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都能上大学,上大学成为学生求学的基本途径,怎样去上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 上了大学可能出现地变化
1 思想上松懈的大学生。
上大学前,高中阶段的学习是紧张的,训练是强化的,睡觉前都在刷题,复习,忙着积累知识点,目的是考上大学。上大学后,紧张的情绪一下松懈下来。反而每天在刷着微博,QQ,微信,还看学长的文章。正常的作息时间都很难坚持。
大学区别于中学。不囿于高考的压力,不拘谨于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不用机械地一遍又一遍刷着考试题,可以获得更多自己选择的事情和自主安排的自由时间,学习之外,还可以有很多想做和可以做的事情来拓展自己。更高的平台意味着更好的发展,兴趣和爱好不会再因为忙于考试而被压抑,个人的天性可以得到充分释放。
然而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相反精神散漫,整天打游戏而已,没有高考的压力,大学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打游戏,老师不管我,家长管不着,上不上课无所谓,完不完成作业都能毕业,闲暇时还能谈个恋爱,所有的事情都会顺着自己的想法等待你来安排。
2 沉睡中的大学生。
2017年《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微信刊发了题为《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的文章,文章对大学生的痛批振聋发聩。“大学生上课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的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的多,看连续剧没有玩游戏的多,这样的大学生,毕业了能找到好工作才怪!”在中学学生受到家长,学校的双层管制,上了大学原有的管制被卸载,迎来的是宽松和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一下子让学生没了主心骨,没了理想而失去动力,缺乏压力,昏睡散漫。
二 为什么大学生如此堕落,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1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盲目发展。2000年国家教育的千年总结和回顾中提到预计十年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15%)结果不到三年实现了突破。并且从此高校扩招开始突飞猛进。导致大学生过多,过滥。大学生的基础素质低。过多。就业压力大,特别是最近几年,大学的毕业意味失业。导致在校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2 家长在子女的教育上缺乏理智的心态。子女的培养目标上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主要原因还在高校,高校大规模扩招,挑动了家长的心。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大学。孩子一出生唯一的目标上大学。缺乏对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唯分数论。不管学生学习好还是差,家长的目标还是上大学,并不惜血本。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省份有一部分学生上不了大学,原因是高考招生上没有实现100%。躁动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一心为了高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3 就业的险境。每年毕业几百万大学生,寻找工作,倒有点像80年代的考大学,在万人过独木桥,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很难找到适宜的工作。原因有
(1)工业企业不景气,这一点西部更明显,企业失去了成为就业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成为大学生主要理想,考公务员成为潮流。这又是一座独木桥。实际上这是全社会的一个缺乏理智之举。以甘肃东部地区为例,一位刚上班的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或者中小学教师,月工资3000元左右,以后会逐年上涨,但幅度特别小。拿3000元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已经不易,买房子,成家等等只能靠父母了,但在高房价下能靠住父母的也不多。只是满足了一点虚荣之心,是位公务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从一个有好多机会的平台上掉进了不能自拔的深渊。
(2)用人单位过分追逐高学历。一旦有点效益企业,对人员的招聘公开招牌非985或211不录。要么研究生,甚至小学录用要求研究生,不知小学教育难度大着非研究生不能胜任,另外想象一下,一位专门学习和研究高数的研究生到小学去研究什么。80年代,本科毕业教高中,大专毕业教初中,师范毕业教小学,既正常,合理又规矩。过了30年的今天教小学已成研究生了,不知再过30年教小学学历跨越成什么。本科生毕业的失业是能想象得到了。除了考研究生,再有什么学习动力?
4 高校管理过松,基本是自由放任。考试过于宽松。教师忙于所谓的项目和科研,无心于本科教育。这一点与社会环境有关。
2018年10月18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速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严抓本科教育,真正给大学课程脱水,增加学生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不再沉睡。大学生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好好学习!真切期盼教育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