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之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了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的面貌,是一位与爱因斯坦齐名的伟人。他生于1856年,1939年因为口腔癌去世。今年是弗洛伊德逝世80周年。在美国心理学家彼得·克拉玛的笔下,我们会发现一个走下神坛的弗洛伊德。他热心名利,扭曲资料,违背精神分析规范,就是为了为自己的理论建立神坛。
一、不算成功的父亲与对名利的渴望
1856年,弗洛伊德出生在当年奥匈帝国的一个名叫弗莱堡的小镇上。那里的居民只有4500人左右,其中的犹太人才100多个。他的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个还算成功的羊毛商人。小弗洛伊德出生的时候,他和母亲艾玛莉亚、父亲雅各布、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一起挤在一个二楼的房间里。大家都知道小弗洛伊德后来跟随全家迁居到了维也纳,住上了大房子,还雇佣了佣人。但是,这种生活在弗洛伊德后来的回忆中依然是清贫的。如果说略显清贫的生活还是可以忍受的话,那么父亲软弱无能的性格就是小弗洛伊德无法忍受的了。
八岁的弗洛伊德与父亲雅各布 父亲雅各布个性温和,还有点幽默感。但是弗洛伊德却认为父亲是讨好型人格,没有什么英雄气概与男子汉气魄。在他十来岁的时候,小弗洛伊德一次与父亲一同外出,碰到一个不太友好的基督徒,他打下了雅各布的帽子。雅各布只是把帽子捡起来了。就是这个弗洛伊德不怎么看得起的父亲,却在他幼年的时候伤害了小弗洛伊德敏感的自尊心。
维也纳的弗洛伊德故居 弗洛伊德7岁的时候在父母的房间里撒了尿,父亲在气愤之下说他长大后成不了什么大事。像绝大多数童年阶段的孩子一样,弗洛伊德显然在亲子关系中站队年轻的、充满爱意的母亲,将家庭中的矛盾与不快都归咎于父亲的懦弱与无能。父亲的这个鞭挞性质的评价反而成了弗洛伊德毕生要避免的“预言”。
在研究初期阶段,弗洛伊德不无忧虑地说道,“若能有机会名留青史该有多好,或者还能拥有些财富,完全独立自主,旅行以及抚养小孩……”。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最大的恐惧并不是对患者的咨询并未起到预期效果甚至是相反的效果,而是他的声誉与利益。
二、违背中立的精神分析规范
弗洛伊德在创设一系列理论如地形学、动力学等时,显然怀着建构一个完整、宏大的理论体系的目的。有人将弗洛伊德的理论称作“科学童话”。他进行精神分析实践的目的可能并非完全是为了替患者解除痛苦,而主要是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证据。而后披露的笔记等更是直白地显示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实践中无视中立的精神分析规范、独裁又傲慢。
弗洛伊德故居二楼的病人躺椅 所谓的中立,是“不论对病患内心中交战的状态,或是对分析师因此产生的种种情绪与意图,分析师都必须隐藏自己的态度,譬如说,分析师不能赞同病患内心的欲望,也不能赞同病患去掌控欲望。”弗洛伊德遵守这一规范了吗?显然没有,他在分析中就曾强迫患者承认自己所没有的欲望!
