教育和支持孩子的方法,前提是需要深度的理解和练习。
很多家长像我这位朋友一样,认为纪律是为了“告诉孩子谁是老大”或者“让他为错误付出代价”。大多数父母会用他们认为“正确的做法”去约束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或是做错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严厉的惩罚。
但是惩罚并不能教育或者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与此相反,惩罚是通过让孩子在精神上产生羞愧感、运用控制和恐吓来影响其行为。当父母想要鼓励孩子向积极方向转变时,这种盲目严厉的途径是最失败的一种做法。
“纪律性”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不仅没有好的效果,还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为何纪律有时不起作用
1. 单纯的教训无法培养孩子的纪律性
经常看到很多父母武断地要孩子为其行为承担后果,而不愿停下来在第一时间思考孩子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
这些父母认为“承担后果”是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以后不敢再犯这类错误。但是,单单就后果本身而言,并不能教会孩子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等重要观念和技能。
没有父母的有益引导,后果惩罚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单纯的教训会让孩子觉得他是被父母压迫着去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孩子意识不到具体的问题也就不会做出改变。
久而久之,孩子为了逃避责罚,可能会学着隐藏错误行为;或者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从而伤害到自尊心的发育。
2. 过分纵容和维持纪律是背道而驰的关系
过分纵容的父母没有设定规则或者进行前后一致的限制。这类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往往太过温和,从而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和尊重。
纵容型家长的孩子常常为所欲为,和别人相处不好。他们被溺爱、被宠坏了,变得非常自私,而且相当叛逆。
纪律性约束在这类孩子身上完全不起作用,因为他们认为做错事没什么大不了。
如何让孩子拥有纪律性
1. 移情
“移情”,即换位思考,当孩子犯错时站在他的角度看待问题。很多父母在孩子破坏规则时会非常冲动、情绪化,完全无视孩子的心情,只想狠狠的教训孩子,让他以后再也不敢犯错。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以下是无效管教和有效管教的对比,后者往往更有效果:
无效管教:“你打你妹妹,显然你不能控制自己。给我起来立刻滚回到你房间里去。”有效管教:“你打你的妹妹,我感到很担忧。我希望你回到自己的房间,想想自己的行为。等大家都平静下来后,我们再讨论这件事情。”无效管教:“已经两个小时了,你还在看电视。现在你滥用了这个权力,这个星期就不能再看电视了。”有效管教:“电视似乎阻止了你去做别的事情。我希望你接下来两天都别看电视。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看看处理看电视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无效管教:“你怎么敢和我这样说话!今天下午你不能去购物中心了。”有效管教:“我不能接受你这种和我说话的方式。我不能带你去购物中心了,因为那会让我觉得是在支持你的错误行为。我现在希望你坐下,帮助我了解谈话时你那么生气的原因。”
在管教孩子时将心比心,充分考虑孩子的情绪,使用教导的方法而非强制手段,纪律性才能起到理想中的效果。
2. 使用有意义的后果法
父母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他们就不能从其行为后果中吸取教训。
行为后果一般分为两种: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如果孩子拒绝吃午饭,之后他会觉得很饿,可是晚饭时间还早,要等很长时间,因此,他只得忍受饥饿。或者,他在玩瓷玩具时不小心摔破,以后就没得玩了。如果晚上熬夜,睡觉太晚,第二天可能就会很疲惫。这些都是“自然后果”,自然而然发生不用父母过多介入。“自然后果”能帮助孩子吸取教训,因为他们不得不经常关注后果。
与自然后果不同,“逻辑后果”发生在父母介入的情况下。在这里规则很重要,它是保持纪律性的前提,一定要非常明确。
在冲突发生时,父母需要按照约定的规则行事。比如:孩子一直玩游戏,不去做作业,爸爸妈妈就必须以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态度,拿走游戏机并锁起来;如果孩子破坏了溜冰场地的规则,必须没收溜冰鞋,好几天不让玩;当孩子没有做你提过好几次的家务时,就可以取消他晚上和朋友玩或者打游戏的特权... ...
针对不当行为的“逻辑后果”,如果是有选择性的、积极的,那么孩子就会对他的行为负责任。在孩子为其行为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对他的关爱,防止出现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
3. 言行要一致
有次碰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逛超市,孩子看到柜台上的巧克力,于是恳求妈妈买一些吃。妈妈对他说:“不行,告诉过你吃甜食对牙齿不好,不要再求我,否则,你回家就不能到外面去玩了。”
这个孩子不屈不挠继续带着哭腔央求,最后妈妈败下阵来,不情不愿买了巧克力。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他继续唠叨,自己刚才说的话(如果再央求就不让到外面玩),就要生效了。
最后,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觉得只要多求几次妈妈就会答应自己的要求,因此他下次依然会用多次恳求的办法达到目标。
保持言行一致非常重要。如果父母使用了“如果……那么……”的句式,就必须实施“那么......”部分。
父母通常会抱怨,因为当时太累了,所以没有实施所说的。但是,有效纪律依靠于言行一致。父母越是坚持言行一致,越能在育儿长跑中途中节约能量,因为言行一致会有效停止孩子的不当行为。
如何让纪律性更有效
以下六个方法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发挥出管束孩子的能力。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强硬的态度解决不了冲突和问题,那么一开始父母的态度就不能过于严厉。
设定限制,但别强加太多的规则。在制定规则之前,问一问自己:这有必要吗?这个规则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吗?规则如果是不现实的,那就很难实施。
在制定家庭规则时尽可能让孩子多参与。要知道孩子更愿意遵守他们参与过制定过程的规则。
帮助孩子理解规则以及破坏规则的后果。如果孩子之前明确知道规则的作用和破坏规则的后果,那么如果他打破了规则,承受后果时会更容易接受。
私下给予回应。让孩子在其他人面前感到尴尬会让他产生愤怒的情绪,伤害到他的自尊心。因此,当孩子出问题时最好避开他人私下和孩子面对面单独处理。
告诉孩子你是多么爱他。当孩子作出错误行为时,告诉他们你不喜欢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他们本人,这很重要。
有效纪律的核心是关爱和引导。帮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从中吸取教训是培养孩子纪律性的目标。教给孩子哪些是能够接受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哦!
举报/反馈

柠檬读书育儿

2.9万获赞 5204粉丝
985本硕,专研幼儿家庭早教的资深育儿达人
亲子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