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摸起手机,看看今天发生了什么,不知什么时候这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今天打开新闻,看到的是“13岁女孩校园坠楼身亡,曾患抑郁症,专家:越优秀越危险”,中山市沙溪中学的初一学生陈晓(化名)由于不堪老师的批评,跳楼自杀,沙溪中学德育处主任李治这样评价她,“陈晓是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是班主任的好帮手,她同时也是她们班班长。”
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总会一紧,自己视若珍宝的孩子却如此草率、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这对父母亲人是多大的打击,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对这个孩子会满怀责备。但是同样从那个年纪走过来、有着感同身受的经历的我,却可以了解那种困惑、无助和难以面对。
那是在高中三年级的时候,课业负担很重,课间休息经常被老师占用讲题,在两节课之间的衔接中,疲惫的同学们没有及时地准备好下节数学课的书目,我也在其中,数学老师是个暴脾气,看大家都慢吞吞的,或许是想杀鸡儆猴,或许是发泄自己的不满,她的目光锁定了我,大声吼着:“xx,你快点准备书,不要磨蹭!不要说话!”这时,全班同学齐刷刷地目光投向我,作为一个老实的好学生,一个内向的女孩,在那个年龄里,这样的指责和尴尬情景是自己无法承受之重。当时真的想着,如果有个地缝,真想钻进去,躲避着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遭遇。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流,这时,数学老师很烦躁地说:“不许哭!要哭出去哭!不要影响大家上课。”有时候,人的情绪到了,是无法控制的,我们都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想,那个跳楼的13岁小女孩可能也有着我当时的心里感受。
当一个谨小慎微、努力上进,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周围所有人满意的好孩子,遇到这种严厉的批评和否定时,该如何平稳地应对?这是我们家长和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可以有效防范悲剧的发生。
其实,无论在学校和社会中,挫折和不公的存在非常正常和常见。如果一个人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就能克服和解决所有问题,让所有事情都成为完美的存在,那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生活中存在很多的不可控和不确定因素,每个人也都不是标准化的,都会有自己的私心和劣根性。既然伤害和挫折不可避免,那就应该从强化内心建设下手,决绝玻璃心,强化自我认同和欣赏,让这样的孩子不要过于依赖外界的认可和肯定,看淡别人的眼光。其实,自己的内心强大了、丰富了,情绪有了出口,患有抑郁症的几率也就变小了,就不会反复被坏情绪纠缠。
说起抑郁症,我想在大学毕业,初入社会的那几年了我应该也是轻度抑郁症患者,只是当时的无知和社会的对抑郁症的关注度低,让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刚刚百度了一下,抑郁症: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现在回想起当初的感受,走在大街小巷,看着周围人来人往,说说笑笑,我在心里就会深深地不解:这些人为什么能够笑出来,生活除了苦涩,了无味道。对于美食、美景、美衣,金钱、权力、地位,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欲望,没有兴趣。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还要佯装成一个正常人,去勉强应对一切。这种状态陆陆续续持续了四年,直到女儿的出生,每天都是繁忙和充实的,看着一个小生命慢慢成长,那种欣喜和专注,将抑郁一扫而光,我的生活有了寄托。后来,孩子慢慢长大,经常要面对教育的难题,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开始增大,很长一段时间抑郁的情绪又卷土重来。这时,反反复复的思考,内心极度的煎熬和焦虑,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选择重新拿起笔,书写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个出口,一个希望,一个舞台。每次,将自己的所有情绪和思考写出来那一刻,我解救了我自己。
其实,有这种感受的不止我一个。郑秀文每天画画,看书,以基督教为精神寄托,“以前我是靠自己,现在我把所有东西交托给上帝。你要肯打碎自己,要完全放手,重新塑造自己。当你有了交托,忧虑就会变得很小。”范晓萱从医生那里得到的建议是,用写日记的方法纾解情绪,“医生建议我把当下所有的感受写下来,从中来观察自己的情绪起伏,总结规律打开心结。”后来,她把这本日记出版成书,书名叫做《乱写》。李若彤曾因抑郁症一别银幕十年,治疗过程中,外甥女成为了她最大的精神支柱,“为了照顾和教育好她,我特意去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她是我走出来的最大动力。”明星的生活不规律,杨坤抑郁后学会了从“不正常”里寻找“正常”:按时睡觉、吃饭,主动出门社交,再走到健身房里呆上一下午,骑车、跑步、游泳、做器械,“每天都要出一身大汗,什么不开心的事、什么计较与争执都会忘掉,心就会平和下来。”医生也表示,宗教、健身、社交等辅助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抑郁病症。
更多地关爱自己,关注内心,看淡外界的纷扰,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相信自己,是抑郁情绪的一个防线。2012年3月,一个通过微博直播自己的内心的抑郁症患者,选择了离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网友“走饭”通过定时发送工具将生前的最后一条微博发到了网络上。从这条微博中,我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漠视,对自己的轻视。这条微博下面的评论区至今还每天有人在留言,留言量累计达到100多万,这成了抑郁症患者和情绪消极人的“树洞”,有什么心里话就来这里倾诉。我认真翻阅了这些留言,有很多共同点,言语中看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留言内容中充斥着自我否定、自卑、轻贱自己。
从小,家长教育我们不能自私,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我们慢慢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孩子,而且继续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反反复复被自己的心魔逼迫。其实,逼迫你的不是你的敌人、不是外界的不公、不是生活的坎坷,而是你那颗不肯放过自己的心和过分为难自己的坚持,忘记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爱自己,关注自己,相信自己,活出最美的自己。
举报/反馈

蕊寒17

174获赞 10粉丝
关注内心,书写当下,书写未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