“多拉”案例将他的这一特点显露无疑。多拉的真实身份是伊达·鲍尔。这个可怜的青春期少女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中。她的父亲忙于与杰伦卡夫人偷情,她的母亲忽略她的感受。父亲情妇的丈夫杰伦卡先生又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对她施行了性骚扰。伊达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她忧郁、咳嗽甚至失语。当伊达的父亲把可怜的姑娘带到弗洛伊德的诊疗室之时,她并未从弗洛伊德那儿获得什么安慰、支持,更别提共情了。
弗洛伊德故居布景 弗洛伊德一门心思想从这个姑娘的经历中发现“潜抑性愿望”的证据。他先入为主、喧宾夺主地提出,当伊达被杰伦卡先生性骚扰的时候必定产生了兴奋,这昭示了她先前已经存在的欲望。即便伊达坚决否认,弗洛伊德依然坚持。可怜的伊达只好愤怒地中断治疗。自负的弗洛伊德认为她的离开恰恰证明了伊达对自己也怀有相同的期望,她的目的是为了挫伤自己。一年多之后,伊达因为面部神经痛再次来找弗洛伊德,却被后者拒绝了。
这个失败的案例被弗洛伊德绘声绘色地写成了成功的案例报告。一位精神分析师评价它是“所有记载临床工作者驳斥病患的出版物中最重要的记录之一,整个事件虽属不幸,但过程精彩万分,……这是一则相当出色的记录……”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出色的文采将他自己的武断推论变成了对患者的有效分析。
三、失败的精神分析实践
虽然在著作中,弗洛伊德的大多数患者都痊愈了,但是实际上,他的大多数患者并未康复,有的甚至身残了。
(一)身残的艾柯丝坦
弗洛伊德在高中阶段曾经迷上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在17岁的时候进入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系,他曾经为了证实鳗鱼是雌雄同体的鱼类而解剖过400多条鳗鱼。他后来对“解剖”人类的心理感兴趣了,但是依然执着地要为心理找到生理上的基础。这种执念体现在他对一位患者艾玛·艾克丝坦的治疗中。
日料的招牌食材鳗鱼,其实是雌雄同体 当艾玛·艾柯丝坦找到弗洛伊德的时候,她不仅患有歇斯底里症,而且鼻部疼痛、出血。弗洛伊德认为,出血的根本原因是性压抑与歇斯底里症,于是他把这位患者介绍给了弗里士。弗里士是一位耳鼻喉科的专家,他的理论非常大胆,他认为,“人类生活是受二十三或二十八日的周期循环主宰,而这一切循环是由一个性器官主导”,这个器官就是鼻子。弗洛伊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弗里士打得火热。
弗里士在自己奇葩理论的指导下,为艾柯丝坦的鼻子做了手术,还把一块一英寸半的纱布忘在了她的鼻子里。手术之后,她的鼻子疼痛难忍、臭味难闻,最后导致脸部永久性变形。终其一生,弗洛伊德都对这个案例讳莫如深。
(二)终生躁郁的“狼人”
“狼人”是弗洛伊德的最后一位著名病人,他的真实身份是赛吉·潘克杰夫,是一名贵族。潘克杰夫有神经官能症的家族病史,他的父亲有躁郁症并自杀,他的母亲患有焦虑症,他的姐姐因难以忍受精神痛苦在20多岁时便自杀身亡。
影视作品中的狼人 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之下,潘克杰夫终于回想起了自己早年的一个关于狼的梦。弗洛伊德施展了自己的释梦技术,将梦中的符号逐一分析,在他的报告中,狼人痊愈了。潘克杰夫非常尊重弗洛伊德,因此默契地配合了前者的分析过程。但是从治疗效果来看,与其说潘克杰夫痊愈了,倒不如说他在案例分析中痊愈了。在分析结束后的几十年后,潘克杰夫依然表现出长期躁郁症患者的症状。
(三)失败的分析师媒人
1921年,当时弗洛伊德六十多岁,事业蒸蒸日上,是心理分析业内的第一号权威人物。这时,一位美国38岁的患者弗林克来到了他身边,寻求他的帮助。
弗洛伊德照片 弗林克从20多岁开始患上了忧郁症,接受过精神分析但是并未痊愈,他来到弗洛伊德的诊疗室的时候,正处于躁狂阶段。弗林克的家庭关系比较混乱,虽然他已婚且育有两个儿子,还是与一名有妇之夫安洁莉卡有了婚外情。
弗洛伊德根据弗林克对自己的仰慕之情,武断地宣称后者是潜在的同性恋者,并建议他与妻子离婚,与安洁莉卡结婚。这种武断介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弗林克与安洁莉卡的婚姻并不幸福,他在婚姻持续期间甚至尝试自杀,多次入院治疗,这段婚姻持续了三年左右就结束了。
之后,弗林克在余生中也始终未曾康复。此外,弗林克的妻子在离婚一年后死去,安洁莉卡的丈夫写了了一封质问弗洛伊德的信,打算发布在《纽约时报》上,可惜他还未来得及公布就去世了(这封信直到70年后才在《纽约时报》上公布)。
文史君说
这就是真实的弗洛伊德。早年的父子关系让他野心勃勃、热心名利。他在科研中扭曲事实,往往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冷漠以待,他的精神分析实践也并非传说中那般成功有效。他固执、倔强地在精神分析实践中“证实”其理论的正确性,为自己建造了宫殿与神坛。
因为这样的一些原因,现在很少有人依据经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来进行精神分析了。但当我们历史地去看待弗洛伊德这个人的时候,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人与理论,依然有着超越个体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美]彼得·克拉玛:《弗洛伊德传》,连芯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面条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